当前位置:首页 > 测试栏目 > 全民抗疫 > 正文

让党旗在杨家坪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守护杨家坪 我们在一起

发布日期:2022-11-28 11:41




编者按

杨家坪,重庆谁人不知?

这里有重庆最早开通、且唯一穿过步行街的轨道二号线,有承包了无数重庆人童年回忆、跨越了大半个世纪的“西区公园”(重庆动物园),有承载着“铁马冰河”兵工梦的铁马厂,有美食云集、直达江滩的直港大道……幅员3.76平方公里的杨家坪,是九龙坡区委区政府所在地,是九龙坡人每每提及家乡都会无限依恋的地方。

2022年11月,一场艰苦的疫情歼灭战在重庆打响,杨家坪形势严峻。

守护杨家坪,就是守住九龙坡的“心脏”。

杨家坪胜,则九龙坡胜!



2022年11月,随着新一轮疫情在多地出现反复,重庆疫情防控形势进入最吃劲、最紧要、最关键的时期。拥有10万常住人口的杨家坪形势不容乐观,人们每天都高度关注着关于高风险区划定、确诊和无症状的公告,不停刷着各类生活保障品的团购信息,难免焦虑、无措。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基层防疫人员、防疫物资亦出现吃紧状态。怎么办?

关键时刻,区委当机立断,于11月9日批准成立杨家坪街道疫情防控现场指挥部临时党委,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郑和平担任书记,区领导罗林泉、刘世莉、陈品明、裴健、代江、范娟担任副书记,带队坐镇指挥。

一条红色的组织链条在杨家坪辖区的10个社区、上百个小区迅速建立,让繁冗复杂的抗疫工作高效运转;一大批来自市级、区级部门镇街的党员干部,当地群众、志愿者纷纷挺身而出,暂别小家驻守疫线,用奉献担当的赤子之心,感染并带动着一批又一批居民,齐心抗疫、守望相助。

守护杨家坪,我们,始终在一起!

火线建起“红色链条”

筑牢基层有序抗疫基石 让群众安心

安稳有序,是疫情封控特殊时期人们最需要的“定心丸”。基层疫情防控工作千头万绪,在人手吃紧的背景下,如何让每一项工作都有序推进,让每一个群众的诉求都得到及时回应?

杨家坪街道疫情防控现场指挥部临时党委成立后,迅速部署建立基层组织架构,街道下辖10个社区同步建立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由区级部门负责人担任书记、副书记,共下派800多名党员1300多名志愿者到社区。

出征前,临时党委书记郑和平对各支部班子寄予厚望,要求大家随时保持良好战斗状态,保持必胜信心,充分发挥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动形成凝心聚力共同抗疫的格局。

与此同时,街道疫情防控指挥部对组织指挥体系进行优化,下设核酸筛查组、追阳转阳组、封控和密接人员管理组、生活保供组、群众需求组等9个部门,并在下辖社区设置10个现场工作组。

10多天来,各临时党支部成员与社区党员干部群众一道,驻守社区,从摸底调研开始,逐步探索因地制宜的工作机制,并指导各小区通过建立自己的临时党组织,助力抗疫工作高效开展。

区城市管理局副局长李廷澔此次受命担任天兴路社区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书记,自11月9日他带队区城市管理系统20多人整体驰援,便吃住在了社区再也没回过家。

他还记得下沉社区第一天,社区居民情绪焦虑,社区干部太少,又集中精力在追阳,整个社区29栋楼接近8000人,平时只有一个微信群在沟通,现在完全回应不过来。居民们围着驰援的“新干部”问个不停:小区疫情如何,谁保供,物资怎么买,谁来送……

李廷澔随即着手开设29栋居民楼独立的微信群,并执行“双楼栋长”制度,即由原来的志愿者楼栋长和一名下沉干部共同担任楼栋长,承包信息联络、物资配送、政策发布、需求收集等所有工作,为居民提供精准服务。

