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拥江绕,繁花蕤木;英雄侠气,多情儿女……名家笔下的重庆,风情万种。一首诗,一处景,一段情。几千年巴渝诗韵,万千词句终画不完半幅山城图景,诉不尽古今诗人的悠悠长情……近日,由九龙坡区王容名师工作室编著的一本聚焦重庆历史与地貌的文学佳作《名家笔下的重庆》引发关注,它以独特视角展现重庆魅力,让读者从古人诗作中领略巴渝风情。
30余位语文教师共同参与
重庆,这座山水之城,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李白笔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描绘出三峡的壮阔;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于夔门登高,尽显沉郁情思。这些流传千古的诗篇,都是重庆深厚文化底蕴的见证。“何不将描写重庆的诗作收集整理,并加以解读赏析,从古人的视角探寻巴渝韵味,更深入了解重庆魅力?”2021年,王容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想编著一本透过名家笔触,观照重庆诗韵的书籍。
王容立即投入行动,利用寒暑假和周末,王容跑到多个区县的文化馆、图书馆,查找与当地有关的诗文。“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诗文是不是写重庆的?是否有史可证?这些都需要去印证,网上没有,就找古书籍。”经过2年时间,王容筛选了重庆30多个区县的古诗文共100多首。
“我的初衷是解析描写重庆每个区县的古诗至少一首,这样读者就可以了解每个区县的一处景点,最终“忍痛割爱”,选择了52首最具代表性的进行解析。”王容说。
前期收集工作完成后,正式进入著书阶段。作为王容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2023年1月,王容向工作室学员发出热烈邀请,希望通过共同创作的形式,提升学员们对文章的解析能力,同时为重庆文旅注入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
很快,王容的邀请收到了10多名工作室学员以及闻讯主动报名的10多位语文教师的热情回应。2022年11月,著书工作正式立项,王容带领30多位语文老师开启了《名家笔下的重庆》一书的编著工作。
顺着古人视角开启一趟旅程
如何统一文风?王容组织大家开会研究,敲定篇章分类和章节设计的内容,老师们根据要求各自开始了创作。初中语文教师邓婷婷就是其中一位,她负责对杜甫的《登高》进行解析。“《登高》这首古诗我们耳熟能详,它被纳入高中语文教材,更是被文学界盛赞为‘古今律诗第一’,但它与重庆的深度联系,是我在查阅与这首诗相关的史料时才真切体会到的。”邓婷婷说。
在接到任务后,邓婷婷第一时间按照要求参考了权威学术专家对于杜甫的评注。邓婷婷坦言,这对于她理解杜甫晚年时期在夔州的生活状态有了很大启发,但抽象的理论还不足以让她走进杜甫的晚年世界。在背景梳理工作完成后,她很快陷入了写作的瓶颈期。
2023年10月的一个周末,她带着家人坐高铁去到奉节,开启了一场唐诗的“穿越之旅”。“我相信亲历实地,我们对杜甫、对夔州的感触会更深。除了坐船游瞿塘峡,我还登高去到了三峡之眼,去逛了夔州博物馆,那么对夔州历史故事的了解也更有助于我们走进现在的奉节。”邓婷婷告诉记者,同样的季节,相同的地方,因为生命状态的不同,她和杜甫的心境自然不同。如今的瞿塘峡一片欢愉,早已风干了杜甫当年流下的眼泪。但正是因为杜甫在这里经历了苦难,记录了苦难,才让人们知道了夔州,知道了三峡。这里的山河于当代人来说就不会是隔岸的灯火,而是一座伟大的丰碑。
在写书的时候,邓婷婷结合自己对于杜甫的理解和在奉节的所见所闻,抒发个人感想,带着身为重庆人的一种自豪,以及迫切地想要邀请他人来重庆游玩的热情,写下800字的即诗感怀。
古诗《九龙滩》是清代人朱熹徵所著,也是关于九龙滩的第一首诗歌。他在巴蜀游历时,沿着嘉陵江逆流而上,目睹了雨季里九龙滩的凶险湍急,便有了这首气势浩荡的《九龙滩》。王容在研读这首诗歌时,到九龙滩多次,坐在江边观赏如今的九龙滩景象,体会朱熹徵当时的所观所感。
“荔枝于黄庭坚,也不单纯是一种美食,一种友情,更是一种贬谪之情,一种豁达志气;至此,荔枝于我们,也不单纯是一种水果,而是一道跨越千年的‘文化甜点’。”语文教师邱小红在解析黄庭坚的《次韵任道食荔支有感三首》时,写下这样的感怀。为了印证这首诗,邱小红翻阅了黄庭坚的史料以及两位文学大家对他的签注,求证他是否经过重庆。而她也查阅黄庭坚多首写荔枝的作品,考证黄庭坚从涪洲(涪陵)到戎州(宜宾)的路线。“我甚至查阅了中国关于荔枝的种植史,购买了多地种植的荔枝品尝,力求深刻感知黄庭坚对于荔枝的感情。”邱小红笑着说,解析最难的部分就是求证的过程,写这样一篇即诗感怀从敲定选题到查找史料再到深入现场,最后成文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邱小红说,参与古诗解析的过程其实就是顺着古人视角开启了一趟旅程。
三年磨一剑追寻重庆文化生生不息的秘密
2023年10月,王容收到了部分老师们的稿件,她开始利用周末时间改稿。“由于我的眼睛不能长期盯着电脑屏幕,所以我都把老师们发来的稿件打印成纸质版,用笔在纸上修订,然后扫描成电子版回传给老师。”王容告诉记者,老师们交过来的第一版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没有紧扣篇章主题进行解析,老师们都是第一次做这件事,有一种不知如何入手的茫然感。
12月,王容邀请到专家为老师们进行了一场题为“如何解读诗歌”的专题讲座,消除老师们面对诗歌的陌生感和恐惧感。5个月之后,王容再次收到老师们的稿件,这一次的稿件质量有了明显提升。2024年6月,王容利用暑假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闭关改稿,经过逐篇修正,并与撰稿教师一对一交流,商讨优化方向,在大家齐心协力下终于定稿。
2024年11月,《名家笔下的重庆》一书出版,并于今年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该书文学艺术书籍精选与重庆相关的著名诗人之代表性诗作,分“山川地理”“历史人文”“风物变迁”篇章呈现巴渝诗韵。在编写上,每首诗词按照“原诗呈现—注释—论世知人—即诗感怀”板块展开,原创的“即诗感怀”赏析视角独特,用散文化笔法解读,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贤同频共振。
“一群人做着喜欢的事,再苦都是幸福的!”回望3年的著书时间,王容坦言,常常有抓狂的时候,但从没有放弃的念头,身体是疲劳的,但精神是愉悦的。希望通过此书,顺着古人的视角,揭开重庆的历史文化面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新自信。同时,整合文旅资源,以独到的解读视角,为读者了解重庆、走进重庆、爱上重庆提供多向多维欣赏视角,创新宣传重庆推广重庆的样态,为提升重庆城市知名度、影响力、吸引力和新重庆发展注入新动力。
记者看到,在该书的首页,知名作家丁立梅为该书作序,高度赞扬其将重庆的前世今生汇聚一堂,为重庆文化宣传开辟新路径。“期盼《名家笔下的重庆》这本书能成为一扇了解重庆的文化之窗,吸引读者沉浸式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相信它将持续发挥作用,让更多人在诗韵中认识重庆、爱上重庆,推动重庆文化和文旅事业迈向新高度。”王容说。
记者:廖婉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