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游新闻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1月12日是农历腊月初十,九龙坡区九龙街道盘龙新城社区金茂悦小区篮球场,来自九龙街道九龙楹联陈列馆的三位书法家们正在挥毫泼墨“挥春”(写春联)现场为居民送来新春的祝福。
“挥春”送春联是九龙街道过年前的传统项目之一,今年是第45个年头。
九龙楹联是九龙街道(以前九龙镇)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2000年3月,曾获得了“巴渝十大民间艺术”的称号,同时,九龙街道开展群众征联活动至今也40余年。
▲年轻人也喜欢楹联
连续两周将“挥春”1500副
“金牛送旧千家乐;玉虎迎新万里春。”
“车行万里平安路 福到千门闹热年。”
……
九龙楹联的书法家饱含着创作热情,为小区居民送上虎年新春的最美好的祝福。
小区居民纷纷来到书写春联现场,自觉地遵守“一米线”排队,社区和物管工作人员帮着挂横幅,递纸墨,活动现场洋溢着欢快、祥和的年味。
家住小区1栋的卢祝群早早地排起队。她说,孩子是做生意的,连续两年街道的“挥春”活动,去年拿副春联回家,来客邻居都夸“写得好,讨个好彩头”。
九龙楹联的书法家特意为她“定制”一副春联:“勤劳儿女财源盛 和睦家庭福寿长”,等墨水干的空隙,卢祝群看着横批“四季春风”道着谢,脸上笑得如春风拂面。
92岁的居民周起全来到活动现场,他领到的春联是“人臻五福皆如意;花绽三春乐有余。”周起全告诉记者,他是楹联爱好者,年轻时半天可以写十几副春联,现在手不灵活拿不起笔了,楹联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很欣慰,“这个活动很有意义,增添年味不说,还弘扬了传统文化。”
▲楹联成了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上世纪90年代 敲锣打鼓送春联下乡
“‘挥春’送春联下乡是九龙街道过年前的一项传统。”市级非遗传承人李新华(笔名:辛华)老师介绍,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九龙镇文化站(现九龙街道文服中心)送文化下乡,最受群众欢迎的就是写春联,上世纪90年代还要敲锣打鼓送春联下乡。“但逢迎春、贺寿、乔迁、添丁、入泮(入学)等大事,亲朋好友间总喜欢以一副楹联作为贺礼。”
特别是临近过年时,各村都会买上墨汁和红纸,请文化站的人到村里现场写春联,手脚快的人半天能写三十来副,旁边围着热情的村民。春节前,家家都贴春联,这个时候,大家的共同话题就是谁家的联语更好,谁家的联语更妙。
九龙楹联陈列馆负责人张同福介绍,送春联这个老传统,即使疫情防控最严的时候,也没有间断,书法家们分散居家创作后再送到各个社区。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2021年12月28日起,15个九龙楹联书法家轮流在九龙街道文服中心分散写好一半的春联,再到各个社区现场写好另外一半。
▲对于九龙街道的居民来说,缺少了楹联的年,会少了年味
楹联创作与时俱进 更接地气居民更喜欢
除了送春联到社区,九龙街道还有一项传统就是征联编印春联册子。
这本名为 《九龙春联》的小册子今年已经40岁了,从1982年开始,九龙镇(现九龙街道)开始编印《九龙春联》,通过对镇上及辖区内于楹联创作有兴趣的人,进行征集。每年编印一辑,文化站进行征联活动,由当地楹联爱好者创作新楹联。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选出能代表老百姓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心声”,张同福举例,比如有些联语就特别能体现时代气息,比如“春风润物山河美; 良策惠民景象新”“党引东风兴伟业; 民凭巧智步康庄”。
从16岁起接触楹联,创作楹联三十多年的张同福发现,楹联这种艺术形式,从以前的吉祥喜庆,内容越来越与时俱进贴近生活,百姓对楹联创作的内容的诉求悄然发生变化,从之前“平安富贵发财”的物质要求逐渐变成多元化的精神层次的追求。
目前,2022年的《九龙春联》(第四十辑)已经进入了最后的编辑阶段,春节后将与大家见面。
“虽然印刷的春联随处可以买到,但手写的楹联,富有新春的喜气和仪式感。”我们希望,让楹联这种文化传统更好地传承下去。代表着年味儿,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在比较常用的春联有这样一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现场一位老大爷热心地向大家推荐了两副新春主题的楹联:“金牛送旧千家乐;玉虎迎新万里春”横批是“新春大吉”,“风和日丽春光美;虎跃龙腾岁月新”,横批是“纳福迎新”。
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 通讯员 邬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