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午,九龙坡区深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区经济信息委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发言,区科技局、九龙新城园区管委会、九龙现代产业发展集团、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联通(重庆)5G融合创新中心、博世氢动力系统(重庆)有限公司、重庆志成机械有限公司等负责人作交流发言。以下为发言摘登。
勇挑重担 走在前列——加快构建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区经济信息委党委副书记 严国存
一、全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初成。从产业结构看,“248X”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速培育,主导产业支撑有力,优势和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前沿新材料、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加快抢占赛道蓄势待发。
二、锚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快打造“248X”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聚焦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到202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2100亿元。
三、夯实未来三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聚焦集群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高位布局强推动,区域协同强规模,项目带动优结构。狠抓创新驱动,激活产业升级引擎。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力创新主体培育,助力创新成果产业化。坚持改革提质,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迭代升级企业服务体系,是开展产业创新人才联合体试点。强化数智融合,提升制造竞争优势。深入开展传统产业“智改数转”行动,加快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着力推进“数实融合”发展。践行绿色低碳,引领可持续发展。在节能减排上突破攻坚,在新能源赛道上突破成势,在绿色体系创建上突破增量。
下一步,区经济信息委将以“快”的执行、“准”的发力、“实”的举措、“全”的保障,笃定筑牢制造业发展本底,奋力构建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为“东西一体化、全域现代化”大美九龙坡建设贡献经信力量。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生力军
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 锐
一、深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产业原创能力不断增强。新增庆铃汽车、中铝西南铝板带等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19个、总量达421个。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产业竞争能力不断提升。深入实施“双倍增”行动计划,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总量达736家、4150家,分别位居全市第2、第3。全年共招引重大新质生产力项目17个,投资额63.3亿元。全年78个科研项目获市级立项、争取资金2072万元。“山地果蔬智能农机关键技术装备开发”等2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计划奖励。
三、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产业生成能力不断拓展。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9.59件、同比增长15%。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机制,依托“渝才荟”数字化平台提供科技咨询服务等73项、共计5535人次。
下一步,区科技局将深入贯彻本次大会精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力争2025年研发投入强度2.85%以上,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突出“四侧”协同深化“四链”融合,积极融入全区现代制造业新模式,突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持续增强现代制造业集群新引擎,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与产业主体地位,坚持招大引强育新培优发展新动能。
发挥枢纽港产业园牵引作用
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千亿园区
九龙新城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主任 封 雪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九龙新城园区入驻工业企业1257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10家。2024年规上工业产值1007.8亿元,占全区72.2%,正式迈入“千亿园区”行列。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4家,先进材料、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超62.9%,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入选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全市唯一。
二、重点项目加速推进。围绕轻合金、航空航天等重点方向,2024年签约国鸿氢能科技产业园等制造业项目13个,协议总投资181.4亿元。2024年实现工业投资40.1亿元,增长6.2%。
三、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聚集博世氢动力研发中心、清研理工创业谷等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46个,新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家、占全区50.0%,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8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研发费用25.0亿元,增长16.4%,占全区70.3%。
四、开放能级稳步提升。全区首个公用型保税仓开仓,实现九龙新城对外开放平台“零突破”,黄磏作业区一期正式运营。
下一步,将持续把枢纽港产业园九龙新城建设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创新驱动为支撑、产业升级为核心,整合各类要素资源,打造四链融合四侧协同样板。
落实“五商”定位 聚力产业服务
助力加快打造“248X”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九龙现代产业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蒋小飞
一、做好推动“四链融合”的整合商。一季度引进100万吨金属板材、天勤汽配总部等8个项目,拉动社会投资35.4亿元。
二、做好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的承接商。以“标准化定制+增值服务”模式嵌入设计汽摩产业城,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促进产业能级提升。
三、做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投资商。锚定“248X”集群体系,协同市区部门招引市外龙头企业,深挖区内年纳税超百万企业及“专精特新”潜质项目。
四、做好支持企业上量上规上榜上云上市的服务商。联合华为、庆铃、中铝物流、中机等7家企业4月底实现黄磏临港产、仓、运、光、储、充绿色能源自平衡一体化运行新场景,盘活临港服务城并已实现首家升规企业。
五、做好现代企业生产要素保障的供应商。组建现代产业要素服务专班,服务航天火箭、润泽等40个项目要素保障。
下一步,将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要素保障的全方位、多维度。全力推进集团资产结构优化转圜,提升产业要素配套能力,优化标准厂房结构,优质供给产业用地,全力挖掘产业基金、金融担保对产业发展的支持。进一步突出产业策划整合超前性、引领性,提高产业服务渗透力、多元性,为建设“东西一体化 全域现代化”大美九龙坡注入强劲动力!
