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主村,越来越多的特色小店铺散落在老居民楼间,满足周边居民和上班族的生活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这些主理人的特色小铺不仅仅是单一的商业实体,更是与区域发展紧密相连的部分,提升了社区商业品质和整体服务便利性,更促进民主村的烟火气与艺术感并存,老街区与新业态共荣,带给城市更新街区新的气象,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创造力和生长力。
在民主村,“主理人+特色小店”赋能多元消费新场景,已形成多元融合、活力迸发的社区新业态。本期民主村对话栏目,邀请到37山食器主理人姚远翥讲述他眼中的民主村和主理人群体,以及创业感想、感悟、心得体会。
主理人姚远翥和他的艺术家居店。
记者:民主村在您眼中,到底是个什么“村”?
姚远翥:初识民主村的时候,是先了解了“火锅村”这个称号的,据说有上百家大大小小火锅店分布在各个角落,正是由此而得名。而当真正来到这里,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经过了城市改造之后的民主村有着截然不同的样貌与风情。
说起“村”,其实这里就是数个老社区,城市改造通过为这些老社区进行楼栋翻新、卫生改造、管线疏通等工程,以及添加了多个休闲空间和增加适老化设施,使整个社区焕发了新面貌,生活更加便利、环境更加宜居。
作为在这里开店的主理人,我们感觉民主村更像是一个“大院子”,各家店的主理人们守望相助、互通有无,各家有趣的小店让老社区充满了新鲜的活力,暮气沉沉的社区变得鲜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逛街、消费、生活。丰富的非标商业、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睦的邻里关系,共同构成了现在的民主村。
记者:关于“民主村”,能说一说您最难忘、感触最深的亲身经历吗?
姚远翥:应该是今年年初的时候,刚刚开街,二期的十九家小店联合起来做了一场活动,旨在推广二期,吸引人流进来。这场活动是纯自发、自费的,当时正在苦恼如何更好地引流和推广,大家纷纷献计献策,很短时间内就碰撞出了很多灵感和创意。基于二期纵横八达的小巷,还有四散于各个角落的小店,哈福咖啡的主理人提供了“迷路计划”这个十分有想象力的名字,获得了一致好评。
于是,第一期“迷路计划”就此开展,各位主理人纷纷推出了自己小店的特色团购或优惠,为活动献力献策。活动的文案和海报也在一天之内设计好并打印出来,张贴在各家店面,同时也在线上做发布和推广。更新公司也积极配合我们的活动,不光在一期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帮助我们张贴互动海报,同时还邀请了多家媒体为我们做宣传。活动取得了高于预期的成果,更坚定了我们继续把小店做好的信心。
记者:为何会选择来民主村创业,你有什么创业心得?
姚远翥:这算是二次创业吧,开店计划在前期其实已经酝酿一年多了,也在重庆的各个商业圈和社区去做了一些考察,最后定下来在老社区开一家艺术家居店的目标。也是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接触到了民主村二期的招商团队,沟通之下,了解到民主村二期的定位就是艺术和文化街区,和我们开店的理念有很多共通之处,从而定下了在民主村二期开店。
从选址到装修,九龙城市更新公司给了很多便利和帮助,使我们得以在一个半月就完成了开店的所有准备,看到周边越来越多的店铺、越来越旺的人气,内心还是觉得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从开业到现在有半年的时间了,有一些浅薄的想法和心得吧。创业本身就是一个机会和挑战并存的事情,尤其是做非标商业,既然选择社区店这种模式,就要接受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包括环境的影响、与邻居相处的尺度,还有街区整体运营带来的影响;其次要耐得住寂寞,内容创作需要沉下心来,用心积淀,深挖耕耘;一个商圈,尤其是新的商圈,从成长到繁荣需要时间,能守得住本心,坚持下来的才有机会获得更多。
记者:作为新群体,主理人是怎样的一群人,为民主村带来什么看得见的,或者看不见的变化?
姚远翥:在我看来,主理人是一群思维活跃、敢打敢拼、富有激情和活力的人,他们不一定年轻,但他们的想法一定很年轻,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富有建树,但同时又多才多艺,一个人即是一个团队。
民主村进行改造的同时,众多主理人也同步进驻了这里,不仅是外观上的更新,一楼开辟出的许多商铺给社区带来了许多新的业态和不一样的风景。这些经过了精心设计和装修的小店各具风格,为略显平淡的老居民楼添加了特别的点缀,老居民们也十分支持和欢迎这些奇妙的变化。不知不觉中,民主村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很多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民主村作为创业和生活的平台,“火锅村”不仅能孵化出口味绝佳的火锅品牌,更能酝酿出别具特色的非标品牌:咖啡店、器物店、烘焙、自助拍照等等新业态,在这片土壤结出了可口的果实。
记者:作为民主村“新村民”,对于民主村的发展,您有哪些新的期许?
姚远翥:从内心来说,我认为民主村现在还是处于一个比较初期的状态,尤其是二期,旧有社区和新商业正在努力融合中,附属设施以及相关的服务和支持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希望民主村能有长期和持续的规划和运营计划,同时给予主理人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民主村成为更好的生存土壤。影响力的提升,会吸引很多的内容创作者和品牌主理人进驻,服务和支持的进步,会让这里的各种商业更多样化,更吸引人。
民主村的发展,需要社区、运营、主理人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循环,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记者手记
“艺术来到人间,便为生活。”这是主理人姚远翥店铺37山食器的Slogan(广告语)。
“这里将艺术融入生活,与我开店的想法很契合。”去年8月,姚远翥选择将店开在民主村二期。店名“37山食器”:37,是他创业的年龄,也是人体的最佳温度,代表传递的一种温暖的生活态度。山代表重庆,食代表食物,器代表手作物器。
在姚远翥的理解中,这家店不仅仅是一个商品的展示空间,还是一个艺术与生活交融的体验场。既是为生活增添更多艺术可能性的艺术概念店,也是一间售卖生活方式的艺术画廊。
相邻的店铺也是一些“青合力”的店铺,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创业朋友。他们说,开店不仅是一种成长和经历,更是人生的梳理和探索,挖掘潜能,塑造个人品牌的旅程。
姚远翥和他的37山食器只是民主村上百名主理人创业的故事缩影。
在民主村这些特色小店发展背后,既有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创业者的支持,也有小店自身抱团发展、守望相助的共赢。
年轻主理人的梦想与商业活力“双向奔赴”,是中国经济最基层的“烟火气”,更是年轻一代探索自我价值、开辟新业态、服务社会的生动注脚。
记者 邬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