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万象 > 正文

你知道吗?袁隆平曾在九龙坡的这个地方读过书……

发布日期:2021-05-25 10:02

5月22日13时07分,“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共和国勋章 ” 获得者袁隆平先生,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 岁。

灵车过处,人们夹道相送;
汽笛声声,祝他一路走好。
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
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
老百姓把袁隆平刻进自己心里。 01:21

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京,此后,他随父母居住于北京、天津、江西、湖北等多地。

而鲜有人知道,在少年求学时期,袁隆平曾在九龙坡度过了短暂的读书生涯。



5月24日,文史专家何承玖告诉记者,2014年,他曾向袁隆平工作单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人事处发函询问,得到答复函:“袁老师很确定(在九龙坡)读书的地方当时是称为冷水场,且当时校长名字也记得叫:杨叔荪(音)。”


袁隆平青少年时期都在重庆度过

重庆,是袁隆平少年时代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

1939年,袁隆平一家来到重庆,在此地的几年时间里,袁隆平先后在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重庆复兴初级中学、重庆赣江中学、重庆博学中学读书。

“重庆赣江中学曾在九龙坡办学,具体所在地就是位于九龙坡如今的华岩镇田坝社区。”何承玖介绍。

据史料记载,重庆赣江中学是旅渝江西同乡會设立的,清末民初教育家、书法家和诗人曾吉芝于1928年倡建于重庆江西会馆。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重庆学校疏散四乡,曾吉芝随赣江中学从城内陕西街万寿宫迁巴县冷水场(人和乡、人和镇,今重庆市九龙坡区)。

1943年2月,正是在战乱中,袁隆平从重庆复兴初级中学转到了位于巴县冷水场(设立于曲水寺)的重庆赣江中学读书,在这里度过了短暂的求学生涯,直到1944年1月。


编撰专史时发现
少年袁隆平与九龙坡的缘分

“袁隆平曾在九龙坡读书”这一段历史是怎么被发现的?关键人物,正是何承玖。

从1991年来九龙城区工作,何承玖历任九龙坡区委研究室主任、九龙坡区司法局局长等职务,在工作之余,他一直致力于研究九龙坡的历史文化。

2014年,时任九龙坡区司法局局长,兼任区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的何承玖负责编撰九龙坡地方志教育专史。在梳理辖区学校发展脉络时,“重庆赣江中学”这个名字引起他的注意。

“这个校名,与袁隆平先生公开发布的简历中“先后在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重庆复兴初级中学、重庆赣江中学、重庆博学中学读书”的经历重合,而且袁先生回答记者采访时,也曾说从赣江中学转入博学中学读书。”

何承玖告诉记者,当年,赣江中学从重庆城内迁至巴县冷水场曲水寺,位置就在现在华岩镇的田坝社区。曲水寺始建于唐,是九龙坡历史上的第一名寺,历代文人迭有吟詠。最后一次建设时间为清光绪初,现大部分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当时急切希望能向袁隆平先生求证这段历史。”

怎么能联系上呢?何承玖在网上查到了袁隆平工作单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人事处公布的电子信箱,并很快就给这个信箱发了函。


电子信函印证珍贵历史

谁知,信函发出去三个月,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眼看这条线索几乎是断了,何承玖说,当时不死心,继续又通过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人事处的公开电话询问,原来人事处的工作人员在外地开会,未能及时回复。对方得知讯息后,很快回了信,回应了这段史料。

5月24日,何承玖翻出了当年对方回复电子邮件,只见邮件中,对方回复称:“我[问]过袁老师,他很确定读书的地方当时是称为冷水场,且当时学校的校长名字也记得,叫:杨叔荪(音),不知道这样能否为您解惑。如果有没有问周全的,我会再问袁老师。抱歉这么迟才回复您,有时间欢迎您来长沙。”

这封电子信函的时间为2014年7月3日下午6:13,发件人为<HR@hhrrc.ac.cn> ,落款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邮件系统”。

“重庆赣江中学后来主要合并到了六中(今天的求精中学), 一部分并入育才中学,而原来的校舍由人和中学入驻。其后人和中学也几易校舍,搬到今天的位置。”

三个月前,何承玖曾到当年赣江中学所在的办学地曲水寺原址上考察。

曲水流霞不再,那株寺庙的标志——老黄桷树已不见踪影,当年的庙宇(校舍)已“鞠为茂草”,留在眼前的是一片芳草绿岸。

旁边的几百米的小区门口,车来车往,一个年长的老人仍能絮絮回忆,在他的孩提时代,“曾有一群城里来的学生在这里读书、做操”。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袁隆平先生在九龙坡的足迹虽然短暂,但其整个学生时代留下的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以及心系苍生的赤子情怀,却将永远激励着这片土地上的一代代人,无惧重重考验,勇敢砥砺前行。


求学少年袁隆平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学生曾问袁隆平,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袁隆平回答说,我没有什么秘诀,我是有经验,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知识是基础,汗水要实践。所谓灵感就是思想火花,思想火花人人有,你不要放弃它。机会宠爱有心人,用英文讲就是“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

这是袁老生前送给所有青少年的寄语。而袁老的求学时期,又是怎样的人呢?


爱提问的学生

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

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该可以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但是老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他自己想不出来,老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游泳健将

1947年6月,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袁隆平非常喜爱游泳,便向体育老师报名,要求参加预选。老师朝他打量一番后,摇摇头说:“你个子太小,体力不够,不行!”他心里不服气,心想:自己从8岁开始,在随父母逃难的途中,就是走水路来重庆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从此自己下决心要学会游泳,今后能遇难救人。9岁逃难到了重庆,每到夏天,放学回家后自己就要去长江边的“龙门浩”戏水。渐渐地,他掌握了熟练的游泳技术,甚至可以搏击嘉陵江和横渡长江了。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赛的场合去试一试。

预赛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师带队,10多个初选上的同学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奔向比赛的游泳场,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后一位同学的自行车后架上同行。待到达预赛场地时,周老师发现了他,便笑着对他说:你既然来了,也就试试看吧!结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汉口的预选赛中获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两个第一名,而其他同学都名落孙山。接下来,袁隆平又夺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回母校时,袁隆平受到热烈欢迎,同学们在校门口把他抬起来,使劲地往上抛了多次。

这件事给予袁隆平很多启迪:凡符合实际的“不服气”思想,不一定是消极因素,有时可以变成积极因素。正是这种“不服气”的思想,催他积极进取,克服困难,努力拼搏,去争取胜利。也正是这种“不服气”的思想,在他科研实验中遇到更大困难时,总是给他精神力量,促使他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攀登高峰!


立志学农

高中毕业以后,报考哪一所大学呢?这个问题成了袁隆平全家争论的焦点。当时,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的父亲袁兴烈希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日后学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19岁的袁隆平,已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他想:第一,父亲要自己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是希望自己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对此,袁隆平毫无兴趣。第二,想赴重庆求学。抗日时期的“陪都文化”,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8个春秋的山城生活,使他有着深厚的感情。第三,在小学阶段,一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生气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到这些,他直截了当地对父母亲说:“还是让我报考农学院吧!”

善良的母亲讲出了自己的想法:“隆平,爸爸的意见你还要认真考虑。当然最后还得由你自己作主!”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熟悉隆平的个性,既然儿子立志学农,他也不好再提反对意见了。

袁隆平就这样义无返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

于今天上午10时举行

识别图中二维码

一起送别袁老

↓↓↓


策划:高晓燕

文字:邬姜

视频: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