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站端相关栏目 > 热点推荐 > 正文

绿化美化亮化文化专项行动 | 荒坡成绿地 泥路变步道 “边角料”成停车场 荒沟片区1号地块综合整治项目显成效

发布日期:2024-12-25 11:17



近日,家住桃源丽景小区的居民发现,小区附近闲置的荒坡变身为社区绿地,而且通往坡下的泥巴路也变成了登山步道,小区后门的荒地“长”出了一块微型停车场。

12月23日,记者来到位于杨家坪石坪桥横街与盘龙正街交汇处的荒沟片区1号地块综合整治项目看到,该处地块虽然面积不大,但空间利用合理,修整了社区绿地和步道,新修了停车场,深受周边居民好评。


▲荒沟片区1号地块改造后。 记者 周邦静 摄

▲改造前


荒坡成社区绿地 泥巴路变登山步道


沿着荒沟片区1号地块综合整治项目朝里走,一条登山步道映入眼帘。

“今天太阳好,出来转转,这片荒地整出来了,看起来心情都舒畅了。”在桃源丽景住了12年的居民陈丽军和邻居出门散步。她告诉记者,这片荒地整治后,便成了小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去处,更主要是打通了小区通往龙泉路的通道,将以前的泥巴路硬化成了登山步道。

记者了解到,改造前这里是一片荒坡,之前山坡上杂树横生、荆棘遍布、建筑垃圾成堆,不仅影响美观,还极易产生滑坡等地质灾害,而居民自发走出的那条泥巴路,下雨天泥泞不堪。如果不走这条小路,居民到龙泉路坐车买菜需要绕行10多分钟。

现在,泥巴路被硬化加宽,成了登山步道,经过整改的山坡植被整齐,滑坡风险也得以降低。“植被覆盖后,有效降低了山体滑坡风险。”荒沟片区1号地块综合整治项目工作人员介绍,在选择植被时,也充分考虑到“颜值”这一因素,种植了紫薇、红枫、美人梅、女贞等树木。


荒地“微整形” “挤”出微型停车场

沿着登山步道往上走,在桃源丽景小区后门空旷的地面上,一个微型停车场已初步完工。

而在改造之前,这里也是闲置地块,杂草丛生,卫生条件差。通过开展停车场改造、地面铺装、基础设施完善、增加停车设施等环境提升工程,这里变成了干净整洁的微型停车场,52个停车位缓解了周边停车难问题。

“桃源丽景是2012年入住的小区,共5栋楼,1072户居民,地下车位有限。随着入住率的不断提升,车辆乱停乱放、出行拥堵等问题逐渐显现,‘停车难’成为小区居民的一块‘心病’。”桃源丽景小区物业经理周建明介绍,“把荒地改成停车场,可谓是最大化地发挥了价值。”


联手打造共管共治共同体

推动闲置地块换新颜

区土储中心整治科科长周黎介绍,桃源丽景小区附近的荒沟片区1号地块是闲置地块。为了让这块城市“边角料”尽快恢复用途,区委主要领导多次带队到该地块实地勘察,并举行现场办公会,为项目推进“把脉问诊”,力促项目建设开工。按照绿化美化亮化文化专项行动的要求,以开展大美九龙坡全域品质提升行动为契机,区土储中心联合相关部门多次进行实地踏勘,共商建设方案,最终确定将这片区域建设成为结合原生态地貌打造服务周边居民的登山步道、停车场等多功能社区绿地。

区土储中心坚持“微整形、化淡妆、做自己”理念,利用边角地和闲置地开展功能提升和微景观改造。

荒沟片区1号地块综合整治项目总占地面积约7300平方米。区土储中心、区城市管理局、石坪桥街道及桃源丽景小区物业公司联手打造共管共治共同体,通过上下联动、多方联手工作机制,统筹破解更新难题。

对该地块通过工程化改造,增设停车位52个(约1600平方米),有效缓解附近小区停车难问题。同时清除杂树约800棵,除渣约600立方米,新增人行便道约100米,覆绿面积约5500平方米,有效解决了原地块“暴露垃圾、杂草丛生”的现象。


盘活城市“边角料” 满足身边“小美好”

如何合理利用闲置边角地块,唤醒“沉睡”资源,区土储中心一直在积极探索。

据区土储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已盘活零星土地建设社区公园、绿地边坡及道路节点绿化9处,释放绿地空间50余亩。这些原本被忽略的城市“边角地”,有的变身为社区绿地和微型停车场,有的形成了风景宜人的特色植被群落打卡点……

目前,一部分闲置地块已整治完成,这些“灰色空间”重新焕发活力——

荒沟地块钢管厂边坡安全隐患和环境卫生问题整治项目,进行了排危整治,砍伐枯树10株、清运土石方约1900立方米,为市民打造了一处休憩绿地。

中梁山人和场市政道路沿线绿化工程,更新改建老化的花园绿地,为沿线打造更胜往日的绿意风采。经整治,平整场地1300平方米、绿化4000平方米、清运土石方约200立方米。

玉清寺一号地块临时停车场整治工程,占地面积800余平方米,新增停车位36个,提升了市容市貌品质,缓解了周边停车难问题。

“在城市空间‘边角料’的盘活利用、建设公共设施项目的同时,我们更多地考虑的是因地制宜叠加多种功能,多做‘附加值’,比如滑坡治理、涵养水源等生态价值,从而有效推动城市生态空间与生活空间的有机融合。”区土储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让原本沉寂的“边角”区域更具多元的复合功能,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的活化与利用,满足市民对身边“小美好”的需求。


记者 邬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