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镇街 > 晒晒业绩 > 正文

民主村到底是个什么村 | 民主村, 是名副其实 的“民主”村 讲述人:伍成莉 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发布日期:2025-03-24 15:35


2024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视察时走进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详细了解民主村城市更新成果和保障改善民生情况,并在这里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重要论述。近一年来,九龙坡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高质量如期完成整个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全新的民主村,在殷殷嘱托中再踏新程,向世界呈现着极具辨识度的“新机制”“新生活”“新面貌”“新风尚”“新业态”。为了让更多人看见民主村、读懂民主村、爱上民主村,本报特别策划《民主村,到底是个什么“村”》系列报道,将以不同人物的视角,通过他们的亲历亲述,“解密”一个“多彩多姿”的民主村。

▲伍成莉在社区院坝会上与居民们交流。

问:民主村在您眼中,到底是个什么“村”?

伍成莉:大家知道,民主村是百年兵工重庆建设厂三大家属区之一,建于上世纪50年代,取名“民主”,寓意“人民当家作主”。

这几年,咱们民主村得益于国家城市更新战略落地,从一个破旧的老家属区,一跃成为全国城市更新样板、全国首批“完整社区”。特别是去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民主村,在这里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重要理念。其后这一年,民主村更是卯足了劲儿向前跑。今年元旦,我们如期完成了城市更新二期工程,这也标志着整个民主村片区的城市更新项目圆满收官。

回顾这一路走来,我看到的、亲历的民主村,恰如起名,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写照。民主村,正是牢牢牵住党建统领这个“牛鼻子”,真正用好了“民主”这把钥匙,解锁了“民生为大”这张答卷。

问:关于“民主”,能说一说您最难忘、感触最深的亲身经历吗?

伍成莉:那真是说不完。在民主村推进城市更新以及创新社会治理的进程中,几乎每一件事情,从征集、协商到最后落地的过程,都是“民主”的体现。

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每一个困难最突出节点,社区里168名党员,总是义无反顾冲在最前面,那真是身先士卒,一点一点坚定起群众的信任,增强群众对于更新的信心。比如当初征拆签约时,75岁的老党员陈代蓉,就主动请缨挨家挨户收集意见、宣传政策,她说:为群众消除疑惑、解决困难,党员就该先上;九龙城市更新公司的党员干部,哪怕是43摄氏度的天气,也坚持每天守工地,甚至周末不休,居民现场反映问题,当天就处理;如今,我们社区也面临着老小区物业管理难的矛盾,老党员彭其碧积极发动民主村艺术团的力量,主动承担起走访居民、协商对接的工作……网红民主村,真是党员干部带头干,群众信任跟着干,就这么齐心协力干出来的!

问:民主村在发扬民主传统、助推发展民生方面,有什么具体经验做法吗?

伍成莉:实践出真知。如今,民主村要努力做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重庆新探索”的基层实践,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区委确立的首个目标,便是建立党建举旗、凝聚各方的领导新机制。

这一年多来,我们社区党委始终聚焦“民生为大”,不断创新实践,取得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制定社区决策时,我们充分吸纳社区党委、区级平台公司、城管物管和社区居民“四方”意见,独创出党委牵头、民主协商、共建共治的“四方议事”机制,目前,“四方议事会”开了有30多场,收集居民意见建议400多条。

在处理社区事务时,我们在流程上也进行了创新,形成了“五议聚民意”的解题机制,通过居民提议、群众商议、社区复议、专业审议、最终决议的工作方法,让居民最烦恼的停车难、晾衣难、出行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问:这两个机制,最近有取得哪些看得见的成果吗?

伍成莉:比如一直以来老旧小区最头痛的停车难问题,那真是一场场院坝会、一次次议事会推动实现的。今年春节前夕,居民们就近停车的心愿,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下,照进了现实——民主村二期连接商圈的黄金地块,实实在在“让地为民”,打造成了多达419个车位的生态停车场,且面向居民优惠收费。大伙儿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呀,人见人夸!

再如老房子普遍存在的漏水问题。我们正在实施民主村片区屋顶漏水整治项目,一期涉及21栋49个单元老楼。大家可能觉得这是惠民啊,很好推进吧?不然。因为有个别居民一直有在楼顶种菜种花的习惯,施工得动他们的利益,此前矛盾可大了。那我们通过这两个机制,最终促成了多方有效协商,保证了工程按时进场。现在这个项目已经完成了17栋,预计3月底前全部完工。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推进老旧楼栋电梯安装等项目。一句话:只要是咱居民所需所想的,我们就积极想办法、多方勤商议、齐心办成事!

问:作为社区党委书记,对于社区的管理和发展,您有哪些新的期许?

伍成莉:正如大家所说,这社区啊,建得好是基础,管得好才是关键。民主村现在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展开了一张关于更新后老小区基层治理的新考卷。作为民主村社区的党委书记,我其实压力山大。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新民主村还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新商户和老居民的思想碰撞和利益纷争、不断升级的居民期望、社区经济“造血”稍显乏力等。

我想,唯有俯下身去,触摸每个人的心声,才能为治理注入温度,真正碰撞出社区发展的“最优解”。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我相信,只要社区里每个人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凡事商量着办,商量着就好办!

记者手记

伍书记,是很不好约到采访时间的采访对象。她现在的状态,就只有三个字“在路上”。

民主村现在名气很旺,前来“取经”的人多了,落地的创新项目多了,安家创业的“新村民”多了,社区治理的矛盾多了,居民对于高品质生活的新需求也多了……这一切的一切,无疑是对基层党委书记综合能力的一次大考验。

作为一直记录民主村的记者,我和伍书记一样,见证了民主村在党建引领的“民主”传承中,一步步推进更新巨变——近千个日夜间,上百场院坝会、楼栋会,数百次上门收集居民意见,仅仅是更新方案,就根据居民意见,数易其稿;热门打卡点“一号信箱”形象墙、建设渠、民主村社区食堂、红砖房社区会客厅等,均是居民心愿的“落地”成果;去年底,民主村基层立法联系点也投用了,居民的立法心声还将有望直达全国人大……这样的民主村,不正是新时代“人民当家作主”的鲜活样本吗?

民主村的实践告诉我们,民主,绝不是空洞的口号。它融入在民生改善的每一步,彰显于基层治理的每个细节。唯有如此,才能答好新时代的“民生考卷”,收获人民群众最大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记者 高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