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九龙坡区繁华的商业地段里,镶嵌着这样一颗“珍珠”。
傍晚,当重庆万象城的夜景灯光逐渐亮起,整个城区仿佛都被点亮。仅仅一墙之隔,一个叫民主村的地方,同样华灯初上,居民楼里的点点星光与街边色彩各异的灯饰相得益彰。在同一条街上,摇着蒲扇的社区老居民和打扮时髦前来“打卡”的游客一起悠闲地散着步。“烟火气”和“国际范”共融,一个老社区实现了“逆生长”。
选择·从“推倒重来”到“留改拆增”
重庆有句老话,叫“一座建设厂,半个杨家坪”。这个建设厂,前身就是家喻户晓的汉阳兵工厂,被誉为“民族工业的摇篮”,西迁重庆后落户九龙坡。而民主村,就是它的配套家属居住区。
辉煌时期,建设厂有5万多名职工,曾经的民主村片区也环绕着昔日的荣光,错落的老式居民楼被纵横交错的街巷串联,保留着浓厚的市井气息。这种原生的生活肌理,是只属于重庆人的时代记忆。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建设厂拆迁,万象城落成,周遭城市空间被不断改造更新,民主村片区逐渐被现代的水泥森林包围。
民主村被夹在繁华的商圈中间,虽一墙之隔,却仿佛两个世界。走进民主村,更能感受到它的“千疮百孔”:老房破旧、设施老化,交通混乱、环境堪忧。
“这是老百姓生活的痛点、城市环境的伤疤,更是我们城建工作者的心病。”重庆九龙坡城市更新建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云江说起这段历史时,满是感慨。
所有人都知道民主村要改造,但在如此狭窄的街巷内完成改造,如同“螺蛳壳里做道场”。
“说实话,我们前后做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方案。最开始是‘大拆大建、推倒重来’,后来区委、区政府调整了思路,变为了‘留改拆增’的城市更新,把‘留’字放到了第一位,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周云江说。
变化的背后,体现的是城市更新行动的落地。2021年11月,九龙坡区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名单。
“全国的目光都投向了这里,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的呼声和期盼使我们感到责任在肩。” 周云江回忆,那段时间,他和同事们,社区干部,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等一同走遍了民主村的每一栋楼每一户人家,广泛征求居民的改造意见。
“这棵老树不能砍哟!”“伴随着我们长大的红砖房可别拆啦!”“能不能保留下建设厂的文化记忆?”在征集意见的过程中,九龙坡城市更新公司尽可能将各方意见融入更新改造中,“这可比大拆大建难多了!”
新生·从“千疮百孔”到“涅槃重生”
“房子刚建好那会,我们小区的配置还是当时最好的,现在来看,真是样样都不行了。”60多岁的王明月是民主村的老居民,随着城市发展,小区设施老化,功能配套略显不足,给他的生活带来不便。几年前,他一度搬出民主村。
听说民主村要改造,王明月放心不下,时常回来看看。今年初,他欣喜地发现,民主村最北侧与万象城之间的堡坎屏障已被夷为平地,变身为12米宽的青石路;紧接着,烟火气最旺的南侧,一组崭新的电动扶梯连接起重庆西城天街商圈。
“师傅,这块砖有点不稳固,麻烦来看看吧。”“好的,马上调整。”民主村更新改造期间,居民陈代蓉每天都要在楼下正在施工的人行道上走走,踩踩砖,看看是否踏实,一发现问题,她就会向施工人员反映。
楼下的这段路,陈代蓉走了几十年,小路从新到旧、从旧到破,她真切体会了什么叫“坎坷”。曾因路面“七拱八翘”,路灯又暗,她好几次摔跤,子女们劝她搬到新小区,但她心里放不下这个装满一生的老院子。而今,破旧的路面被一块块崭新的小青石砖铺成的平坦路面代替。
