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人员上门为居民测量血压。
今年1月,谢家湾街道首个养老服务中心投用,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智慧养老新模式,明确居家服务参与各方的角色定位,提炼“三维一体”“中心带站”“养老小站”等多种运营模式和服务特色,推进家门口智慧养老。
▲谢家湾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正在画画。
该中心上线半年效果如何,居民群众有何反响?8月16日,记者走进谢家湾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感受家门口智慧养老的变化。
推出“中心带站”运营模式提供多元化养老服务
据了解,谢家湾街道原属谢家湾厂区街道,辖区老年人口较多,如何提供优质高效、丰富多彩且供需匹配的养老服务,成了谢家湾街道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大难题。
随着谢家湾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成立,打造“中心带站”运营模式,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养老服务,打破了这一困境。
“小张,到我家里来一下吧,我突发冠心病,情况不太乐观。”今年5月,赵家山社区工作人员张新接到王新志婆婆电话。
“我们立马赶到王婆婆家中。”张新告诉记者,因王婆婆老伴胥爷爷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去医院前对老伴特别放心不下,“对此,我们建议住院期间爷爷可在谢家湾养老服务中心暂时居住,由工作人员代为照看,得到了王婆婆的认同。”
“洗漱、做早操、参加活动,胥爷爷9天的居住之旅告一段落。王婆婆出院后,来中心接胥爷爷回家,看见我们把胥爷爷照顾得这么好,一直说很感谢我们。”张新说笑着说道。
▲谢家湾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宽敞舒适的环境。
“中心带站”运营模式即由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整合运营辖区所有社区养老服务站,根据辐射范围,托管运营周边社区养老服务站,在提供人文关怀、健康体检、数据采集、信息资讯、紧急救助等基本服务的基础上,根据功能定位,以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打造“养老小站”服务特色为适老化运营提供基础
健身基础设施差、活动场地局限,但又不想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设立在家门口的“养老小站”是绝佳去处。
当天,记者来到位于育才中学附近的“养老小站”,老人在这里唠嗑、打牌、下象棋……场面怡然自得。
据赵家山社区老人王杰介绍,以前没有活动场地,大家都在室外活动,夏天热、冬天冷,今年社区依托育才中学老年活动室,为他们设立了“养老小站”,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
“闲暇之余我们会组织活动,例如象棋大赛等。”王杰告诉记者,社区工作人员平时会提供义诊等服务,在节假日之际还会组织开展文艺汇演,为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增添更多乐趣。
据了解,“养老小站”是基于社区养老服务站本身基础条件差而提炼的特色服务,同时宣传了社区养老服务站服务内容,为适老化运营提供基础。
打响“健康养老”品牌特色形成社区照顾服务体系
针对老年人养老生活、疾病医疗、身体保健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健康管理需求就显得更为紧迫。
据了解,谢家湾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从医疗资源链接到投入,在各个站点建立“一人一档”的健康档案,对老人进行健康监测全覆盖。并开设站内免费义诊+站外医养结合的模式,形成“在社区养老站照顾”和“由社区养老站照顾”两种社区照顾养老服务体系。
育才退休老师董正南便是“健康养老”品牌特色受益人之一。
“我们社区通过‘一人一档’健康档案,发现他是一位空巢老人,家里老伴身体不好,出门不太方便。”据赵家山社区党委书记王琴介绍,针对这类情况,社区工作人员定期上门测量血压,帮助其康复锻炼。
▲谢家湾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在一起唱歌。
“如果需要家政服务,我们会安排社区工作人员上门。”王琴告诉记者,他们还在董正南老人家中安装了检测仪、爱心呼叫器、智能床垫,通过智能床垫,社区养老服务站工作人员和子女可以24小时监测老人的心跳等情况,如果有什么异常情况会进行提醒,工作人员会立即上门服务,并拨打急救电话,形成快速发现快速响应的养老服务模式。
▲谢家湾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人在一起跳舞。
据悉,谢家湾养老服务中心建成至今,围绕中老年人群“养、乐、医、学、为、教、用、游、享”九位一体展开服务,带动社区养老服务站,再到定制居家服务,为老百姓办实事,让养老服务更加“触手可及”,基本形成以居家服务为特色、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结合为辅助的社会养老服务格局。记者李星
文字:李星
摄影:周邦静 王茂松
小编: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