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万象 > 正文

卖出去是农资商品,收回来是农资废弃物 九龙坡区供销社“一网多用”模式获国家生态环境部点赞

发布日期:2021-06-09 10:24

九龙快报

日前,九龙坡区供销社“一网多用”废弃农膜体系回收模式得到国家生态环境部“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帮扶组的充分认可,并纳入了全国首批“11+5”试点城市57项经验模式之一,在全国可复制推广。

这是怎样的回收模式,又是怎么运作的?记者跟随区供销社农资配送车队,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综合服务社:农资销售点也是农膜回收点

2021年6月7日,位于铜罐驿的农资废弃物回收中心,工人正在将废弃农资物品装车。



6月7日上午9点,在九龙坡区供销社农资仓库,一袋袋农资产品正待搬运装车。

上午9点30分,区供销社配送农资车辆出发,前往全区网点送货。

时下正是庄稼地里繁忙时节,一周从这个仓库要运出30多吨农资,一辆农资皮卡车跑两趟。

铜罐驿镇大碑村农村综合服务社是离农资仓库最近的网点,9点45分,农资配送车到达这里,一个工作人员根据服务社预先订购的清单逐样下货,另外一个工作人员负责把回收到的废弃农资物品计量装车。

工人正在将废弃农资物品装车。

记者注意,这个综合服务社门口专门有一块废弃农资的回收区,放置了两个黑色的专门回收桶。“周边农户来购买农药,顺便把废弃的薄膜带过来,放在这个黑色桶里。”大碑村农村综合服务社工作人员说,回收量也分淡旺季,旺季三四天配送车都要拉一趟。

“这种‘出去是农资商品,回来是农资废弃物’的物流配送模式,不但创造良好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还促进了基层供销社以及基层综合服务社经营业务的良性发展。”区供销社的相关负责人说,供销社拥有覆盖全区乡镇的服务网点和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有着自身独有的销售网络体系,开展“正向销售,反向回收”经营模式,既提高生产效率,又降低了经营成本,增加了企业利润,利于复制推广。



村级回收点:定点回收和上门回收提高效率

长石生姜是西彭镇的一块“金字招牌”,更是姜农们挂在“心尖尖”上的宝贝。

时下正值姜苗生长,随处可见绿油油的姜苗分插在田间。与前几年不同,曾经散落在田间地头的废弃农用地膜已不见踪影。

上午11点,农资配送车及时把姜农们订购的农资送到村里来。送完农资,开始回收废弃农膜。在该村的农资废弃物回收点的坝子上,不时有村民来卖废旧农膜,墙上挂着收费标准:“农膜棚膜类2.4元/公斤,地膜类1.2元/公斤”。

姜农张宗科提来一只编织袋,他说,平时将废弃的农膜用编织袋装好,等着回收车进村就过来了。称重、核算、开票后,……这一袋5公斤的废弃的农膜换了10几块钱,“放在田头也是烂,还污染环境,回收后换成钱,小孙子可以多坐几次摇摇车了。”

和张宗科一样,附近的农户们陆续赶来将废弃农膜送到这个村级回收点。村民们说,村里有了这个回收点,不但减少了污染,让农户多了收入,同时低碳环保的理念正在逐渐形成。

区供销社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依托农资销售网点,回收中心以村为单位定点定时现场回收,对区内固定21家种植大户的废弃农膜,还采取上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回收。

目前,全区建成村级回收网点35个,镇级网点3个。截止6月7日,共计回收农膜16.18吨,金额25218元。

铜罐驿镇农资废弃物回收网点,工作人员正在回收村民们送来的废弃农资物品。



“一网多用”:建设废弃农膜体系回收


“九龙坡区供销合作社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重庆“废弃城市”试点建设,拓展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农资经营、农民合作社、测土配方和农村综合服务社经营网点。”

九龙坡区供销社主任王芳介绍,区供销社采取上述“一网多用”的方式,减少环节、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构建农膜、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包装物等回收体系,形成了“村回收、镇街转运、区分拣贮运、集中加工处置”模式。这种创新废旧农膜回收方式,构建销售、回收、利用、推广一体的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全区农业可持续的绿色发展。

文字:邬姜

摄影:陈林

小编:冷玮

a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