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我区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记者了解到,作为2022年我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的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项目已于6月建成投用。该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50万元,将原区救助管理站过渡办公用房进行设计,改建为独立的未成年人保护服务阵地,改建面积约1100平方米。
据悉,这也是全市首个专门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综合型服务阵地。
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
记者看到,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主体建筑主要有两层。一楼主要有诊疗室、餐厅、书绘室、书香室、文娱室等区域。二楼中间是心理咨询室和康复训练室,女生寝室、男生寝室分别位居两侧,各包含4间卧室、1间观察室和1个卫生间。女生寝室装修以粉色系风格为主,男生寝室则是以蓝色系风格为主,男女寝室外各配有一间值班室,安排有专人24小时值守。此外,室外还有一个小操场,可以进行文体活动。
“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是一个集生活照料、心理辅导、康复训练、技能培训、文体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全区未成年人提供救助保护、临时监护照料、学习教育等一站式、全方位服务。”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切实保障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正常运行,发挥好它的阵地作用和服务功能,区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专业服务的方式,由新扬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综合服务项目。
“中心的服务项目取名为‘牵手护禾·点亮未来’,寓意着未成年人就像小小的禾苗一样,而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全力守护他们茁壮成长。”项目主管吴小玲说,项目主要包含保护服务、关爱服务、赋能服务、研究服务四大服务内容。
保护服务主要是针对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未成年人,切实解决好他们在监护、生活、教育、医疗、康复、服务和安全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其提供救助保护、临时监护等庇护服务。关爱服务则是针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未成年人、困境未成年人和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精准施策,开展关爱帮扶。
心理咨询室,为困境未成年人开展心理疏导。
赋能和研究服务旨在通过赋能培训、研学研讨活动、资金支持、案例征集激励等形式,提升社会组织和人才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撬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未保工作,并培养和储备更多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域的社会组织和人才,最终探索具有九龙坡区特色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模式。
据悉,除了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我区还建立了13个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56个村(社区)未成年人保护服务阵地,形成了“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村(居)儿童之家”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三级协调服务机制,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服务阵地实现区域全覆盖。
保护案例
案例1
为脑瘫女孩制定学习计划
从9月起,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成为了15岁女孩何艺(化名)的“临时监护人”。
何艺患有脑瘫,之前一直由养母照顾,前段时间,何艺姐姐突然病逝的打击,导致养母的精神状态大不如从前,不得不去医院治疗,何艺就这样成了一名事实无人抚养未成年人。社区了解到何艺的家庭情况后,就联系了区民政局,将她送到了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
“刚来的时候,她还比较怕生,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不行。”吴小玲说,所以社工为她制定了详细的每日学习计划,教她一些基本的词汇和必要的生活技能,帮助她提高自理能力。
在社工半个月的悉心陪护下,何艺的语言表达能力已有明显提升,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也有乐观积极的心态。
案例1
为8岁单亲女童提供帮助
8月15日晚,8岁的黄柯(化名)被送到了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为其提供短暂的住宿。谁也无法想象,这位8岁的孩子和她的父亲,在一间已经断水断电、即将拆除的危房里,生活了数月。
孩子的父亲黄杭(化名)是湖北人,去年5月,他到重庆来打工,当了一名外卖骑手,由于没钱租房,父女俩只好找到一处危房来避避风雨。“小孩已经8岁,到了适学年龄,然而她来重庆后却迟迟没有上学。”吴小玲说,经过与孩子父亲沟通,黄杭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今,他已带着女儿回了老家,为她上了户口,让她在老家的学校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