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顶彩道。
▲长江灯塔。
▲京渝文创园。
▲爱心加油站。
曾几何时,黄桷坪由于它的古老、破旧,似乎被遗忘过。
但这种“被遗忘”,也让黄桷坪以一种原生态地方式生长出这里独有的氛围:消融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艺术就是生活,生活也是艺术,成为了一个接地气的地方。
后来,街头闲置的仓库、废弃的厂房,被改造成501艺术基地、坦克库艺术中心。人们在这里排演话剧、雕刻时光,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合作,感受黄桷坪艺术的魅力。
再后来,京渝文创园、大车队工艺创意豪斯的艺术家们,从织染、陶艺、刺绣等传统工艺,到剧本、电影、音乐等数字影像,细细打磨每一件作品,还把自己的生活和传统元素画上砖墙,用丰富的色彩、灵动的画面装点街头。
如今,这里开始复苏,文艺范儿越来越新潮,再次成为文化人、艺术家体验老山城韵味、采风寻找创作灵感的“朝圣之地”,成为打卡游客感受网红文艺气息的“新宠”。
作为九龙美术半岛开发建设核心区域,随着半岛“蝶变”的黄桷坪街道,正向美而行。
助力半岛开发
提升城市颜值能级
美景就在家门口的小游园,漫步、休闲、健身都有好去处,这就是李青桦向往的晚年生活。
“老姐姐,中秋节要到了,月饼买没有?”
“哈哈,买了,买了。到时候我们赏月吃。”
9月1日,李青桦像往常一样在黄桷坪正街的崖顶彩道和老姐妹遛弯、闲聊,锻炼身体、联络感情,还能远眺江景。
崖顶彩道虽被当地居民称为“小游园”,其还是黄正街美术艺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在倾斜度为60°至90°的坡坎崖上,63米高的“长江灯塔”如同螺旋天梯拔地而起,让人眼前一亮。
因造型新奇,这座灯塔甫一亮相就引来各方关注,很快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此前,这里居民楼大多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背靠荒山,仅在靠山一侧有一条狭窄步道,居民出行不便,也没有可供休闲锻炼的地方。
伴随黄正街美术艺术项目启动,部分老旧居民楼完成拆迁,荒山得到绿化治理,楼下的两车道扩展为四车道,居民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靠江一侧的坡坎崖上修起崖顶彩道,还打造出长江灯塔、艺术码头、褶带浮廊、艺术崖壁,环境大变样。
“多年来,这一片道路狭窄,老旧小区多,停车压力大。如今,道路宽了、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升级改造,破损道路全部翻新,推开窗就能看到长江,视野开阔,亲戚来了都有面子。”说起黄桷坪的变化,李青桦满脸笑容。
为助力九龙美术半岛开发建设,黄桷坪街道协调解决滩子口铁路一村14处D级危房解危搬迁和下尖山堡1处D级危房抢险排危工作,推进拆迁攻坚快见成效,盘活存量土地资源。
同时,街道牢牢把握市委市政府对“长江文化艺术湾区——美术半岛”战略部署,按照区委“12345”发展思路,强化“一盘棋”思想、贯彻“一体化”理念,把“美景、美育、美业”融入城市之魂。
遵循“艺术湾”整体布局要求,街道与九龙半岛公司达成框架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涂鸦街升级改造、102基地“美术家之家”等26个项目,全力推进“两江四岸”185标高下治理、重庆美术公园一期建设、九龙坡区图书馆档案馆等半岛建设重点项目。
加快推动风起龙吟片区外立面改造、同乐园文化环境形象改造、黄正街—龙吟路老旧街区城市提升改造等12个城市更新项目。
目前,“半岛4大新景”有序推进建设,即将呈现在市民游客眼前。
重庆美术公园双子烟囱光影演绎创意设计国际方案通过评审,“未来城市”用灯光变“工业锈带”为“艺术秀带”,力争春节前亮灯。
龙吟路口,截取《长江万里图》其中10卷中的源头卷,象征九龙半岛开启更新之风新篇章的风起龙吟“万里长江图”即将完工。
包含“坎上新画”“铁道新卷”“坡上拾光”“黄桷心跳”等8个主题的黄正街—龙吟路老旧街区城市提升改造项目,已进入招投标程序。
北接重庆美术公园,南临长江,西靠李家沱大桥,东近九龙寺,整体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当代艺术广场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
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黄桷坪街道不仅助力九龙美术半岛重大项目开发建设,也为广大市民创造了更好、更舒心的生产生活环境,城市颜值、能级进一步提升。
培育市场主体
迸发活力增量提质
川美黄桷坪校区外,是文艺青年的热门打卡地。
沿街楼栋的外墙上绘满绚烂涂鸦,与郁郁葱葱的行道树相映成趣。
各式涂鸦中,不乏罗中立、张晓刚、庞茂琨、张杰等知名艺术家的画作。强烈的色彩对比,新锐的艺术风格,喷涌的生命力,无不彰显着这座美术半岛的活力与创意。
位于川美黄桷坪校区大门一侧,有座“老资格”的百货大楼,见证了黄桷坪地区的岁月变迁。
当年,黄桷坪地区的重庆发电厂、成都铁路局、四川美术学院拥有大量职工、家属、师生,为黄桷坪百货大楼带来了居高不下的人气,这里长时间人来人往,顾客盈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黄桷坪百货大楼贩卖日杂百货的功能慢慢淡出,开始融入更多元化的经营方式——与美术相关的画材出售、餐饮店、酒楼、小型广告公司……不一而足。
