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坪街道“居民议事厅”里,作为“老杨群工员”的社区党员干部、居民代表和志愿者们围坐一起共商社区顽疾治理方案;“老杨群工员”、西彭镇“铝都院落”院长零距离接触群众,及时发现问题,了解村民呼声,参与全村管理;石桥铺街道老杨群工室,居民们带着矛盾解决的舒心笑容满意离开.....目前,“老杨群工”触角延伸到了我区基层的每个“神经末梢”。全区正持续推进升级打造“老杨群工”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和长效机制,不断深化拓展“老杨群工+”,在更广泛领域化解矛盾、服务群众。
记者从区委政法委获悉,“老杨群工”现已在全区实现组织体系全覆盖、服务网络全覆盖、党的建设全覆盖,就地协调群众矛盾39460件,化解纠纷案件16731件,确保了全区安全稳定,群众安全感达99.02%,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区法院法官前往石坪桥街道造漆村社区对接工作。
一群“杨”服务群众
之前,辖区6名建筑工人向“老杨群工”在九龙坡区二郎派出所打造的“兵哥工作室”民警胡兵伟反映,在某建筑工地打工共计21万多元的工钱一直没拿到。
知情后,胡兵伟喊来了工程项目经理,要求对方当着6名工人的面把事情说清楚。项目经理承认拖欠工钱一事,但说到何时支付时又打起“太极”,摆出一副认账不赖账,拿钱又没得的态度。
对付老赖项目经理,胡兵伟用上了“社区兵法”中的一张王牌--“政策牌”,他给这位项目经理普及了政策条文,以及违反政策的严重后果。兵哥找准了突破点,牵住了牛鼻子,打好“政策牌”,项目经理自知理亏,最终答应给工人们兑现工钱,工人们顺利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资。
“我既是人民警察,也是一名‘杨’。”胡兵伟说。作为一位老杨群工员,他练就了过硬的矛盾纠纷化解本领,总结出了化解社区矛盾“社区兵法”三十六计,并施以巧用,让社区居民心服口服,不战而民安。
不仅如此,“兵哥工作室”还牵头领导了三支社区综治队伍:和工作室密切合作的法律援助队,与辖区学校、企业、商会开展党建合作的校企党建联建队、以“二郎义警”为基础组建的群众联防群体社区志愿者联防队,真正带动“一群杨”为群众服务。
在我区,类似于“兵哥工作室”的“老杨群工”,还有“党员议事厅”“党员调解室”等红色阵地,“九龙社工”“黄桷义工”等社会组织品牌,“小蕾花开”工作室、居民议事厅、“睦邻之家”等服务平台,不仅突出党员示范服务群众,另一方面,也要策动社会协同服务群众。
如今,党员干部、居民代表、志愿者、社工、社会单位、社会组织等12类力量成为老杨群工员,激发了社会参与活力形成九龙坡一群“杨”专帮百姓忙的生动局面。
一套方法化解矛盾
位于石桥铺街道兰花社区二楼的老杨群工室,居民往往是带着怨气和委屈来诉苦,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开——辖区85岁的丁婆婆就是其中一位。原先,丁婆婆一直由女儿照顾,多年不见的儿子突然出现,自述要“法定继承分割丁老太一套40多平方米的房屋”。儿子的举动让丁婆婆既寒心又痛心。
“老杨群工员”李寿明先打“法律牌”,耐心讲解相关法律法规,丁婆婆尚在世,五个子女不能干涉房子的处理,否则将追究其相应法律责任。看子女有点反思后,李寿明打出了“亲情牌”,道出陈家老人希望在有生之年实现家庭和睦的夙愿。五个子女最终明白了母亲的苦心,达成协议每人每月支付500元赡养费,医药费自费部分由儿女共同承担,一家人每月聚一次。
胡兵伟(右)向居民宣传政策。
依托老杨群工志愿者服务体系,立足于老杨群工的“人、法、德、理、事”五字法,李寿明自创运用公心、耐心、细心、爱心、齐心;少说多听、以静制动、粗中有细、趁热打铁、一锤定音的“五心五巧”调解工作法,每年接待近千名当事人,各种矛盾纠纷被化解在萌芽状态。
调解矛盾既要有方法,也要做实专业化解,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在九龙坡区每个镇街,如今都建立了法官工作室,配置“1法官+l助理”审判团队,各个镇街都吸纳了婚姻家庭、劳动争议等领域调解专家和专业人员建成人民调解咨询专家库,逐渐形成了“一镇街一品牌”。
以石坪桥街道为例,区法院民二庭选派法官对辖区进行一对一联系,协助街道开展矛盾化解、普法宣传、社会治理等工作,街道则依托网格化管理机制,摸排整理各类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向对接审判团队进行通报,每月第二周的周三,审判团队到石坪桥街道开展对接活动,共同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格局。石坪桥街道群众有司法方面的疑问,不仅可以找法官,也可以找街道打造的调解品牌—“贺岱法援在线公益调解中心”,这里不仅提供社区“坐诊”,还在线上进行热线答疑,提供法律专业服务,整合普法宣传、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社情民意收集等功能,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一种模式增效治理
李大爷曾经是杨家坪街道让人头疼的“老上访户”,如今却成了远近闻名的“群工员”。
他身份转变的背后,是老杨群工打造增效模式治理的生动写照。
当初,李大爷因私自搭建的书报亭被依法取缔拆除,对另安置摊位和帮助就业的安排不满意,他一气之下便走上了长达14年的上访之路。
“这件事该如何解决?一直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街道工作人员对此头痛不已。
最终,他每天的“蹲守”行为给问题的解决带来了突破口: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街道“老杨群工”站点的一群老杨群工员主动上前跟老李聊天,给他分析摊位所在地的地理优势,讨论经营方向,展望未来生活,老李的思想慢慢有了转变。
在老杨群工员的集体努力下,老李的心结解开了,爽快地签订了安置协议。不仅如此,他还主动申请成为负责车站清洁、秩序维护的老杨群工员。
如今,“老杨群工”经验在九龙坡遍地开花,已升级打造为一种为基层社会治理增效的模式,让群众养成了有问题不再是吐槽、抱怨,而是一起探讨解决的思维方式,让群众都变成了“老杨”,逐渐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模式。
1个中心、13个站、157个室、3682个点四级体系,信息互通、力量融合、工作联动,既注重矛盾纠纷调解,又把社会心理服务、民生服务、重点整治等融入其中,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服务方式上,我区优化综治信息系统,开发建设“老杨”热线、“老杨群工”APP,推动社情民意在线上了解、矛盾纠纷在线上解决、多元服务在线上享受。民生党建、民情收集、民纷调处、民事办理、民风涵养5支服务队伍也根据群众需推出服务“定制餐”。
截至目前,“老杨群工”已助力开展百项民生“堵点盲点”疏通行动、重点民生实事办理等工作,精准帮扶困难群众1.4万余名,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文字:冉冉
小编:冷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