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近五年来,九龙坡区高度重视创新主体培育工作,构建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梯队,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呈现明显增长态势,从近五年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来看,年均新增首次通过企业数量47家,年均增长12.7%,2021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12.5亿元。2022年,九龙坡区聚焦“产业发展强化科技赋能、社会民生强化科技支撑、生态环保强化科技添彩”主攻方向,强产业、促协同、壮主体、聚人才、优生态、建示范,扎实落地科技政策、持续厚植创新优势,奋力建设成渝“双城”“双核”重要的科技创新新高地。2022年,全区第一批高企申报企业数达195家,位居全市行政区第一,现通过公示148家,创下高企申报企业数单批最高纪录,第二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企业数达到188家,两批申报数量达383家,数量稳居全市前列。在创新主体培育过程中,涌现出重庆社平智能装备技术有限公司、重庆中电天时精密装备技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敢创新、善创新的中小企业。
重庆社平智能装备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邓社平
踏踏实实干实业 不断创新拓市场
从维修工到销售再到公司创始人,如今在他的管理下,重庆社平智能装备技术有限公司产值已过亿。18年前,邓社平并没有想过自己的事业会是什么样,他带着重庆人乐观敢闯的那股劲,敏锐发现商机并适时抓住机遇,让他的人生实现了蜕变。
从维修工到销售 5年时间积累创业金
2002年,邓社平从湖南一所大学毕业,他并没有急于回重庆,而是在寻找工作机会。很快,朋友介绍他到上海一家纺织公司工作,岗位是纺织设备维修。在大学,邓社平所学专业是计算机,对于设备维修可谓是一窍不通。
不懂就学!进入公司后,在师傅的带领下,邓社平学习起了电器设备维修,每月工资1200元左右,包吃包住,稳定的工作让邓社平可以心无旁骛地专心投入到技能学习中。一年后,邓社平便可以独立进行设备维修。2004年,可以说是邓社平的事业转折点,朋友介绍他到一家台资企业做销售卖机器人。
“当销售没有捷径。”邓社平告诉记者,刚进入公司他半年都没有一单业务,以至于公司差点让他走人,“我每天在网上搜索相关企业电话,然后打过去推销,每天快递企业样册,虽然方法笨,但终于看到了效果。”2005年初,邓社平终于开单了,并且是一笔金额非常大的单。“1000多万,我现在都还深深记得,当时公司给我们每人下的任务是每人每年600万的销售任务,那一笔订单就让我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
耀眼的成绩也引来嫉妒的眼光,这也是邓社平选择离开上海的原因。在干了3年销售后,邓社平带着妻子回到了重庆,还有他们几年的积蓄——2万元。
从2万到产值过亿 抢抓市场机遇顺势而为
回重庆之前,邓社平就已想好了未来的道路,那就是创业。在做销售的3年时间里,邓社平对水刀切割机器人行业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很好地掌握了水刀切割机器人安装及维修技术,这也是他下定决心回乡创业的原因。
2007年底,重庆社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公司员工就只有邓社平夫妻俩。新公司没有知名度,重庆也没用同样类型的机器人销售企业,如何打开市场局面?这一次,邓社平又用上了自己的“笨”办法,搜信息打电话做推销。
2008年初,重庆社平科技终于接到了第一笔订单,重庆一家做汽车内饰的公司订购了一台水刀切割机器人,这家公司的应用效果,为重庆社平科技打响了知名度。慢慢地,重庆社平科技的订单越来越多,从2009年开始,这家公司开启了扩充之路,重庆、深圳、湖南、柳州、武汉、北京……所有分公司的水刀切割机器人都来自重庆社平科技。
在2009年,重庆社平科技的产值就突破了千万,当时全公司包括邓社平夫妻俩在内,员工只有6个人。2010年,重庆社平科技产值达到了3000多万,2011年产值4000多万……产值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
从机器人到立体仓 急速转型开拓新市场
“当时重庆社平科技在全国水刀切割机器人的市场排名前三,重庆更是第一,但2013年开始,我们就逐渐缩小机器人业务。”邓社平说,2013年,全市机器人行业猛增,竞争异常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决定转型——做智能立体仓储。
邓社平把有着丰富智能仓房设计经验的哥哥叫来加入公司,跟此前做机器人销售一样,重庆没有做智能仓储的企业,这次业务拓展同样遇到了市场推广的问题。这一次他并没有使用“笨”办法,而是带着公司不停参加各种展会,很快他就打开了市场。2013年,贵州一家企业向重庆社平科技下订单,这一笔产值200多万元。邓社平告诉记者,转型之初,他并没有停掉机器人的业务,而是“两条腿”走路,随着智能仓储的业务量逐渐做起来之后,机器人的业务才完全停掉。
“智能仓储的主机和控制系统是重庆社平科技的核心,随着市场的变化,重庆社平科技的智能仓储也不停地优化和更新。”邓社平表示,近年来,重庆社平科技的智能仓储广泛应用到长安、中石油、贵州航天、湖南监狱、泸州嵩渝新材料、重庆建工、宜宾普翼汽车、大连嘉弘等企业,并获得了市场好评。
从工业到教育 主动探索不断创新
为了企业更加长远的发展,2018年,重庆社平科技搬迁至九龙坡区陶家工业园区,重庆社平智能装备技术有限公司成立。2019年,邓社平再一次为公司拓展业务,重庆社平智能装备技术有限公司与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合作,建立自动化板块实训基地,培育机器人、智能仓储、计算机等方面人才。2021年,该实训基地为全区培育高级技工3000多人,中级技工1000多人。
培育人才的同时,邓社平也注重自我提升。2021年,邓社平报名参加了九龙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在无人机驾驶项目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012年,他还曾获得重庆机器人设计大赛优秀奖。同时获得授权专利72项,其中发明2项、软件著作权授权12项、高新技术产品24项。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城市按下了暂停键,当时口罩等防疫物资缺乏,在家的邓社平拿起笔就开始涂涂画画,设计口罩机。口罩机和智能仓储等业务一起,让重庆社平智能装备技术有限公司首次产值破亿元。
