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记者 郑三波
截至目前,重庆已连续3年蝉联“中国夜经济十大影响力城市”榜首。重庆的消费,有六成发生在夜间,发展夜市经济,可有力拉动消费。
不过,随着重庆夜市经济规模与日俱增,各种夜间消费新业态不断涌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占道经营、噪音扰民、污染环境等,也亟待得到解决。破解这些难题,是推动夜间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扰民难题如何解
在“放”和“管”之间,找到两全齐美之道
7月10日晚上9点左右,沙坪坝区井口公租房外的一条公路上,密密麻麻摆放着摊位。这条以公路为摆摊点的夜市,让原本的四车道变成了两车道,来往车辆基本靠按喇叭提醒逛夜市的人们注意避让。
夜市与居民抢地盘,这样的事并不少见。曾经“火遍全网”的江北区民心佳园夜市,因车辆乱停乱放、商贩占道经营、满地油污垃圾、深夜噪音扰民等情况多发,附近居民苦不堪言。在夜市整治前,仅今年1月至3月,相关部门就收到有关该夜市的环境卫生及扰民投诉多达93起。
更典型的案例,发生在渝北区紫薇路。这里的餐馆、酒吧和时尚门店,一间挨着一间,备受年轻人追捧,被网友称为“重庆小曼谷”。为了招揽顾客,这些门店经常放“低音炮”音乐,音频产生的震动,让街道两边的住户直呼受不了。因多次协商未果,今年6月,该地竟出现居民拿出高音喇叭,对着楼下酒吧门店鸣放的情形。
一边是夜市经营者赖以生存的“饭碗”,一边是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两者如何权衡?
民心佳园夜市的做法,或许能提供一些借鉴。
今年3月,民心佳园社区专门拿出一块场地作为夜市新址,还积极做好各方面的服务保障。例如,安装电缆、插座等,满足摊户用电用水等需求;加强保洁和垃圾清运力量,确保现场干净、整洁、有序;为解决消费者停车需求,还在新夜市附近规划了150个停车位。
搬到“新家”的民心佳园夜市,人气不减反增。据重庆市城市管理局提供的数据,今年“五一”期间,民心佳园夜市日均人流量达到1.2万人,日营业额约35万元。
“夜市经济事关民生和就业,决不能一刀切关闭。”重庆大学教授廖成林认为,对于夜市经济,市级相关部门要规划好,街道属地要引导管理好,城市执法要精细化服务好,在“放”和“管”之间,找到两全齐美之道。
门槛太高如何破
为夜市摊主“松绑”,适当降低经营成本和门槛
叶世国,是民心佳园夜市的一名摊主。截至7月,他已经在民心佳园夜市摆了3个多月的摊,自称是这个夜市的“老板凳”了。
“以前,我在中心城区很多个夜市摆过摊,坚持时间最长的不超过1个月,最短的只有几天。”叶世国告诉记者。
为啥做不长久?
记者了解到,目前,重庆中心城区夜市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正规军”,由相关部门或企业规划并管理,鎏嘉码头小熊集市、南岸区弹子石蓝光夜市等就是这样的夜市。这种夜市摊位相对固定,一般有水电接口,比较正规,环境卫生有保障。
另一种,则是自发形成的“野夜市”,没有集中提供的水电,无人管理,存在诸多隐患,如脏乱差现象,由于摊位不固定,有时还会引发抢摊位出现斗殴事件等。
既然夜市“正规军”比“野夜市”好,那为何“野夜市”依然存在,有的还经营得很“火”?
核心原因,就在摊主的经营成本上。
叶世国说,他在弹子石蓝光夜市摆了9天摊,租金、管理费共计900元,平均每天100元。而他每天卖四五百元钱,除去成本、租金、管理等费用,就所剩无几了。
鎏嘉码头小熊集市也是同样的情况。这里每周允许摆摊4天,一个月16天(遇上“五一”和国庆等节假日,会多几天),但全年租金、管理费在2万元以上。对于小本小利的摊主来说,这的确是一笔不菲的负担。
摊主想赚钱,就只能提高单价,将费用转移给消费者。这就导致同样的商品,在不同夜市的价格相差不少。比如,记者在调查中就发现,一杯柠檬茶的价格,在民心佳园夜市只要12元,而在鎏嘉码头小熊集市,最贵的卖到了15元。
除了单价高,单品的分量也缩水。记者随机采访多名逛夜市的消费者,他们均表示在正规夜市要吃饱、品尝够,一次消费下来要花一两百元,甚至比大商场里还贵。
“一个摊位,可能关乎一家好几口人的生计。”廖成林认为,只有降低夜市的经营成本和门槛,才能促进夜市经济持续发展。
在这方面,民心佳园夜市的做法值得借鉴。该夜市搬迁新址后,制定了新的收费标准,其中,摊位每月租金300元,管理费150元,且开市的前3个月免租金。
同质化严重如何变
提档升级,增加特色,创新经营模式
几天前,在九龙坡桃花溪小花集市摆摊卖烧烤的杨孝伟,把他的摊摊搬到了弹子石蓝光夜市。这已是他半年内,换的第三个夜市。
“竞争太激烈了,平时基本是保本,只有周末能赚一些钱,整体上看,都是在为夜市打工。”杨孝伟说,换个夜市做生意,希望能有“新气象”。
杨孝伟选择不停地换摆摊地点,另一个摊主宋玉则决定更换经营的商品种类。
今年5月以前,宋玉在鎏嘉码头小熊集市摆摊卖寿司,那时,整个集市的寿司摊只有两家。但由于今年“五一”期间,这两个寿司摊的生意都很火,“五一”过后,集市上立即冒出来五六家寿司摊,而且卖的都是差不多的产品。
“以前‘两个人’吃一碗饭,现在一碗饭‘七八个人’吃,大家都吃不饱。”宋玉说,他决定趁着夏天来了,调整商品种类,改卖冰咖啡。
夜市经营者为啥缺乏“定力”?
主要原因,是市场本身就处在“大洗牌”的前夜,竞争异常激烈。
据不完全统计,不包括自发形成的“野夜市”,全市各区县街道、商圈、商业主体打造的夜间集市已超过80家。
这些夜市同质化严重,经营模式基本相同,售卖的商品差别不大,缺少特色。例如,融汇温泉泉里有花集市,从今年4月7日开市到5月底,摊位最多时有70多家。而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后,最终留下来的,只有30家左右。
“夜市盲目扩张,有多种原因,但主要还是夜市新手盲目跟风造成的。”廖成林说,经过前期的野蛮生长和后续的市场遇冷,如今夜市已开始转入冷静期。下一步,夜市怎样提档升级,如何增加特色避免同质化,如何创新经营模式等等,都值得相关部门及管理运营方去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