引领构建千亿铝产业集群
在全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
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何智力
一、以创新引领锻造“科技硬实力”。聚焦全区“411”科技创新布局,持续完善创新体系,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以“民机材料”“铝锂合金”“汽车轻量化”等国家重点科研课题和中铝集团重大专项为牵引,充分利用中铝材料院、高校院所应用端合作研发平台,推进科研项目攻关。
二、以装备引领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加快打造“四条生产线”,构建优质高效的装备体系。重点打造航空航天及汽车轻量化板带生产线、航空航天高性能锻件生产线、航空航天、海装及国防军工挤压材生产线、再生铝生产线。
三、以产业引领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全球先进的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材料保障基地、轻量化材料制造基地以及铝、镁、钛、高温合金研发生产基地“三大基地”。
下一步,西南铝将坚持创新驱动、装备革新、产业升级协同发力,引领构建千亿铝产业集群,为全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更大力量。
发挥示范作用助力区域软件和信息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联通(重庆)5G融合创新中心总经理 周 华
一、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破解行业痛点。数智融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推出了以数据统一建模技术、工控物联网、工业软件脚手架为核心的最新技术成果,帮助企业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软件标准,力图推动以数据同源、业务同源、以软件贯通打破供应商壁垒,解决数据孤岛、应用烟囱等行业共性问题。
二、以生态共建为支撑,推动协同发展。在产业生态上,我们积极打造产业联盟,服务区域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与30多家核心生态企业合作,落地了32大类应用,涉及69个特定工业场景。
三、以标杆示范为引领,赋能行业发展。九龙坡区是重庆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先行区,数智融创在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积极发挥标杆示范作用,将成功经验推广至全国。
下一步,数智融创将继续扎根九龙坡,聚焦主责主业,践行“扎根九龙坡,立足成渝,面向西南,辐射全国,放眼全球”的理念,深化技术创新,扩大生态合作,推广标杆经验,为九龙坡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凝心聚力共谱氢能新篇章
博世氢动力系统(重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熊小勇
一、扎根九龙坡,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自落户以来,依托博世在商用车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经验,为市场提供了多款氢动力模块、重型电驱桥及瓶口阀、尾阀等在内的灵活多样的氢动力系统解决方案,深度融入九龙坡区“先进制造强区”战略。在九龙坡区政府的支持下,博世在重庆的生产基地,已实现氢动力模块、重型电驱桥以及储氢瓶口阀/瓶尾阀等产品的本土化生产,为商用车、轨道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二、以创新驱动,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技术引领,抢占氢能赛道制高点,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7月,搭载博世190千瓦氢动力模块的庆铃49吨商用车首次完成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氢走廊(重庆—钦州港)的全线贯通测试;数智融合,赋能制造升级,通过多项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显著提升了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开放共赢,构建产业生态,积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氢走廊建设,与庆铃深度合作,开拓了天津、无锡和湖北等市场。
下一步,博世氢动力将继续联合庆铃等合作伙伴,立足重庆市场开拓推广4.5吨冷链车、8.3吨物流车、18吨到31吨适用于公共领域的车型,以及可用于倒短、支线和干线物流运输的49吨车型,与九龙坡区共同书写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新篇章。
发挥示范作用助力高端摩托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庆志成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邓万青
一、企业产品覆盖全球一流客户。2024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5%以上,其中大排量高端摩托车发动机缸头市场占有率达到85%左右,是行业内公认的生产摩托车发动机缸头的单项冠军。
二、努力扩展企业产品类别。立足摩托车发动机缸头等特色产品,着力开发高端摩托车铝合金零部件产品。
三、创建一流研发团队。计划未来五年打造一支具有985、211高校学历背景和行业内专家100人以上规模的研发团队,逐步达到行业内一流的研发能力及水平。
四、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自2018年以来共投入近10000万元,对部分原传统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产品生产效率、质量水平,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盈利水平。
五、加快完成智能化生产线建设。公司于2021年底启动高端智能制造生产线建设,生产线建成达产后,将新增年产值8亿元,使企业跃上年销售收入20亿元的新台阶。
下一步,一是建议区级有关部门针对重点企业开展“一企一策”,确保措施及办法落地。为实现传统产业数智化,二是建议本区从事数智化产业企业,主动服务传统产业实现数智化迭代升级改造。三是搭建平台,促进区内企业优先采购区内企业产品、区内企业相互代工生产。
记者 廖婉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