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龙坡区的大溪河上,有一座古雅的观音滩桥,看似简朴,却用14头神兽镇水,当地无人不晓。
九龙坡
古桥
龙和避水犀共同守护
古桥静且美
这是一座十分静美且有古韵的多跨式石梁桥,横跨于大溪河之上。
桥的一头是西彭镇宝华村,桥的另一头是陶家镇锣鼓洞村。桥面由30块(两块并为一组)长约3米的巨大条石铺成,总长约45米,宽约1.6米。桥下有14个石礅,均由条石堆砌而成。在桥面和桥墩接触的地方,都有圆雕的神兽。
记者从锣鼓洞村这头走过,数了一下,上面雕刻有14头神兽,头皆朝上游,尾朝下游。其中,第4、8、9头的头部有损;第4、7、11条的龙尾保存完好,清晰可见:第4条的龙尾为螭龙卷尾状,第7条的龙尾是火焰状,第11条的龙尾是鱼鳞状。
因桥旁立了文保的标志:观音滩桥,2011年公布为九龙坡区文物保护单位。记者根据实地走访、咨询当地文物行业相关人员了解到:观音滩桥桥是因为该地小地名叫做“观音滩”。其修筑年代,根据该桥本身保存状况和装饰的造型风格推断为清代。至于它是何人出资修建,背后又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却受限于年代久远、物是人非已难以考证。
桥上保存良好的一条龙,鱼尾。
它修于何时?
宝华村党支部书记杨波帮忙咨询了村里不下十位土生土长的村民,但各有各的消息来源,总结了一下,大致有几种说法:
①明清时就有了古桥,听说古巴县的地方志就有此桥的记录。当时大溪河通长江,河上有九座有名的桥,观音滩桥就是那九座古桥之一。
②以前这里没有桥,只有一个滩,滩上有石跳磴,滩边有观音像,后来清末就修了桥,方便村民过河。观音像于2012年,征地后被挪走,不知去向。
③大约在1939年,一个姓曹的商人,出资修了观音滩桥。
④新中国成立后,乡绅集资修(修缮或者修建)了观音滩桥。
桥上保存良好的另一条龙,火焰尾。
龙和避水犀
那这古桥上的神兽有名字吗?
据打卡过重庆范围内500座古桥的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赵爽说:
目前从重庆已有的各种文献史料中,暂时没有发现观音滩桥的更多信息资料。重庆现存最早的两部地方志——明成化年间的《重庆府志》和明万历年间新修的《重庆府志》,传承下来的都是残卷,没有巴县的记载,也没有查到古桥的相关记载。同时,清·乾隆王尔鉴《巴县志》和民国·向楚《巴县志》上,也未曾记载观音滩桥。
爱好寻古访幽,打卡过观音滩桥的“江子渔”说:
虽然无据可查,但对比雷公滩桥,观音滩桥的命名,一定是桥头或者滩头有个观音庙之类的。我也查了这座桥的,可惜也不能查到此桥的具体年代和掌墨师的信息,可能因为年久,当初也可能不是这个名字,所以可查的历史资料很少。掌墨师,相当于现在的总工程师。建筑行业一般都是奉鲁班,不管木工、泥工,还是石工,都要用到墨斗划线标尺。我查了资料,清代有一个很出名的掌墨——陈永恩,他修的桥都有龙。比如南川的正阳桥、涪陵的龙门桥。我也分析过龙的雕工,他雕刻的龙极尽繁复和奢华,多细节多镂空,大气。这观音滩桥的龙,雕工比较古朴,应该不是陈永恩修的石桥。
重庆文史馆馆员姜军老师说:
从照片上看,桥上第一个雕的是龙,有明代遗风,第二个雕是石犀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华夏子孙是龙的传人,以龙治水,桥上刻龙,在全国范围内都很常见,建桥雕龙的风俗流传至今,至少宋代就有。在巴蜀地区,先贤认为石犀也可镇水。在两千多年前,李冰治水制作了五只石犀牛,五只中的一只现存成都博物馆。在附近的古城阆中,两百多年前,阆中知府宋思仁护江堤铸铁犀牛,川北道台黎学锦修鱼翅造石犀牛,置古城西面嘉陵江畔,石犀牛经历多次移动,又回至今址。
在古籍文献中,犀牛也分很多种,最出名的灵犀,应该是通天犀。此外,还有骇鸡犀、却尘犀、避水犀、光明犀等。观音滩桥上的石犀牛,雕刻的应该就是避水犀。晋代顾微在《广州记》就提到避水犀,它下水,水会为之开……
如此算来,观音滩桥上雕刻了五条龙,九只避水犀,真是太棒了。虽然未知雕刻它们的掌墨是谁很遗憾,但能看到辛苦上百年,默默守护人间烟火,守护村民平安的龙和避水犀,知道先贤的无穷智慧与精湛技艺,也是一种小幸运,不是吗?
(毛宇剑、伍定金、陈均、谢兵、韩旭等老师亦对本文有贡献,一并感谢)
温馨提示
大溪河上有很多古桥,如今沿河有健身步道。步道非常长,沿途暂时没有补给点,记得带水带干粮。
大溪河可以垂钓,沿途钓鱼的爱好者不少,当天有位老师钓到一条参子鱼(方言,学名鲦鱼)就很开心。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杨雪
部分图片由江子渔供图
来源:重庆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