如今,邓社平还带着公司团队针对老旧居民小区开发物联网“厨房安全卫士”,通过物联网技术解决老旧小区火灾频发、控制水电气安全使用的问题。此外,重庆社平智能装备技术有限公司还在搭建智能+技能人才平台,通过类似网约车派单制的方式,让企业和人才实现双向选择。
邓社平坦言,做企业就是要不断抓住机遇适应政策变化,不断创新拓展市场,踏踏实实干实业。
重庆中电天时精密装备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中宇
促成实验室结果成果转化
推出国内首个时栅角度传感器
“现代热力学之父”开尔文有一条著名结论:“只有测量出来,才能制造出来。”没有精密的测量,就没有精密的产品,高水平的精密测量技术和精密仪器制造能力,是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必备条件。
我区企业重庆中电天时精密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的时栅角度传感器作为精密制造之眼,填补了国内空白,也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而这一产品的出品,不得不提重庆中电天时精密装备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中宇,在他的努力和推动下,时栅技术实现成果转化,最终得以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市场。
精密制造之眼 时栅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1996年,王中宇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系雷达专业。毕业后,到新联电子有限公司担任技术员。3年后,他来到深圳市亚奥新电子工程有限公司任销售总监,统筹管理公司销售方面的工作。2004年,到中兴通讯江苏分公司任销售总监,负责公司系统和终端两方面的销售工作,10年时间里,伴随中兴公司共同成长,分公司年销售额从6亿元增长到20亿元左右。2014年,他离开中兴通讯,准备成立新公司。
在校友的介绍下,王中宇了解到重庆理工大学师生创新创业团队研发了20多年的时栅角度传感器技术,成功用具有原创性、先进性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栅位移传感器技术,研制出首个由中国人发明并命名的传感器,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中国专利金奖。但高校团队并不具备成果转化的能力,因此王中宇和研发团队一拍即合,决定进行成果转化。
2016年4月,重庆中电天时精密装备技术有限公司成立,王中宇担任董事长。
据了解,时栅角度传感器是用于感知目标物的旋转角度,可以形象地称为“精密制造之眼”,被评为“少见的原始创新成果”的时栅传感器是一项由我国科学家首次提出的基于时空坐标转换的原理而发明的一种新型位移传感器,在我们身边广泛应用,比如汽车、机器人手臂、坦克、雷达、电梯等。时栅角度传感器是首个由中国人发明并命名的角度传感器,获中国专利金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取得了56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项国际发明专利;经国家计量院检定,角度传感器最重要的两项指标精度达到±0.2″,分辨力0.01″,超过全球最高水平,世界领先,国内唯一。
2017年,中电天时入选重庆市科技型企业库,作为牵头单位承担重庆市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专项项目,牵头编制时栅编码器重庆市地方标准,代表重庆市参加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十九届中国国际高交会优秀产品奖。
然而实验室成果并不代表实际应用成果,因此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王中宇与研发团队一起,进一步进行实用化研究。2018年,重庆中电天时与大族激光合作,为其定制时栅角度传感器。大族激光定制了400只时栅角度传感器,通过大族激光,中电天时被业内熟知,业务量也随之加大。
王中宇表示,公司成立之初,打算走定制化路线,但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定制化路线会让公司产品没办法实现量产。因此,公司立即调整了市场策略,在经过大量市场调研后,根据市场需求,公司最终定下4款在行业里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型号。但还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王中宇和公司团队,“产品的抗干扰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王中宇告诉记者,2019年,研发团队决定对这一问题进行攻关,经过激烈的头脑风暴,大家几乎不眠不休,群策群力,半个月的时间终于解决了这一问题。
产品性能优化,市场定位清晰,2019年开始,中电天时终于走上了正轨,开启了快速发展之路。
深耕细作专注研发 不断丰富产品线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可以批量生产时栅角度传感器的公司,中电天时在此前4款产品型号基础上,不断扩展产品系列。“超高端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中高端产品替代进口品牌,全面超越同类产品便是公司逐步实施的战略目标。”王中宇说,目前公司已经有4个系列编码器产品,共计11个型号产品研发成功并走向批量生产。其中,产品“磁场式时栅编码器”耐油污粉尘、抗强振动冲击、电磁兼容性强、机械安装方便可靠、数字输出接口兼容性好、与同类产品相比精度高,主要用于武器装备系统的强冲击振动,特别适合复杂恶劣的环境下使用。
据介绍,研发团队用了20多年时间,用时栅技术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完全自主研发生产,研制出时栅角度传感器,能够全面代替进口产品。在此之前,国内传感器高端市场长期被欧美垄断,国产仅占市场份额的25%。
“时栅角度传感器对空间位移的测量转换为对时间量的测量,空间等分转换为时间等分,彻底回避了对超精密加工工艺的依赖,且测量精度较空间测量而言,还要高3个数量级。”王中宇表示,不仅如此,中电天时的时栅角度传感器在价格上具备优势,比国外进口产品价格更低。
目前,中电天时产品已应用到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领域,同时也在进一步将技术应用范围拓宽,延伸至半导体、机器人等领域。
“‘希望这个技术能为国家智能制造业作出一点贡献’,这句话是时栅技术研发团队核心人物彭东林教授所说,这也是我希望将此技术进行成果转化的原因。”王中宇说,一个企业要做好,需要坚守信念不忘初心,这样才能有凝聚力。
记者 廖婉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