第二天,各封控楼栋的居民发现,真的有人上门服务了。

一些特殊的紧急情况,也有了及时的回应。比如尿毒症患者老邓,需要及时到医院透析,告知楼栋长后,很快就有工作车辆闭环接送老邓顺利完成了透析,这让老邓十分感动,他在群里不停发着照片和感谢之词,也让其他居民受到感染。

对居民最关心的物资保障问题,李廷澔的方法是挖掘小区自有资源。他发现一位女业主在社区团购上很活跃,进一步了解得知她的货源资源很丰富,遂发动其成为了社区里的物资保障志愿者,组织团购蔬菜,并帮助不会线上下单的老人买菜,为封控楼栋的居民买货送货,解决了很多居民的燃眉之急。

“29个群刚建立时,每天都有几百个带着情绪的问题,现在基本没有了,所有居民的需求都会马上回应。”李廷澔很欣慰。

在杨家坪的各个社区,临时党支部纷纷发挥各自所长,就地优化防控和服务措施。

区商圈办主任李阔飞是团结路社区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队到任后,面对社区人手严重不足、疲惫不堪的局面,他将社区内66栋99个单元居民楼划分为9个点位,由6名区级下沉干部担任行政点长,严格落实1+5工作制网格化管理,各点位实行采集、转运、保供、封控四同步高效运转机制。

在物资保供方面,李阔飞发挥所长,提前联系位于社区的永辉、家乐福、好又多等保供超市,率先建立起了社区保供渠道,这让居民非常安心。另外,对于城口、垫江以及各商会送来的援助物资,临时党支部通过民政专干收集社区老弱病残孕幼群众档案,并对他们进行了优先保障。

区经济信息委主任田永下沉前进路社区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后,在社区分片区成立5个“向前进”党员先锋队,在27个楼栋成立“向前进”党群防疫队。36名党员团结凝聚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医务工作者、公安民警、城管队员、保安、物管等力量200余人,让社区防疫力量快速充实起来。

11月21日,西城镜园小区也在社区临时党支部的指导下,成立了自己的党组织,迅速发动各楼栋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并带动群众加入。截至目前,小区共有志愿者90余名,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短短半个月,杨家坪的居民感受到的变化很多,红色链条筑起了抗疫工作的坚强基石,带来的不仅仅是安心,更是信心。新胜村社区碧秀苑小区的杨女士说,保供及时充足,解决了大家最大的心病,现在绝大部分居民都自觉居家,不给他人带去风险,小区群里也有工作人员每天及时转发各种疫情防控新闻,解答各类疑问,感觉比较有序,邻居们互相鼓劲加油,晒晒宅家日常,暖心。

精准服务群众需求

解好基层百姓急难愁盼 让群众放心

因为封控滞留在外生活无保障、家人突发疾病需要紧急就医……如果你在杨家坪,可以直接拨打24小时群众需求服务热线68106370,这些问题都会第一时间得到回应。

为更好解决疫情期间群众遇到的各类急难愁盼问题,11月12日,街道疫情防控指挥部群众需求组正式启动工作,由区政务办主任奚轶锋、杨家坪街道办主任冯江担任组长。

工作组成立后,首先建立了1个现场指挥部+9个专项工作部门+10个片区组的联动协调机制,目标定为“首接首办、接诉即办”,不管是看病就医、生活物资保障,还是滞留人员情绪安抚,只要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就有人管、有人理、有人办。

11月13日晚11时许,在九龙坡打临工的忠县市民,因杨家坪疫情管控滞留多日,身无分文,也没有住处,实在没有办法,便拨通了热线电话。他没想到,这么晚了,他一个外乡人,抱着试一试心态拨通的热线,竟然第一时间给了自己最大的帮助。工作组在了解并核实他的详细情况后,立即启动联动机制,协调相关部门,开通“绿色通道”,及时为他进行了临时救助,解了燃眉之急。