漫长的时间里,黄桷坪百货大楼一如既往地延续着美术半岛独一无二的烟火气,成为黄桷坪地区乃至整个九龙半岛区域内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今年3月,原有的黄桷坪百货大楼成了重庆市美术家协会所在地,重庆市美协下属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14个专业艺委会全部进驻,未来将依托其丰富的美术人才资源,为建设九龙美术半岛助力,涵养当地美术艺术生态,构筑“艺术+”全产业链和文化艺术事业体系。
如今,大量具有“黄漂”情怀的艺术从业者重拾信心、逐步回流,形成了102、501等艺术基地,汇聚了十方艺术中心、器空间等艺术机构。
在艺术人才引进方面,黄桷坪街道还着力推进大师回流,建设艺术大师工作室,持续制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活动,吸引艺术大师回流。另一方面,聚力本底挖掘、强化在地成长,打造青年创作基地为核心的艺术家群落,引进并扶持青年艺术家成长。
同时,街道高度重视与高校合作,促进招商引智。一方面,持续深化与四川美术学院校地合作,合作开展多样化的艺术活动,吸引艺术人才关注、回流;另一方面,也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等知名高校在教育、科研、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接洽合作。
而要吸引、培育更多市场主体,就需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黄桷坪街道在全区率先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升级“一窗综办”综合服务,推行无差别综合受理,将多个办事窗口合并成一个,结果就是办事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除街道、社区两级平台接件外,通过“渝快办”、88个网格微信群、QQ群、企业服务群开展线上政策推送、网上导办、交流互动等聚合式服务。积极推行“川渝通办”事项咨询及办理服务,为企业和群众答疑解惑,帮助企业和群众了解相关政策,实现服务“全天候、零距离、不打烊”,让便民服务更加有温度。
为方便上班族、外出务工人员,推行错时服务,将工作人员分成A组和B组轮流在12:00—14:00期间值守窗口,按流程办件。推行预约服务,即公开两级服务平台服务热线,接受服务对象电话预约办件。今年以来累计开展错时、预约接待服务群众300余人次,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助力办结事项加速度。
发动黄桷义工参与平台导办服务、上门服务以及代办服务,提供取件邮寄服务,力促服务对象“少跑路”。组织党员义工到京渝文创园、501、十方艺术中心等园区和企业开展惠企政策宣传,帮助企业解决产业链协同、物流、用工、融资等问题,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
今年以来,黄桷坪街道新增市场主体667家,其中企业201家、个体工商户466家;积极推进辖区文创产业发展,制定科学化管理机制,加快推进京渝文创园、102、501等文创基地优化提档;坚持“月走访+半年遍访”问题收集解决制度,班子成员走访企业481家次,协调解决五洲书店图书经营许可证办理、荣安地产用地等26个问题。
引进、细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黄桷坪街道着力在增量提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让市场活力进一步迸发。
聚焦城市更新
扮靓街巷幸福加码
上下水管道三天两头破裂漏水,小院没大门、也没有监控,车辆在小区里乱停,垃圾乱堆……这就是人们对老旧小区的直观印象。
近几年来,随着黄桷坪街道加大城市更新步伐,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换新颜。
九龙三村,是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说起小区的变化,在此居住了二十余年的区律章最有发言权。
“我们小区以前流行一句话——‘上漏下堵中间烂’,像我住在顶楼,一下雨家里就返潮,墙壁起泡,天天做清洁,还是一屋的灰。”区大姐回忆起小区改造前,性格外向的她最怕就是家里来客人。
下堵,则是因为管网老化,污水不能及时排走,长期从井盖里漫出来,住在低楼层的居民苦不堪言。
中间乱,是指整栋楼的楼梯、栏杆锈蚀,以及楼梯间密密麻麻的“牛皮癣”。
除了这些问题,九龙三村、四村还存在违章建筑多的乱象。“主要还是因为楼顶漏水,很多住户才通过加盖防雨层为房屋遮风挡雨。”区律章无奈地说。
为了改变现状,九龙三村、四村被纳入九龙坡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居民“按需点单”参与改造。
区住建委联合街道通过召开专题会、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逐户了解居民的改造诉求。小区缺什么就补什么,需要什么就完善什么,成为九龙三村、四村老旧小区改造的主攻方向。
最终确定的改造方案包括屋顶治漏、下排管网、景观环境、门禁系统增设及基础设施改造。
针对违章建筑的问题,社区工作人员召开专题会,向居民说明了小区实施改造的好处,街道组建老旧改造整治拆违专项攻坚小组,挨家挨户做动员,耐心细致做工作,最终得到居民的支持。
