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镇街 > 西彭镇 > 正文

种下红高粱 酿成高粱酒 鼓起钱袋子

发布日期:2022-07-29 11:28


九龙融媒讯(记者邬姜 实习生王雨桐 摄影报道)盛夏时节,西彭镇迎新村五斗丘约400亩高粱种植地迎来了丰收,放眼望去,山洼里一片片红缨子高粱籽粒饱满,一辆收割机在高粱地里来回穿梭,田野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7月27日一大早,西彭镇迎新村党支部书记刘传国就赶到这里查看机收进度,村民们也没闲着,配合着收割机,将高粱穗粒装车……今年与村里的两家酒厂签了订单合同,种植红高粱400亩,根据目前长势,总产量可达50吨。

村民多途径增收

种高粱,在村民的记忆里,还是以前少数农户的事。“那时,种高粱只是作为粮食,就是为了自己吃,根本卖不起价,”也正因如此,在去年,村集体公司决定种植高粱时,依托村里的酒厂,定位为酿酒的原料。

“以前那些地是闲置荒地,壮劳力去附近的工厂里打工,留守的老年人又没有劳动力,现在村集体统一种上了高粱,又请了收割机,不用担心收割,又不担心销售,在家门口还能打工,增加点收入。”迎新村的几位村民,作为雇员,一早就来到高粱地里务工,提起高粱,很感慨。

村民将自家荒地交给村集体进行统一种植,高粱由公司统一管理,家里的闲置劳动力还可以到村集体务工,每天100元~120元,高粱种植过程中的空闲时间还可以自由支配打零工,多种途径为家庭增加收入。

“这里以前都是荒地,年轻人外出打工,缺乏劳动力种地。经宜机化整形后,边角地块得到整理,种植面积达450亩。”迎新村党支部书记刘传国指着面前的高粱地告诉记者。

入股后,村民分散的一块块土地实行宜机化整地,形成了相对成片规模。整治后的土地实现了机耕、机播、机收等一条龙机械化服务,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以机收为例,一台收割机的工作量能抵50人一天的工作量,一天能收割八十亩,三四天就能完成全部收割。每亩费用210元(区财政补助50元/亩,自筹160元/亩),而去年种高粱的农户,人工收割出价500元至800元一天,还请不到人。

订单式售卖

买高粱可加工成酒

2020年底,作为九龙坡区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迎新村立足农业农村实情,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探索“三变”改革,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迎新村以村里两家酒厂每年所需高粱原料为市场支撑,打造“高粱+”耕作模式,村集体持全股成立了重庆新鑫惠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以“保底+分红”的模式6、7、8社农户闲置土地,种植高粱。

高粱采用的是农科院提供的“晋渝糯三号”种子,针对丘陵地带,包括夏季雨水多的特点。同时,为确保高粱种植取得丰收,该基地聘请了农业部门的相关专家,在前期进行了土壤检测、环境评估,开展了耕地、选种、施肥、点播、病虫害防治等科学种植技术培训。

“入股后,村民收益有保障,集体经济也在壮大。”迎新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村民入股的土地实行保底分红,还能在村集体公司务工。

记者了解到,迎新村的高粱采取订单式售卖,之前已经与村里的两家酒厂对接,签订保底收购协议。

收割后的高粱用于酿酒,高粱也可以通过加工酒的形式售卖,按照3.4元一斤的统一高粱收购价,加工量为6000斤~8000斤起,客户可以直接在地里挑选高粱后直接拉到酒厂生产成酒,酒厂收取每斤一块五的加工费。

今年是迎新村第二年种高粱,去年迎新村高粱产量可高达60吨,产值约为30万元,并为村集体经济增加6万元收益,实现“群众腰包鼓起来,集体经济壮起来”,今年收益估计和去年持平。

“酒厂+村集体+农户”模式

合作酒厂之一是村里一家创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酒厂,以传统清香型酿造工艺,专业生产高粱白酒,公司年产量2000余吨,主要销往重庆及周边省市和广东省等沿海地区。

“之前,酒厂要从外地收购高粱,现在就地收购高粱,中间环节每吨节约500元至1000元。村里种植可以填补一部分原料缺口。”酒厂负责人介绍,酿酒后的酒糟以每吨400元的价格卖给附近的饲养场。

迎新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酒厂+村集体+农户’的模式,目前看来是一举多得,一方面解决酒厂酿酒原粮问题,保障自身原料供应,从源头上提高原酒品质。另一方面,提升白酒品质,打造种植、生产一体化、实现生产废糟和作物秸秆循环利用。下一步,迎新村将继续培育第二季高粱,扩大高粱基地种植产量,发展壮大村集体产业,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村民。

(完)

a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