11月17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东关街道郑老师在焦急中拨通了热线电话。原来,她的女儿在重庆参加艺术类专业备考,因疫情滞留在杨家坪西联社时光酒店,急需返回贵州省参加艺术类英语听力考试,若当日不能返回贵州,将错过考试时间。她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能解决实际问题,此时距离当日重庆到贵州最后一班列车时间所剩无几。面对群众需求,工作组及时向贵州当地学校了解了实际情况,同步分析研判学生所在酒店的疫情形势,随即开通“便捷通道”,安排车辆闭环将郑老师的女儿送至高铁站,在发车前10分钟,女生赶上了回家的列车。“我要为重庆的工作人员狠狠点赞!”郑老师十分感慨。

11月14日晚,西郊三村一位居民紧急来电,其母亲唐祯详被确定为阳性,此时身体出现了不适且还有基础疾病需做透析。需求组在了解情况后,赓即对接转阳专班,第一时间将老人转运至老顶坡方舱医院。17日,需求组再次接到老人家属打来的求助电话,因为等待透析的病人较多,老人年事已高,基础疾病又多,情况不太好,希望需求组能帮助联系医院为老人优先透析。需求组采取急重病人就医“一事一议”的办法,及时联系协调卫健委和有条件做透析的医院,很快便将老人接到医院进行了救治,得到家属的高度认可。

除了解决居民各种紧急求助问题,需求组还针对居民反映的各类情况,为居民进行政策解释,并为指挥部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比如就近期部分老旧小区反映的网上下不了单、蔬菜品种较单一、肉类较少、配送不及时等问题,需求组就提出了重点加强老旧小区物资供应保障的建议。

截至目前,群众需求组累计收集群众诉求1889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需求600余件,政策宣传解释达1200余件。

除了区级层面的办理渠道,各社区临时党支部也在逐步建立精准的群众需求反映通道。如前进路社区便开通了24小时群众需求服务热线,全天候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另外,社区还联系了西南大学心理咨询专家、区心理咨询师协会,建立了居民心理咨询群,由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居民提供线上心理疏导服务。

代表委员各施所长

凝聚社会各界抗疫合力 让群众舒心

在杨家坪的此次疫情防控歼灭战中,辖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成为了居民们信赖、依赖的中坚力量。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在战斗中各施展所长,凝聚起了社会各界守护杨家坪的抗疫合力。

区人大代表沈星亮担任街道疫情防控指挥部封控和密接人员管理组组长,带头督导辖区5个主要交通路口封闭管控,通宵值守是常态;区人大代表邓泽虎扛起区人民医院疫情防控的责任,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医疗救治,全力守护全区人民生命安全;刘娟、童小红、詹秀军等代表一直坚守在社区核酸检测、配送物资、应急处置等工作的最前线,开展志愿服务无怨无悔,没有休息过一天;杜斌代表调集桃都木马酒店力量,为防疫工作者提供安全放心的办公环境,并积极筹集物资,为西郊二村社区困难群众送去了200份爱心蔬菜包;余斌代表主动组织员工为一线工作人员提供一日三餐保障;陈建菊代表与九龙坡邮政全体同事一起守在岗位,保障生活物资第一时间送达百姓手中……

疫情发生后,当了解到基层抗疫急需防疫物资后,区政协委员谭冲立即采购并捐赠了数万个医用外科口罩、近千套隔离衣以及消毒酒精等医疗防护物资,并送到了相应的街道和社区。作为一名来自基层和民营医疗机构的政协委员,近年来,他已代表企业先后向我区捐赠了近50万元的医疗防护物资,累计抽调500余名职工下沉社区支援抗疫。区政协委员毛铁是杨家坪居民熟悉的老委员,他的特长就是解决居民的各类矛盾,此轮疫情发生后,毛铁一直协调着新华一二村群众的物资采购问题,发动志愿者为不会网购的老人以及生病的群众提供及时帮助,多次自掏腰包为生活困难的居民送去餐食。崔丽等政协委员则始终守在社区一线担任志愿者,为居民配送物资,协助上门追阳等。

志愿精神遍地开花

点亮令人动容的城市之光 让群众暖心

守护杨家坪,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是这座城市的英雄——这是记者在多日采访中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在这其中,有一种精神,就如同星星之火,不断传递着人们最质朴的善意和温暖,闪耀着属于杨家坪、属于九龙坡这座城令人动容的光芒,给人信心和力量。这,就是志愿精神。

