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项目“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居世界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当前,九龙坡区正在按照相关要求认真开展文物普查工作,为积极展现工作成效以及九龙坡文化遗产魅力,即日起开设“文化遗产的九龙印记”栏目,通过多角度、多方式来呈现新时代九龙坡文化遗产的新活力、新光彩。
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工作的深入,全区实地调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8月7日,立秋,不过重庆的气温依然居高不下。早上6点半,区“四普”专班的十余名队员从区文物管理所所在地巴国城出发,前往铜罐驿镇开展实地调查作业。
设备力量双升级
文物普查工作更加精细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车程,不到8点,一行人抵达此行的首站——中共四川省临委会扩大会议会址(周贡植故居),大家要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对周贡植故居这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数据复核。
李鸿斌讲述周贡植故居门前石碑的历史。
这一次文物普查,队员李鸿斌轻车熟路,“‘三普’工作是从2007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2008年我从部队转业,进入九龙坡区文管所,接到的第一项重点任务就是参加文物普查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培训,我从一名退伍老兵正式转型为一名文物工作‘新兵’。”站在周贡植故居的院子里,十几年前文物普查的情景历历在目,他回忆说:“‘三普’的时候,周贡植故居还没有如今的规模,保存完好一点的只有初心堂,两边的厢房破损严重,那个时候的勘测手段和工具也很单一,指北针、定位仪、照相机被称为文物普查三件套,一些精细部位数据的记录还得依靠纸和笔。如今,不仅文物普查队员人数增多,装备也大大升级,还有第三方测绘公司的参与,文物普查工作越来越精细。”
使用测绘设备对周贡植故居进行测绘作业。
无人机拍摄、扫描仪扫描、全站仪测距……现场,文物普查队员们分工进行,通过科技手段大大提升了文物普查工作的效率。“与‘三普’时期相比,周贡植故居经过两次修缮,所以我们在数据监测上要更加细致,建筑基础的每个角点的经纬度和海拔数据都必须详细记录,最后录入到四普系统上,可以更加精准地看到周贡植故居的每个坐标。”李鸿斌说。
经过2个多小时的工作,周贡植故居的数据复核工作基本完成,此时已是上午10点,知了鸣叫声越发大了起来,队员们的衣服早已湿透。来不及休整,一行人又赶往近10公里外的老成渝铁路汤家沱段,这段铁路位于铜罐驿镇黄金堡村13社,是几年前新发现的,因此没有数据记录,需要在这次“四普”过程中录入数据。
特种邮票“成渝铁路”原型
取景地就在九龙坡
杨杰向大家介绍点位情况。
区“四普”队员、区文管所副所长杨杰向记者介绍,成渝铁路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本次调查的老成渝铁路汤家沱段隧道和铁路桥共使用了三十多年,上世纪80年代,成渝铁路电气化改造完成后废弃。经相关人员考证,1952年发行的“伟大的祖国——建设(第二组)”特种邮票“成渝铁路”原型取景地就是老成渝铁路汤家沱段。按照最新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成渝铁路是见证新中国铁路发展史的重要线性文化遗产。
10点20分,一行人到达汤家沱隧道,隧道的名字还清晰可见,只是隧道内的铁轨早已没有了痕迹,穿过隧道便是利用原铁路路基形成的一条防火便道,道路上铺满了落叶与枯枝,队员们手拿长柄弯刀开路。路的一侧是悬崖,悬崖下方就是滚滚长江,“大家注意安全,尽量走中间。”队员们相互叮嘱着一路前行,尽管路不好走,但看着风景如画的江景,一行人心情非常愉悦。
队员对比资料确认十二洞桥的具体位置。
“我们脚下好像就是邮票上的十二洞桥。”杨杰惊喜地说。队员们拿出无人机等设备进行拍照,“1、2、3、4、5、6、7……”大家从无人机拍摄的画面中数着桥洞数量,可惜的是由于桥的后段被大量杂草遮蔽,看不清剩余桥洞的数量。
早在2020年,区文化旅游委就组织区文物管理所、铜罐驿镇文化服务中心等单位专业人员沿黄金堡村长江堤水工程一级泵站向东沿江前行,途经汤家沱隧道、蜂窝子隧道西口、九龙坡——大渡口界桩,对全长约3千米的成渝铁路沿线进行了实地踏勘。经调查,沿线包括5座铁路桥,分别为莲花背桥、十二洞桥、煤窑桥和其它两座无名铁路桥。其中,十二洞桥因有十二个桥洞而得名,经比对邮票和村民口述,该桥应为新中国第一枚铁路建设邮票原型。
实测坐标、定位打点……一行人又开始忙碌起来,此时已临近11点,温度越来越高,由于户外工作防虫、防蛇等需要,大家都穿着长裤和运动鞋,保护措施做到位了,但体感温度也增加了,队员们前胸后背早已汗湿,豆大的汗珠像下雨一样从额头上流下并汇聚到下巴,再滴落到地上。“比起单体文物,由多个单体文物组成的线性文化遗产需要定位打点的地方更多,所以时间上就会更长一些。”杨杰说。
来到正午12点,火辣辣的阳光晒得人皮肤刺痛,大家加快了工作步伐。临近13:00,数据采集工作结束。“这是我今天上午喝的第7瓶矿泉水。”李鸿斌一边喝水一边取下草帽扇风,今天的户外作业告一段落。
一行人吃完午饭后,马不停蹄地又往距离40公里外的办公室赶,他们要把一天的“内业”完成。“我们要把今天所采集的数据导出来,为每一个文物建立台账,最后上报到国家文物局审核。”杨杰说。
记者了解到,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从2023年11月开始到2026年6月结束,普查范围为辖区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对象是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以及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内容包括普查对象名称、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
“近年来,国家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重视。九龙坡区将按照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要求认真开展实地调查、审核检查等工作,加强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活化利用,以及对新发现文物的认定保护等,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区“四普”办主任蒋霞说。
记者 廖婉廷 曹鸣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