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起熟人网格后,我们邻里关系越来越亲密了,社区工作也更好做了。”二郎街道石杨三社区党委书记胡蕊说。
围绕“陌生社区”治理难题,二郎街道依托“双网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培养网格“熟人”,“扩容”朋友圈,用好贤能人,让线上线下网格治理再添力量,构建起熟人治网、贤人治网的双网格治理新生态。
发挥基层党组织熟人作用
既“面对面”又“键对键”
前段时间在二郎街道举办的瑞安花苑小区C栋居民房屋产权证发放仪式上,14户居民接过一本本红红的不动产权证书,喜笑颜开、激动不已,“有了这证书,住在小区里,我们更安心了!”
瑞安花苑小区C栋14户业主,因该栋房屋未办理规划和建设相关手续,一直未完善房屋产权手续,多次到市、区信访部门维权,在书记接待日,居民面对面说了自己的诉求和遇到的各种困难。
二郎街道成立15人工作专班,多次协调各相关部门为居民解决问题,并安排街道和社区全程参与,为居民服务,妥善解决了困扰居民20年的办证问题。“街道和社区的同志,在盛夏高温的情况下,不辞辛劳地为我们奔走……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辛苦,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居民代表王健说。
在二郎街道以及各个社区,“书记面对面”活动每周至少开展一次,针对居民普遍反映的生活性服务问题,网格支部书记、社区民警、调解员及辖区水、电、气、讯等专业力量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护力量按需介入,组建起了网格志愿服务队,成为网格“熟人”,确保群众若有所需,群里一呼就到。
在进网格“书记面对面”活动中,二郎街道“三级书记”深入到网格中去现场办公。朝阳村52号和182号为老旧小区,该小区无物业公司和业委会,因为线路老化,出现路灯不亮的情况,给居民出行带来了不便。石杨三社区党委书记通过“书记面对面”,联合街道业务科室,协同市政设施管理处现场查勘,迅速制定了整条道路维修方案,完成了维修工作,照亮了居民回家路。
“线上谈心谈话”活动也是熟人网格治理中的关键一环。书记们带着问题主动接访重点人员,添加微信好友,全过程沟通,化解突出矛盾纠纷。2024年9月以来,通过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和书记进网格、进圈群,15个五年以上历史遗留问题被成功化解14个。
网格党组织书记则重在线上线下同步“收集诉求”。他们发挥“熟人、熟地、熟情况”的优势,网格党支部书记、委员及骨干党员每天主动收集群众诉求,联动行业网格员在圈群中同步收集老年人就医、低保社保养老、居民就业、邻里矛盾纠纷调处等问题及需求,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兴趣小组”网格全覆盖
从中发现培养网格贤人
去年5月,二郎街道石杨二社区率先成立二郎街道首个居民兴趣小组,以“兴趣”为诚意,敲开居民融入社区的大门。
前期,社区通过“百姓呼叫台”“网格工作群”等媒介进行走访、摸排、宣传,成功吸纳百名篮球爱好者共聚“石杨二社区篮球兴趣小组微信群”。自兴趣小组成立以来,篮球交谊赛、亲子运动会等活动多次开展,以“活动”为纽带,串联起居民互帮互助的情谊,也吸引更多的居民加入到石杨二社区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操、棋牌等兴趣小组中,不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二郎街道其他社区兴趣小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厨艺、亲子、创客等23类74个兴趣小组微信群遍及街道各社区,光是线上活动,就有“云阅读”“创客风暴”“厨艺比拼”等54场。
兴趣小组也为社区及时掌握和了解群众在工作、生活中的诉求、需求提供了渠道,为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阶段打下了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在兴趣小组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的线下活动中,社区的能人贤人也被发掘出来。非遗剪纸传承人张安花是五台山社区的能人,精美的剪纸、漂亮的荷包、栩栩如生的刺绣等手工技艺,都是张安花的“拿手绝活”,其精巧的手艺调动了辖区居民和小朋友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五台山社区还特别开设了非遗传承项目,让更多的居民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
