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渡、233公交站门前的小卖部……看嘛,我们熟悉的九渡口又回来了。”
黄桷坪街道五龙庙社区56岁的居民喻忠兰惊喜地发现,平日里摆谈的老龙门阵不经意间成了书上的历史,邻居大爷大妈们成了故事的主角。
喻忠兰口中的“书”就是全区首本以图绘和文字的形式呈现的现代“社区志”,出自于社区规划师薛威及其团队之手,从当地居民、城市文脉以及现存的城市景象中,用图绘影像等手段“记录发生”的“社区志书计划”项目。
在6月初举办的社区志书计划成果展览上,主办方特意邀请了包括喻忠兰在内的10多位五龙庙社区居民参加。看着关于九渡口的绘图和文字,渡口边长大的喻忠兰感到很亲切,“好像回到了小时候,想起很多当年发生的事情”。
留住老码头边的“乡愁”
▲“社区志书计划成果”展览。
黄桷坪街道五龙庙社区地处长江畔,九渡口码头边。如今,这里还有100多户300多人。
如何留住老码头边的“乡愁”?3月初,九龙坡区启动社区规划师工作(3月10日九龙报曾报道),社区规划师薛威来到这里开展工作。
经过三个多月的调研走访,薛威带领川美公共艺术学院城市空间设计专业的学生们用影像、画笔和文字复现当年的历史,记录下居民的集体记忆,浓缩成一本“五龙庙社区志”,记录着当地发生过的大大小小的故事,犹如社区成长的一个缩影。
“你晓得这里为什么叫五龙庙吗?历史上还真有一座五龙庙!”
薛威介绍,团队成员把老街坊们摆的五龙庙老龙门阵,写进了这本“社区志”的开篇——“五龙庙在长江北岸一座小山上,是旧时九龙半岛五庙(观)之一,规模较大,后来是黄桷坪小学。”
全区第一本“现代社区志”
五龙庙社区是九龙半岛美术公园建设的主要空间承载区。在城市发展与社区更新进程中,如何探索出一条城市文化挖掘、历史记忆梳理、社区价值再生的精细化城市更新路径?
▲薛威及其团队根据居民们的讲述,在“社区志”描绘出传说中的五龙庙。
供职于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公共艺术学院城市设计教研室的薛威,首当想到的就是发挥美院的学科专业特色,采用画笔、影像并结合文字的“现代社区志”方式来呈现。
“这是一种收集文化资源的方式,与古代地方志相比,更加注重人文化、精细化,更注重居民的感受和体验。”薛威希望用这种方式,能给社区的相关设计工作提供更多社区基础资料以供借鉴参考,从而最大化地保留街区的历史记忆。
这次是九龙坡,甚至重庆第一本以社区为记录单元的图绘志书。薛威团队将无偿提供给社区,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材料,也可以指导社区未来的存量空间提质。
社区规划需要更多关注“人”
薛威认为,与传统规划设计工作最大的不同是,社区规划师以陪伴的方式开展工作。一个好的社区规划师眼中看到的,不能仅仅是外观设计的美,应该更多地关注居住在这里人的感受。“规划设计做得好不好,必须要深入到居民生活场景中才能体会。”
除了记录五龙庙这个地方的历史记忆、风土人情,薛威和他的28名城市空间设计专业学生还排摸社区的住宅景观,大到建筑外立面,小到一个出入口、一扇门、一个公共设施的合理性,和社区居民以及社区工作人员探讨后,把居民的诉求记录下来。他认为,“社区志”的意义除了承载老社区居民的集体记忆,更是为保障社区“有机生长”提供技术工具,服务于相关规划设计、建设工作,有利于加强社区居民凝聚力,最终保障社区高品质发展。
文字:邬姜
小编:涂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