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暑假,钱包“瘦身”,这是有娃家庭共同的心声。8月9日,暑假已过半,记者采访多个重庆家庭了解到,他们暑期带娃开销大部分已超过万元,有的甚至已花了7万多。钱都花哪去了?花得值吗?家长们的感受如何?对此专家又有哪些看法?
花了多少?
不少家庭暑假账单已过万元 有的甚至超5万
记者随机采访了身边数位家长,发现他们带娃开销大部分已过万元。
“7月主要带娃去山东玩了一圈,威海、青岛等海边城市,孩子比较喜欢,这部分消费就超过1万元。”家住渝北区的网友Panda,孩子7岁,正属于活泼好动的年纪。“孩子喜欢玩水,回来就顺便报了个游泳班,又花了一千多。”
在巴南工作的蚂蚁今年39岁,孩子14岁,马上入读高中。她告诉记者,今年暑期带娃花了7-8万元,主要是去日本等地旅游,花了6万元。
旅游成为不少家庭账单中最大的一笔支出,一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现象。根据机票预订情况,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推算,今年暑期预计国内将有200万儿童旅客购买“人生第一张机票”,在这部分旅客中,6-12岁群体增幅最高,较2019年增长六成以上。
“双减”实行后,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报兴趣班时,更侧重从课堂走向社会,除了常规的绘画、书法、舞蹈这些,还会选择体育夏令营、军事夏令营等可以锻炼身体、增长见识、提高协作与独立能力的活动。家住江北区的陈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7月带娃开销接近3万元。“除了去云南旅游,重头就是体育。”7月底,孩子去贵州参加了一周全国足球比赛夏令营,下周还要去苏州参加全国足球比赛,开学前还要去学游泳。
孩子在读高二的礼天,今年暑期则花费六千元左右,主要用于学习费用、短时聚会、购买学习用品和外出游玩,其中学习四千多元,外出三千元。
也有不少家长暑假无法脱身,花钱买省事。九龙坡的林先生就因为自己请不了假,花钱给11岁的女儿报了一个研学旅行团,“是那种三十个人的小团,去北京六天,花了近七千元,主要就是故宫、长城等地,顺便去北大清华门口打打卡。”
花得值吗?
有家长表示“挺值的” 也有家长后悔
Panda觉得这次出游对自己和孩子是双赢,“暑假时间比较长,还是不希望浪费,我几乎每个假期都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不仅让孩子增长见识,我自己也需要休闲度假一下,所以年假都攒着到这个时候。”
重头花销在体育运动上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孩子从小学足球,不光是强身健体,在锻炼意志力、专注力各方面,这几年肉眼可见都收获了各种好处。”
家住大学城的杨女士则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孩子的围棋上。“学了4年围棋,暑期光是升段赛就参加了三次,虽然花费不多但耗时久,不过孩子也从一轮轮比赛中,学习如何面对胜负和输赢、调整心态。”
“我赞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年暑假都要带孩子从课堂走入社会。”蚂蚁说,考虑到今年暑假热门景点人多,于是选择了日本,谁知到处都很拥挤,机票酒店明显涨价,起码翻倍,“说实话体验一般吧,但也没办法。”
林先生的女儿从北京回来后,给他吐槽不好玩,太热,一天有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他有点后悔,“还不如我找个周末,带她在重庆周边耍两天,还能省下这笔钱。”
记者梳理发现,从7月前五日数据看,国内、出境订单机票含税均价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21%、22%——由于需求高涨,国内机票均价涨幅进一步推高,达到1032元。酒店方面,截至7月26日,暑期以来青岛、大连、哈尔滨等热门目的地的酒店支付均价环比五月增幅为26%、26%、17%。
不过,受访的大多数家人认为,尽管旅游体验不一定满意,但这笔钱还是有必要花,“不出去玩或者上兴趣班,孩子在家就是成天看电子产品。”
专家建议
切忌跟风攀比 应结合实际理性消费
有的家长觉得值,有的家长觉得不值,但又觉得不带娃旅游或者上兴趣班似乎就不算过暑假。对此专家怎么看?
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莫远明说,每年暑假亲子游都是永恒的主题,但今年激增的市场需求推高了价格,在兴趣班方面,莫远明指出,由于一些机构制造焦虑,导致很多家庭存在进行跟风消费的情况。重庆零售商协会秘书长王巧玲也注意到这一现象,“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们往往不吝啬花钱,竭尽所能给予最好资源。”她建议,可以由家长和孩子一起探讨,结合自身经济状况、孩子的能力以及爱好兴趣来量力而行,而非跟风攀比。此外,不少商家为了拉动消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夸大宣传,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切勿掉入“消费主义陷阱”。
莫远明也提出了“四要四不要”:一要理性消费量力而行,不要寅吃卯粮透支消费,有时花费数百元带孩子近郊游也能达到陪伴的效果;二要增强定力抵制诱惑,不要落入消费陷阱,比如此前引发争议的一些虚假研学团,就是利用了名校的光环,诱导家长盲目消费;三要尊重孩子意愿和兴趣,不盲目跟风;四要劳逸结合,不要让暑期消费成为家长和孩子的负担。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佘振芳 董进 实习生 常涵笑/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