如今,37栋居民楼的楼顶重新铺设了防水地胶;对所有地下管道进行了重新规划,加大管道直径,接入市政污水管网,实现了雨污分流;对路面进行白改黑工程,路面不再破烂不堪,也减少了积水的可能;楼梯栏杆经过除锈后重新刷漆,还安装了门禁系统,小区旧貌换新颜,居民生活更舒心,为幸福加码。
小湾社区的居民很是“羡慕”,但更期待自己社区的变化。因为,社区里有座名叫“同乐园”的公园,街道正在进行文化环境形象改造。
此前,黄桷坪街道曾对公园进行翻新。让居民们没想到的是,公园今年再度迎来变身:拆掉原有围墙,整体上用五星漫步道串起整体空间,打造一个围绕“艺术”与“同乐”的本意,形成集生态、公共、艺术、休闲为一体的社区公园。
改造内容包括改造提升社区活动中心,广场铺装翻新及植被修理,同时新增儿童趣味场地,比如活动沙池、艺术光影虫洞,老中青幼全民健身中心,还有一些亲子活动区域,届时将成为全年龄段的生活乐园。
与此同时,黄桷坪街道还加快实施“微改造”,全面盘活边角地、激活老马路、提升老厂区、扮靓老街巷,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出行难、停车难、缺配套、无环境等问题,推动老城区“蝶变”,向美而行。
对重庆电厂等老旧厂区重点突出重新挖掘价值,突出彰显区域特色,目前正着力打造长江文化艺术湾区美术半岛艺术家群落,发展艺术文化产业,以形成宜居的艺术化生活空间。用城市更新一手托举民生、一手引领发展,一头激活空间、一头串联产业,不断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产业升级和品质提升,打造“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创新社会治理
化解矛盾凝聚合力
“赵姐,谢谢你的开导,生活还是很美好的,我不会再有轻生的想法了。”近日,家住黄桷坪街道小湾社区的李女士,找到街道“小蕾花开”工作室心理服务者赵蕾表达了谢意。
李女士为何有轻生的念头?赵蕾又是如何开导她的呢?
原来,前段时间,李女士因与丈夫感情不和,在与丈夫离婚后,便带着小儿子在外租房居住。由于孩子受到父母离婚影响,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在课堂上冲撞老师,导致经常被请家长。加之李女士在离婚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在情感、孩子、工作等多方面的打击下,让李女士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为此,她来到“小蕾花开”工作室向赵蕾求助。
赵蕾在听完李女士的倾诉以后,立即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一方面,她建议李女士把儿子暂时送回前夫家生活,使自己能够空出时间来接受心理治疗;另一方面,她联系街道社保专干为李女士办理低保,解决李女士的生活问题。经过近一个月的治疗,李女士的情况逐渐好转,开始重拾生活的信心。
“我们主要通过心理测试和心理宣泄等方式,帮助居民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心理健康指导,缓解平时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各种心理压力,以此来化解和预防各类矛盾纠纷。”赵蕾介绍。通过心理治疗,化开辖区群众的“心结”,这就是“小蕾花开”工作室的独到之处。
自2019年6月“小蕾花开”工作室运行以来,共参与调解案件190余件,开展线上心理测评2100余人次,线下心理服务280余人次,推送心理健康知识120余条。让辖区居民心中烦闷有了宣泄的出口,矛盾化解有了合适的门路。
如今的黄桷坪街道,居民们早已形成了有心结、有问题、有矛盾找“小蕾”的生活习惯,新时代社会服务心理体系在黄桷坪街道逐步构建。
“小蕾花开””不仅“等人上门”,还会主动去发现问题,再通过‘小蕾花开’来解决问题”。随着前来咨询的居民越来越多,黄桷坪街道趁热打铁,依托“老杨群工+全科网格”,以111个基础网格为单元,构建起1个街道“小蕾花开”工作室、11个社区心理服务站、111个网格心理服务组三级心理服务体系,目前共有3名心理咨询师、11名专职心理服务工作者、120余名心理志愿服务者的庞大队伍,心理服务实现了辖区全覆盖。
“小蕾花开”只是黄桷坪街道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缩影。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街道创新推行“居民提事、网格议事、会议定事、联动办事、民主监事、群众评事”六步工作法,实行“居民自治、服务前移、分类服务”,逐步实现“由乱到治”,补齐基层治理短板,显著提升社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成立“黄桷坪巡回调解室”,通过专职调解员“巡回”到各社区指导调解工作和对疑难复杂的案件整合力量“再调解”的方式,确保“一般纠纷不出社区,复杂纠纷不出街道”,就地化解矛盾于居民家门口,打造“半小时法律服务圈”,打通了社会综合治理和服务人民群众“最后一公里”,解决了群众的一件件烦心事,换来了一张张舒心的笑脸。
一个个治理举措在基层推进落实,成为黄桷坪街道践行守护民众平安诺言的有力见证。联结各方,携手同行,黄桷坪街道汇聚多方之力,激活社区资源,全力开创基层社区治理新局面。
记者 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