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融媒讯(记者 高晓燕)“姐,你这个头发可以打薄一点,好看。”“大哥,胡子要不要刮下?”3月5日一大早,谢家湾街道鹅公岩社区一年一度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如期启幕,义剪、义诊吸引了众多居民。现场一位女TONY的“摊位”格外火爆,只见她一身运动装,高高的丸子头,灵巧的双手熟练更换着各种工具。梳剪舞动间,一簇簇花白发丝飘然落地。5-10分钟,一个清爽的头便搞定了。顾客满意起身,连连点赞:“王老师宝刀未老!”
▲谢家湾街道鹅公岩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现场。
王老师今年68岁,别看她手艺醇熟,几年前,几乎无人知晓她曾是理发师,街坊们眼中的她,只是一名不幸的老人,婚姻坎坷,中年丧子,常常以泪洗面。
王老师这一生的确经历太多。
20多岁时,她曾是杨家坪国营理发店的理发师,动作快、技术巧、性格好,深受顾客喜爱。后来顶替父亲,进了重庆建设厂,告别了理发业,虽有惋惜,但儿子的出生,也为生活带来了无尽甜蜜和希望。也许生活总是爱给幸福的人带去历练。其后的日子,王老师的婚姻在各种矛盾中破裂,她带着儿子改嫁,也难再拥有憧憬中的幸福。
最大的磨难,在儿子20岁时,击垮了她。那时儿子刚刚工作,风华正茂,却突然患了癌,生命很快走到了尽头。王阿姨以前从不相信“一夜白头”,直到儿子去世那天,她浑浑噩噩熬过黑夜,泪眼望见镜中的自己,竟然真的白了头。这些年,外向的她对旁人不吝倾诉,可逢年过节看到他人合家团圆,泪水怎么都干不了。
2009年,王老师成为社区特服家庭帮扶对象,每月有1000余元补助,大大改善了生活条件。社区工作人员成了“亲人”,常常上门看望,过年也不忘慰问。在他们的鼓励下,王老师养了一只狗,有了很多闺蜜,结伴出游的生活让她渐渐走出心灵孤岛,甜美的笑容重新回到了脸上。
几年前,社区干部赵秀丽无意提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需要招募各种“达人”的信息,没想到王老师笑着毛遂自荐:“我曾经当过理发师,可以参加不?”大伙儿又惊又喜,连忙欢迎。回去后,王老师买来了理发工具,剪刀、梳子、刮胡刀、推子、毛刷、围布,看着熟悉的“老伙计”,她一下子回到了年轻时无忧无虑的时光。
自那以后,王老师便成了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雷锋”义剪师,每个月都有不少老人到活动现场排队等她理发。而活动之外,她在社区也有了名气,不少行动不便的街坊都留了她的电话,一个电话,她就上门来理发。街坊们都闹着要付钱,实在推不过,她就收5元,对家庭困难的老病号,则绝不收钱。疫情期间,王老师持续当“雷锋”,几栋楼的街坊从未担心过“头等大事”。“认真做事、笑对人生”成了街坊们对她的最大评价。
王老师格外珍惜这份“工作”,自从当上“雷锋”义剪师,她收获了无数街坊“亲人”般的温情和赞誉,也找到了久违的价值感。每次“出摊”,都是她最快乐的时刻,她享受着因为无私奉献而独有的幸福:梳剪在十指间飞舞,笑声在人群中传递,春风拂面,阳光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