民主村的变化有目共睹。一期项目累计拆除违章建筑1.6万平方米,所有楼栋都穿上了“新衣”,管线“蜘蛛网”都下了地,每栋楼有了专属的标识,楼下小坝子有了新桌椅;回家的路变平整亮堂了,出入片区步行最多只需10分钟,停车也方便了不少;商铺装修得新潮别致,烟火气十足;街心花园、半坡聚落、各楼栋周边的绿植也多了起来;社区食堂不仅菜品质优价廉,还成了居民学习、娱乐、交流的重要场所;片区内各种便民服务站功能齐全,缝补衣物、维修电器、补鞋换锁,只需下个楼就能搞定……
“整个片区提炼运用建设厂历史变迁中的建筑风貌元素,把老居民记忆深处的‘电影院坡坡’‘戏水河沟’‘游园坝坝’等觅址重现。”周云江说。
对64岁的老居民冯祖伟来说,苏式红砖房是他的一块心结,每次工作人员上门向他征询意见,他都会提起这件事。
“我从小就在红砖房长大,曾经这里有100多栋,从天上俯瞰下来,红砖房矩阵组成了‘建设厂’三个字,那是我们几代人的骄傲啊。一看到红砖房,就能回忆起那段历史。这是我们的根,怎么舍得抛下?”冯祖伟说。如今,他最熟悉的红砖房获得了新生:不仅保留了部分老墙体,还在墙体外加设钢结构和玻璃罩,形成强烈的时代呼应,内部空间也得以重新构建,成为社区会客厅,充分展示九龙坡区开展城市更新试点以来的成果以及社区的历史文化传承。
“看着年轻人走进去了解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历史,我觉得很欣慰。”冯祖伟站在如今的红砖房外,心潮澎湃。
碰撞·在市井与逐新中奔向未来
民主村存留着市井的生活气息,又被添注了新生活方式的内容。
“民主村要实现全方位的更新,就必须融入整个九龙新商圈的发展大局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周云江说,“受到更多片区外目光关注的,其实是民主村的产业部分,这是焕发社区活力的关键。”
“商圈新纽带”,这是民主村的重要名片。完善产业功能、打造就业创新载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
这一点在民主村的空间规划上便有所体现:在距离万象城商圈一街之隔的入口处,是民主村的最北侧,这里以体现“新青年、新潮流、新消费”的商户为主,可以带动街区入口流量。
再往深处走,便能体会到生活与商业的交融:在民主村综合市场,卢千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创业者的创意小空间开业不久便吸引来不少人流。“我们想要打造体现新的生活理念的创业地,民主村就是我们实现构想的理想地,于是果断租了一个摊位。”卢千说,他首次出摊,就在民主村搞了一场小型演奏会——架子鼓、电吉他、咖啡、潮流青年、时尚音乐……这些元素不仅为他招来了年轻顾客,也让附近的老居民颇感新奇。
老生活与新时尚的碰撞,诉说着人们对民主村新生活的向往与期许,民主村综合市场负责人吴德明见证了这一变化。
“这里曾是个老农贸市场,直接服务社区居民,但由于年久失修,功能和环境都出现了许多问题。”吴德明介绍,为了跟上民主村的改造步伐,农贸市场内部也经历了一次重新装修,现在这里焕然一新,不仅卖菜的商铺增多了,菜品更丰富了,还引入了面包店、早餐铺、咖啡馆等新业态。“以前居民喜欢到万象城商圈里的超市买菜,现在居然反过来了,综合市场吸引了许多周边的居民。我经常和朋友开玩笑说,欢迎到我们‘村’里来买菜、吃食堂”。
对于涉及区域广泛的城市更新项目而言,一个品牌、一家店就像是新细胞,是提升城市面貌、激发发展潜力的关键所在。民主村的旧貌换新颜,需要借由这些商家的呐喊,吸引更多“村外人”走进来亲身感受。
在卢千和朋友们组织的那场演奏会上,不少民主村老居民随着音乐翩然起舞。鲜艳的蔬菜、时尚的音乐、伸展的皱纹、被按下的快门……看似毫不相干的各种事物,竟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一个老社区正在新时代“逆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