在二郎街道的各类活动中,理发、磨刀、缝纫等能人巧手的身影也随时可见,他们为居民提供免费服务,“有事群里呼一声,邻里之间来帮忙”的熟人社区正在逐步形成。
在二郎街道,“周周有节目,月月有活动,场场有人气”,以此加强互动交流,让居民感受邻里温暖,促进社区和谐。
截至目前,二郎街道已经筛选出有号召力的骨干党员、居民代表、企事业负责人等565名,实现55个小区、565个楼栋“熟人”全覆盖。
二郎网格“百姓呼叫台”
吸纳“熟人贤人”参与双网格治理
“一把伞、一张桌、一台电脑、两名熟人”,二郎街道各个重点小区搭建起的“百姓呼叫台”,是网格中看得见人的“联络点”,推动网格熟人与群众“天天见面”,让群众看得见人、说得上话,就地解决好群众诉求和意见建议,力争“矛盾不出格、风险不上网”。
对群众的反映事项和诉求,线下能答复的当场答复,能解决的当场解决,暂时不能答复和解决的问题,当场录入基层智治平台线上流转处理,办理情况在社情民意“回音壁”和圈群中同步公示。
“有什么话好好说,邻里邻居,我们把话说开,这个结才能好好解开。”在同天苑社区的调解室内,民警与社区干部、物业迅速化解了一起因空调漏水引发的邻里纠纷,从“百姓寻呼台”接到情况,到警社微信群快速研判,再到熟人民警共同参与,一个上午就解决了困扰双方三个月的纠纷,避免了矛盾进一步激化。
“协商厅+百姓呼叫台”“实践站+百姓呼叫台”模式,也在圈群中织密办得了事的“熟人网”。
五台山社区气象局家属院是附近3公里内地势最高、老年人口最多的老旧小区。原先,小区门口有一条居民通行了数十年的便民小道。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这条小道也在之前的车行道拓宽过程中被改造成了绿化带,居民出门需要从旁边的马路绕行。
为走捷径,小区很多居民进出时选择走小区门口的绿化边坡,久而久之,这里便踩出一条“便民通道”。黄土裸露的小道,不仅破坏了市政绿化,每到下雨天更是泥水横流。“我们在‘百姓呼叫台’和日常走访巡查中收集到多名群众反映,气象局家属院门口的小道存在安全隐患,好几位老人在此摔倒过。”五台山社区网格员余秀说。针对群众对“微改造”便民小道的强烈需求,五台山社区邀请区人大代表彭昭文,召集网格长、党员骨干、居民议事代表,针对小道改造问题充分征求意见和建议,并得到区人大常委会和区城市管理局的支持。原来的小道上新修了石梯,增加了安全防护栏。便道变“正道”,边坡成“坦途”,居民们都能通过这条便民小道安全出行了。
2024年,街道通过发挥“熟人圈群”作用,成功解决了96个关于邻里纠纷、走丢走失、电信网络诈骗等问题,有效化解了线下线上风险隐患。下一步,二郎街道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双网格”治理模式,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为居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记者手记>>
熟人网格
奏响社区治理和谐乐章
在社区治理的宏大版图中,“熟人网格”模式如一股暖流,为其注入了浓浓的温情与活力,让居民共同治理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化作生动的实践,演绎出一曲动人的大合唱。
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往往存在着管理者与居民之间的距离感,存在信息传递不及时、沟通渠道不顺畅的现象,而熟人网格打破了这一壁垒,每个网格由熟悉本地情况、与居民关系密切的网格员负责,再带动熟人贤人共同参与,他们或是土生土长的老街坊,或是长期扎根社区的热心居民,对网格内的每家每户都了如指掌。这种天然的亲近感,使得居民更愿意打开心扉,主动交流,将生活中的难题和建议毫无保留地告知网格员,为社区治理收集了最真实、最鲜活的一手资料。
当居民看到身边熟悉的人参与社区事务管理,会油然而生一种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更积极地投身其中。在熟人网格的治理模式下,大家纷纷出谋划策、出人出力。从遗留问题到邻里纠纷调解,从文化活动组织到公共设施维护,到处都有居民活跃的身影,真正实现了“社区的事大家管”。熟人网格模式让社区有了温度,让居民有了归属感,让共同治理成为社区生活的新常态。未来,期待这种模式能够不断完善、推广,让更多的社区在熟人网格的助力下,实现治理水平的飞跃,让居民在和谐美好的社区环境中共享幸福生活。
记者:冉冉 曹鸣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