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执法。 本组图片由区城市管理局供图
李建军向芦振龙烈士雕像敬礼。
李建军出警。
李建军到辖区商户开展工作。
2015年,当34岁的李建军到社区报到时,已有4年警龄的他才第一次知道芦振龙这个名字。作为区公安分局二郎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在他管段的翡翠公园里,矗立着一座雕像——英勇无畏青年警官芦振龙烈士。“谁是芦振龙?为什么在这里?怎么如此年轻?”这个“灵魂三连”困扰着他,而在社区工作6年,芦振龙的形象变得清晰起来,他明白,对于一名人民警察,芦振龙意味着什么。
像芦振龙一样踏实肯干
刚从交巡警来到二郎派出所,李建军就接到了一个艰巨任务——负责同天苑社区。同事都开玩笑,这是二郎的“CBD”——餐馆多、写字楼多、流动人员多,而此时的李建军对于社区工作,可以说是一张白纸。
“建军啊,刚到段上不适应很正常,不用太紧张。”有近30年社区工作经验的老户籍曹兵试着开导徒弟,“芦振龙刚到社区的时候,跟你一样茫然。”曹兵曾和1999年孤身搏斗7名凶残歹徒、身中21 刀壮烈牺牲的芦振龙在石桥铺派出所一起工作,芦振龙自然是英模教育中不会忘却的榜样。
芦振龙的社区民警生涯很短暂,却又很充实——他把重庆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一次遇到一位在重庆不能回到老家的老人,本来这事不属于他的职责范围,他还是将老人送回了百里之外的家乡。而在牺牲前半小时,他还在想怎么可以帮兰花村的居民修理房屋……即使在多年后,居民杨婆婆还惦记着:“多想再听小芦用北方话叫我们一声大娘啊!”
虽说是二郎“CBD”,可彼时同天苑社区的治安状况并不好,深入了解后,李建军觉得,让群众了解认识自己的机会到了。
李建军组织社区的平安志愿者,一同在案件易发路段进行长时间的夜间巡视,拉横幅、发广告单,提醒大家注意,向派出所、分局申请,在背街小巷增设摄像头……几周下来,同天苑社区的居民们发现,新来的这个李户籍,还真是个实干家。
“振龙大哥靠着踏实肯干赢得了民心,虽然方式不同,但我想这就是社区工作方式的殊途同归。”李建军总结,“居民能把心敞开,说明我的头炮打响了。”
学习芦振龙的敬业精神
群众向李建军反映的治安问题,是砸车窗。在同天观云邸小区,那时候隔三差五就有路边停放车辆窗户在夜里被砸的警情。
为此,李建军请教了在邻近社区工作的胡兵伟,这位日后的“渝警楷模”在处理类似问题时颇有心得,兵哥给他发来了一篇有年头的新闻报道。那是关于芦振龙烈士牺牲前的社区工作纪实——“到兰花村后,他工作踏实,刻苦钻研,担任户籍民警虽然只有70天时间,却针对辖区流动人口多的状况,写出了《论流动人口如何管理》和《暂住人口的管理》两篇论文。”
“振龙大哥两个多月完成两篇社区工作论文,肯定是经过了大量深入的调研,我想破解砸车窗的难题,也一定要挨家挨户了解,到底为什么放着一个车库不停,都要把车暴露在危险中。”李建军经过细致走访,终于明白了问题所在:小区车库收费标准较高,设施却不完善,因此产生了纠纷。
业主、物管、开发商、社区居委会,李建军把四方代表邀约到一起进行磋商调解,老大难的问题虽然没能一次性解决。不过李建军还是在这次座谈中看到了希望,民警牵头,各方火药味消弭了许多。这样的联调会,开了10场,持续了近3个月,各方终于达成了一致,控制车库收费标准,优化停车设施,让业主停得起、愿意停。这一举措解决了小区近七成的停车问题。
烈士雕像的“守护者” 更是社区平安守护者
算起来,李建军还是芦振龙雕像的“守护者”,每年清明节、烈士纪念日以及5月27日芦振龙烈士牺牲的日子,都有大量群众自发去到翡翠公园祭奠,因此李建军都会提前几天去到陵园,打扫准备。2017年清明节,李建军遇上了前来祭奠的钟桂芝,芦振龙牺牲时,她正是芦振龙管辖区域的居委会主任。看到民警,她总是会情不自禁地说起芦振龙的故事。看过新闻的报道,听过战友的传说,可李建军还是第一次听社区亲历者说起这位前辈,既震撼又感动。
作为社区民警,李建军的工作中少了些轰轰烈烈,更多是通过日复一日的走访入户、一次次的院坝会宣讲教育,让辖区治安环境得到净化提升。
近年,同天苑社区建起了“睦邻之家”,作为社区居民的活动场所,除了文体活动,李建军觉得,还应该有更多内容。2019年起,他协调辖区的律师一同来到睦邻之家,定期开展法治小课堂,以案说法,提醒居民们各种安防常识。“经过多次普法宣传,大家的意识也提升了。”
6年时间,李建军寻找芦振龙的脚步没有停歇,方方面面拼凑出一个完整的芦振龙形象——媒体报道中的他高大英勇,却又有解决社区种种问题的细心和耐心;战友回忆里的他常带惋惜,却又有道不尽的模范效应;而在群众口碑里,他是热心、有责任心的暖男。22年过去,天人相隔,但这位公安一级英模的精神却一直超越着时空的距离,指引着李建军和每一名九龙公安的前行方向,战友们一直继承着他的遗志,续写着这个英雄集体的浴血荣光。 记者 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