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区按照全市数字重庆建设推进会要求,全面推进区数字重庆基本能力建设,加快构建超大城市服务治理新格局,推动打造一批具有九龙坡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上线实战。聚焦数字法治基本能力建设,针对社区矫正线索发现难等检察监督难题,区人民检察院开发上线“社矫监督一件事”应用,通过大数据赋能、全周期闭环管理,推动相关工作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迈进。
01
创新体系架构
精准定位监督目标
据介绍,“社矫监督一件事”借助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针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点多面广、监督管理滞后、衔接不畅、协同效率低等问题,通过构建“监督线索自动预警推送、纠违整改线上协同处置”等数字化场景,帮助矫正管理机关更准、更快、更好地对矫正对象加强教育、管理和帮扶,保障法院判决得到正确执行,降低矫正对象二次犯罪风险,推动形成社区矫正监督工作“双赢多赢共赢”的良好局面。
该应用通过汇集公、检、法、司等部门矫正监管数据,基于大数据分析模型实现监督线索的自动推送,依托三级治理中心多跨协同能力,实现“市-区县-镇街”三级贯通运行,告别传统线下纸质流转方式,整体监管、纠违整改效率大幅提升。依托“渝快办”,及时发现社区矫正活动中违法违规行为,保护矫正对象合法权益,大幅提升矫正人员满意度。
02
多举措并行
提升监督工作效能
在实际工作中,九龙坡区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通过建立社区矫正AI大数据监督分析模型,实现监督线索的预警和自动推送,提升法律监督针对性和高效性,有效促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提高矫正教育的质量,保障刑事判决、刑事裁定和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的正确执行。
据介绍,针对以往问题处置协同效率低、文书送达依赖人工线下的状况,依托三级治理中心,配置3个典型事件处置智能预案,推动法院、司法局、检察院、监狱等部门在矫正人员监督管理上的横向协同,以及市级、区县、镇街、社区(村)、网格的5级贯通,实现跨部门、跨层级闭环整改处置,快速有效处理违法违规行为,提升法律监管效力。
例如,社区矫正对象王某某,因犯开设赌场罪,被判处缓刑三年。缓刑考验期间,王某某到九龙坡区司法局报到时限超过20天。根据漏管监督规则,该社区矫正对象到司法局报到时间超过10天,系统自动研判生成王某某涉嫌漏管线索。按照智能预案配置,系统把预警案件通过区治理中心自动推送至区司法局。经区司法局核实,矫正对象超期报到情况属实,出具情况说明书,完成工作闭环。
全区还系统性构建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数字化履职体系。基于数字重庆“1361”整体架构,通过打造“管理驾驶舱、检察业务系统、两端接入、三级贯通”多位一体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对传统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系统性数字化改造,构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新体系。
03
创新体系实战成果丰硕
成功经验广泛推广
鉴于“社矫监督一件事”应用的顺利运行,根据“社矫监督一件事”法律监督模型核心板块,区人民检察院在国家最高检平台上架了社区矫正执行法律监督模型,即“社矫监督一件事”简易版,设置了调查评估、交付执行、脱漏管监督、管理教育监督4个模块。“该缩小版模型目前浏览次数5574人次,收藏次数1139人次,使用次数192次,全市38个基层检察院,运用模型成案46件。区人民检察院加强与北京海淀区、朝阳区,上海徐汇区、河南商丘市等多个检察院沟通交流,推广应用社区矫正模型,成案10余件。”区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系列成果表明,九龙坡区的社区矫正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式已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范例,为全国社区矫正监督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据区大数据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社矫监督一件事”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IRS)共享数据22类、调用市区两级数据16万次,汇集矫正监管数据18.4万条,输出监督线索1229条,成案12件,整体监管效率提升35%以上,借助多跨协同,纠违整改效率提升约40%,依托“渝快办”控告申诉板块,群众满意度提升30%,是我区数字重庆建设中具有九龙坡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近期,区人民检察院正在积极开发“认罪认罚案件管理一件事”应用场景。该应用围绕认罪认罚量刑协商核心业务,聚焦认罪认罚案件办理过程中跨单位协同配合待加强、量刑建议和释法说理不充分、认罪认罚控辩协商说理过程不透明、律师履职保障不足等问题,设计构建了认罪认罚案件协同、权利保障、量刑协商3个一级场景和11个二级场景,建立“一键式”办理协同配合机制;“可视化”量刑计算展示机制;“公平化”三方权利保障机制。打破数据壁垒,对办案全过程数字化流程再造,实现各部门高效协同、量刑计算多维展示、各方权益充分保障、案件办结全程管控,将认罪认罚量刑协商从原来的30个环节缩减为17个环节。本应用对部分案件的量刑情节、量刑依据、量刑结果等证据进行展示,并在三级治理中心实现初步贯通。
记者 廖婉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