几乎每一位受访居民,都会将最大的赞美,送给每日奔走在楼栋里的志愿者。而几乎每一个社区,无论是下沉干部还是居民志愿者,都会被一个事实深深感动:越来越多的居民都来报名当志愿者了,发自内心希望能为街坊邻居提供帮助。

“很多居民从最开始的焦虑抵触,到后来自愿报名成为志愿者,这是最让我感动的事情。”李廷澔说,居民老郑是重医医生,在看到下沉干部的工作情况后,很快提出了当志愿者的想法,主动为居民问诊问药,解决了下沉干部缺乏专业医学知识的难题,更化解了有基础性疾病的居民的燃眉之急。

而志愿精神的传播,也最大程度激发出人们的善意表达。社区里,居民为工作人员送汤送饭,下雨送雨具,支援转运车辆,早已是常态。“我虽然离开了自己的家,但在这里,又像是回到了家。”有居民表示。

在团结路社区,70多岁的老党员、老兵金朝文向李阔飞报告,自己曾是网格员,居民比较信赖,现在社区有需要,他可以随时上岗,还能发挥点作用。李阔飞非常感动,让老金负责收集群众诉求,“事实证明,老金宝刀未老,很给力”。

60多岁的老党员罗才琼住在和坤和家园小区,一听说小区人手不够,立马就报名了。多日劳累,感冒受凉,居民们发现,罗老师洪亮的招呼声渐渐变得嘶哑,心疼不已,到前天“强迫”她退居二线。她告诉记者,自己每时每刻都感受着感动和自豪。为了更好配合医护开展核酸采集和上门追阳,20多名志愿者就“自学成才”,随时补位,被医护人员称为最佳搭档;会摄影的志愿者每天坚持拍摄小区抗疫小视频,为居民带去正能量;年轻的志愿者每天步行4公里配送物资无怨无悔;见有留守老人没人照顾,志愿者就自掏腰包买菜买肉,让不能回家的业主放心……前几天,因为防疫物资紧缺,居民发起了捐款,也被志愿者们退了回来。“我们小区的志愿者没有一个人求回报,要对得起‘志愿’两个字。”

在西城镜园小区,4栋老党员、志愿者邓孝润格外感慨。就在楼栋封控后,楼栋里的广大党员干部迅速组织起来,成立了志愿服务小组,为本楼栋居民提供防疫政策宣传,生活物资、药品等配送保障服务。小组名叫“同心家园”,寓意为党员干部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守护共同家园。目前,小组共有15名成员,其中中共党员12名,男性9名、女性6名,平均年龄47岁,他们中有退伍老兵,有青年夫妻,还有扶老携幼年轻妈妈,更有顶着腿伤坚持服务的机关干部。

来自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的下沉党员干部焦爽丽在西郊三村社区西城镜园小区当志愿者已经10余天,她最感动的地方是,小区里的志愿者无论来自何方,都拧成一股绳,“小区党组织成立后,我们每栋楼都有一名党员负责收集群众需求,再集中协调解决办法,这让抗疫工作遇到的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封控期间,西城镜园小区防疫物资紧缺,志愿者因为搬运物资手套磨损很大,几乎是1-2小时就需要更换一双。焦爽丽立即与市委组织部下沉党员干部任均尚和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下沉党员干部康剑商量解决办法,康剑很快联系到了重庆御珍阁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为小区物管和志愿者送来了120套防护服、300套隔离衣、2000双手套以及口罩、消毒液、面罩等物资,并积极协调相关机构为患有慢病和基础疾病的居民解决部分购买处方药的渠道。

西城镜园小区居民许老师感触良多,他说,楼栋封控足不出户,不能下楼扔垃圾成了居民的心病,志愿者了解情况后,二话不说,不嫌脏臭,每天挨家挨户上门收垃圾,真的太暖心。小细节最能打动人心,居民也受到感染,主动帮忙的人越来越多。

有成千上万的党员在一线战斗,有成千上万的居民在守望相助,这样的团结一心,相信没有任何理由打不赢这场歼灭战!

记者 高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