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听新闻
青石板、红砖房、黄葛树,敞亮的社区会客厅、饭菜飘香的社区食堂……8月25日清晨,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在晨曦的轻抚下缓缓苏醒,空气中虽裹挟着热浪,居民们仍早早起床:
11岁的范筱妤,破天荒地没让父母叫醒,一个人早早来到《流浪猫小屋》装置前,换水、装饰绿植……这是她亲手搭建的“小屋”,希望为流浪猫提供一个休息、喝水的地方。
78岁的张琼芬,提着一大包蔬菜回家,路过《时光织梦》艺术装置时,她会心一笑,仿佛回到少女时代。
“00后”北京游客张欣钰则与闺蜜雀跃穿行在社区里,每遇到一个艺术装置,就拍一张打卡照,嘴里不停感叹:“太有艺术范了!”
8月25日,2024重庆社区规划艺术节·民主村艺术集会启幕,一批由当地居民、艺术家、规划师、设计师等“协商”创作的艺术装置,被巧妙地展陈在社区各个公共空间,让曾经的“城市伤疤”逆生长,成了居民的“理想家园”、艺术的汇集地。
城市更新需要艺术赋能,但如何更好发挥艺术之力呢?就此,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艺术在街角,让生活带点光
从万象城南区出来,远远就能看见民主村五彩斑斓的大门牌坊,“民主村”三个字格外醒目。
走进民主村,青石铺就的街道,古朴而典雅。街道两旁及周边,老式的苏式红砖建筑林立,与随处可见、枝繁叶茂的黄葛树,以及一转身就能邂逅的艺术装置,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艺术装置《下来坐坐》,借鉴了四川美术学院院长、著名雕塑家焦兴涛的名作《在一起》《如歌的日子》。2015年,焦兴涛将60根“凳子”整齐地摆放在成都春熙路的中央广场上,并取名《在一起》,希望这组“凳子”可以成为一个“日常的纪念碑”,让市民去坐、去摸、去刻字……让“凳子掉漆,更光滑”。后来,他又把“凳子”搬到了上海陆家嘴和台北101大厦前的广场上,还在悦来打造了一个“凳子”造型的公交车站,在全网、全社会形成现象级文化事件。
而该艺术装置,把焦兴涛的“凳子”换成了有靠背的“椅子”,整齐地摆放在社区一处堡坎下的空坝上,取名“下来坐坐”,就是希望社区居民、游客放下“匆忙的脚步,在一起多交流、多链接”。
艺术装置《时光织梦》,用牛津布编织,不规则悬挂在几棵高大的黄葛树下,让阳光透过树荫,洒在渐变色的牛津布上,仿佛在“编织梦想”。
此外,在这些艺术装置中,还有用游泳圈布置成的《漂浮城堡》,有用啤酒箱打造的《山水空间》,用废旧轮胎、绿植打造的《秘密花园》,用塑料布、木棍搭建的《蘑菇便利店》《社区食堂》《流浪猫小屋》等。
这些经过巧妙构思、精心制作且充满故事性的装置,装点了整个社区的公共空间,让艺术和生活的氛围触手可及。
从社区“生长”出来的艺术
“太有创意了,让人一转身就能邂逅‘小彩蛋’,与艺术家的装置‘零距离’互动。”来此打卡的北京游客张欣钰说。
社区居民刘群山也感慨,艺术家“化腐朽为神奇”,用这些装置让整个社区一下就变美了,感觉“生活都有了光”。
那么,这些艺术装置是怎么“生长”出来的呢?
原来,民主村片区曾是重庆建设厂家属区,因破旧的小区、嘈杂的环境、阴暗的巷道被不少人戏谑为“城市中的一块伤疤”,与毗邻的重庆万象城、龙湖西城天街两大繁华商业街区“一堵墙隔成两个世界”。
2021年,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九龙坡区成为试点区之一,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更新中,民主村没有选择“一拆了之”,而是综合运用“留、改、拆、增”多种措施,全面解决大片区范围内房屋老旧、交通拥堵、停车匮乏、归家不便、配套缺失等痛点问题,打通了与杨家坪商圈连接的“任督二脉”。
2022年,四川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熊洁,受聘担任民主村社区规划师,开始着手对该社区进行艺术提升。
这个暑期,熊洁及其团队依托2024重庆社区规划艺术节,正式将艺术融入社区和居民生活。
该艺术节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倡议,重庆市规划事务中心、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产业研究院、重庆九龙坡城市更新建设有限公司组织。
熊洁及其团队没有直接将他们的美学经验“植入”社区,而是放弃艺术家的单一身份,通过对社区的人口、历史、文化等研究,跟当地居民一起协商协作、共建共享,打造了这批艺术装置。
他们创新工作模式,在社区招募了30余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以及25组少儿及其家庭,汇集起当地居民、艺术家、规划师、设计师、川美师生等的共同智慧,以“协商式”艺术形式,激发居民内在创造力和参与动力,让艺术从社区里“生长”出来。
“刚开始,一些居民看到我们的行动,不以为然,甚至有些冷漠,感觉与己无关。渐渐的,他们由站在窗边远看,开始走进我们,跟我们交谈、提建议。最后,他们甚至捐出一些家里有年代感的物件,如椅子、瓢盆等,让我们的艺术装置更具在地性、生活味、体验感和链接性。”熊洁说。
“有些作品让我看得心头一酸”
8月25日,随着2024重庆社区规划艺术节·民主村艺术集会启幕,熊洁及其团队与当地居民协商创作的这批艺术装置正式亮相。
“有些作品让我看得心头一酸!”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途说。当天,这些作品不仅受到居民、游客的赞许,还得到不少专业人士认可。
曾途表示,规划师都在说“城市更新,人是根本”。但在具体规划中,如何体现“人的需求”,又体现“哪些人的需求”,往往比较含混。本次艺术节展示出的部分社区儿童作品,如《流浪猫小屋》《社区儿童食堂》等,就展现了儿童对社区的需求,这是成人规划师很难想到的。
重庆设计集团原党委书记徐千里也表示,“人民城市”理念下的社区更新,是以公众参与为根本的,要让社区居民有获得感。本次活动极具实验性和探索性。
事实上,把艺术融入社区,是发达国家城市更新的流行选择。
如,费城壁画艺术项目(Mural Arts Program),经街头艺术革新,来自费城和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合作,与社区成员一起创作近4000件艺术品,遍布费城街头巷尾,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也使得一些偏僻的社区和街巷散发出独特魅力。此外,纽约的高线公园、东京的立川公共艺术项目等也都是典型案例。
在重庆乃至全国,近年来,也有不少地方结合本地历史、传统,通过艺术再造,试图让社区、乡村焕新的项目。有成功者,也有“无人问津”的失败案例。
“热潮之下需要冷思考。”熊洁说,城市更新中的艺术社区营造是一个复杂、广泛的话题。对主导者、设计者来说,重要的是思考谁会生活在这里,他们生活的本质是什么,他们未来将怎样去生活。艺术社区营造,绝不是简单地把艺术家作品搬进社区。美属于每个人,人人都是艺术家。只有通过项目创意和艺术传达引起居民的共鸣、共振,激发他们内在的创造和参与动力,才能可持续。
四川美术学院原副院长、二级教授,著名艺术家张杰表示,艺术社区营造,要坚持在地性、差异性、简约化、集约化、体验式,要通过艺术与人的对话和互动,让居民有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韩毅 齐岚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