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人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形成的文化和智慧结晶,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生动的文化印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要求,非遗保护传承要取得成效,“活化”是关键,“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非遗融入当代生活,成为可使用、可欣赏、可体验、可感悟、有共鸣的非遗。
近年来,各地在非遗的发掘、保护和传承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非遗市场化还处在摸索阶段。如今,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让非遗更好回归生活?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非遗源自生活,如今不少非遗却远离了生活,成为大家心中“只可远观”的艺术品。走进衣食住行里的非遗才能更好地传承,如今传承非遗技艺的商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消费市场。
近年来,市场化开发让非遗有了更加广阔的展示舞台,购买非遗商品正在成为一种潮流,非遗消费从小众消费到大众消费的阶段。
▲敖珞珈穿着汉服跟大家一起体验漆扇。受访者供图
8月10日,七夕佳节,区级非遗汉服传承人敖珞珈为汉服爱好者带去了一场生动的汉制装束以及特色服装的穿戴和衣礼现场教学课。活动现场,敖珞珈向汉服爱好者讲解了战国、西周、东汉、三国时期的服饰演变,并且展示了西汉典型曲裾、直裾汉服以及穿着方法。看到越来越多人喜爱汉服文化,敖珞珈很开心,她说,从汉服被关注到喜爱再到消费,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如今在市场的推动下,汉服文化被更多人喜爱,更多人加入到汉服文化行业中去。
然而在研究“唐本俑”汉服手工制作技艺16年的时间里,对于市场方向的选择,敖珞珈一直很坚定。做服装设计出身的她,对于汉服文化有着自己的理解,在她看来,在设计中不能缺少的就是对文化的理解。“失去文化基底,汉服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每个城市的汉服文化,都应该扎根在自己的土壤里,形成本土特色。”敖珞珈说。
“2008年,我刚开始接触汉服的时候,那时汉服市场还非常小众,2015年到2016年,汉服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也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如今汉服市场呈两极分化,一是道具化、表演化的汉服需求,另一方面就是针对汉服文化研究和复原的方向。其实,汉服的背后藏着许多非遗技艺,这也是汉服的生命力所在。”敖珞珈说。
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敖珞珈不仅在汉服的设计上进行创新,让汉服更加日常化、生活化,还通过与公司合作开发联名产品、进行汉服活动策划等,同时作为“礼衣华夏”全球汉服模特大赛发起人,为汉服展示提供更加专业与广阔的平台。
自故宫带起博物馆文创的热潮,非遗文创便让非遗技艺离大众生活越来越近。据统计,我国非遗产业核心层规模突破1.4万亿元。越来越多企业借助非遗这块金字招牌,用商业手段和技术手段让古老的传统与文化“活”起来,并形成了新的发展优势。
“非遗不能只是作为艺术品,它既来自于生活,就应该以符合大众生活的情况而回归生活。”敖珞珈表示,如今正热的漆扇制作,作为非遗漆器髹饰技艺的产物,漆扇以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巧妙的制作工艺,备受消费者青睐。其价格便宜、制作简单,让漆扇以新的面貌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人人可体验、可制作。漆扇作为国潮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保留了传统的非遗漆艺底蕴,更通过创新设计,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
▲王宗秀和她的漆器作品。受访者供图
九龙坡区作为重庆市非遗保护工作开展最早的区县之一,累计公布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各7批,共计116项、140人。非遗走向市场化从而回归大众生活的道路,并不平坦,政府和非遗传承人们正在通过努力让非遗技艺传承下去。据介绍,全区创新表现方式和频次,抓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重大节会期间非遗传承实践。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庆主场活动,开展非遗巡游、曲艺展演等特色活动,线下销售额约107万元,总交易额680万元,吸引游客近8万人次,带动文旅消费约2000万元。
随着国潮文化的兴起,不仅是传承技艺的匠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关注并欣赏非遗文化。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一般酒精含量为14%-20%,属于低酿造酒,且唯中国有之,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浙江老酒、绍兴状元红、九江封缸酒等都是出名的黄酒,但在重庆,大家对于黄酒的接受度并不高,可以说黄酒在重庆属于“小众”酒类,大家更多的是用黄酒泡阿胶、做菜。重庆允丰正黄酒厂负责人杨舒然是一名80后,她接过父亲经营的酒厂,通过对外包装的重新设计以及开发更加适合年轻人的新产品,同时还与重庆工业博物馆联名开发了一款文创型黄酒,老技艺与新创意的结合,让这个拥有200年历史的黄酒品牌以新的面貌重返市场。如今,允丰正黄酒销量不仅上去了,还带动了当地就业。
▲允丰正黄酒厂内,工人对糯米进行搅拌。受访者供图
据统计,全区共有农村非遗项目28项,“允丰正黄酒”“陶家青”等带动就业2700余户、年销售额总计近8000万元。
▲媒体走进周君记进行产品拍摄。 记者 周邦静 摄
到景点旅游,选择特色文创产品作为伴手礼,已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2021年,重庆周君记火锅食品有限公司“麻辣香水鱼调料传统制作技艺”和“无渣火锅底料传统技艺”入选《重庆市九龙坡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周君记南山牌“麻辣香水鱼调料”传统手工技艺,历经四代人传承创新,是重庆、四川餐食文化信息资源的一部分,也是地方历史的真实见证之一。周君记在厂区内建立了工业火锅体验园,该园集重庆火锅底料、复合调料、火锅产品生产、研发、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工业园,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在该园区,游客可登上观光走廊,透过玻璃,火锅底料制作过程可看个一清二楚;而火锅文化展厅及广场,可一睹各种火锅底料制作原料真面目,了解源远流长的火锅文化。参观完园区后,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的购物点购买周君记产品作为伴手礼。
此外,在2021年,周君记推出“勒就是重庆小面”系列产品,产品包装图案设计采用了重庆雾都的元素,包装时尚新颖。该盒装面系列荣获2022年度重庆市农产品加工创新设计品牌一等奖。
据介绍,当前九龙坡区正在积极完善传承体验和产业化体系,持续开展非遗在社区、进景区活动,建设区文化馆、九龙沉香博物馆2个市级非遗传习所,打造包括周君记工业火锅体验园、允丰正黄酒厂、清栖谷等在内的非遗体验中心、工艺工作站,积极培育壮大非遗制造市场主体,让非遗积极融入市场,让技艺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九龙坡区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既有重庆地域文化之根的“巴渝文化”、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古韵悠长的“驿道文化”,又有反映艰苦卓绝革命历程的“革命文化”、英勇抗战的“抗战文化”,以及优秀的“民俗文化”和极具地域特色的“工业文化”。而丰富多彩的非遗是连接文化和旅游的天然桥梁。
九龙坡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有机融合,推出“美丽乡村 品巴蜀文化乡村游”“英雄机长”等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通过非遗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硬支持”,并鼓励合理利用非遗资源进行文创设计,打造九龙坡剪纸、九龙沉香等非遗文创产品IP,提高制造品质和文化内涵,蜀绣双面绣音乐台屏、允丰正黄酒、巴勺脸谱等工艺美术、美食类非遗创意产品荣获国家级奖项20个、省级奖项74个。
今年初,九龙坡在旅游热门地——民主村设立“非遗小店”,作为我区非遗展示与销售平台,免费提供给非遗传承人使用。近年来,随着非遗消费市场越来越热,重庆漆器髹饰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宗秀的徒弟陈桂花辞去了工作,成立了漆器工作室,开始专职做漆器。这让王宗秀很开心,51年来,她致力于漆器技艺的传承,带徒弟数十名,但真正坚持下来,并带着作品走向市场的没有几个,陈桂花跟着她学习漆器技艺近20年,从兼职到专职,克服了对大漆的过敏,一路走来并不容易,希望她更好地将漆器技艺传承下去。
在九龙坡,跟漆器一样具有发展潜力的非遗项目还有许多,如剪纸、蜀绣、泥塑等。全区建立起“区非遗中心+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志愿者”调查模式,全面挖掘非遗线索,建设非遗数字档案系统,并加强分类保护,开设华岩寺上江腔、九龙坡蜀绣、八卦掌等10个专题培训班,涵盖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四大项目类别。积极探索通过非遗+旅游项目、非遗+旅游商品等方式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打造“九龙坡非遗”IP,让非遗融入当代生活,成为可使用、可欣赏、可体验、可感悟、有共鸣的非遗。
记者 廖婉廷 通讯员 鲁洲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