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镇街 > 黄桷坪街道 > 正文

一个观众的剧场“营业”记

发布日期:2025-02-28 14:37


▲2024年12月17日,铁路小学幼儿园的小朋友为老人带来了健身操表演,看到兴起老人也跟着舞动起来。


▲小志愿者为老人表演节目。


▲黄桷坪街道搬运东村,志愿者们正翩翩起舞,为老人表演自编的民族舞蹈。


▲志愿者袁心敏展示所记录的周边老人的信息。


▲一场演出后,老人依依不舍地送别志愿者。


▲黄桷坪街道新市场社区,志愿者们身着红裙,为老人表演火热的舞蹈。


最美不过夕阳红。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人们的共同愿望。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今天是我们剧场“营业”的时间,剧场成员们正在忙碌着,排练、换装、检查音响,准备着接下来的表演,为了这次表演,我们还制作了节目单呢,可以看出对这次表演的重视。

其实,我们准备的也不是什么大型演出,事实上,我们面向的从来就只有一个观众。


邹洪珍:“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

今年91岁的邹洪珍是黄桷坪街道新市场社区的居民,邹婆婆在新市场社区居住了半个多世纪,她说当年搬到这里来的时候,儿子才几个月,如今他都要退休了。尽管年事已高,邹婆婆却思维清晰,经常跟我的队员们话家常,说起过去的事毫不含糊,孩子们渐渐长大各自有了家庭,一个个离开了她身边,老伴过世之后,她也就一个人继续住下。

今天,邹婆婆就是我们剧场的观众,第一个舞蹈《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是剧场成员——黄桷坪街道的银发志愿者们带来的,邹婆婆一边看着表演一边跟着打节拍。表演的银发志愿者们跳着简洁却整齐的舞步,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感染得邹婆婆也忍不住咧开了嘴角。

紧接着是乐器演奏和歌伴舞表演,最让邹婆婆喜欢的,是香香幼儿园三个5岁孩童带来的表演,孩子们稚嫩的脸庞、充满活力的跳跃,让邹婆婆忍不住想起了自己的重孙子,“我的重孙都有他们这么大了。”她嘴里不住地念叨着。

孩子们工作忙,大多数时间都是邹婆婆一个人待着,偶尔也跟街坊邻居在院坝里聊聊天。邹婆婆年轻时也好文艺,甚至还参加过腰鼓队的演出,但是后来因为生活压力,就放下了这个爱好。看到我们剧场专门为她准备这一场演出,邹婆婆很高兴,一直跟我们说:“从来都没有这么高兴过。”

“贺书记,你怎么才来呀?”表演临近结束,只见对面走来一位眉眼笑意的女子,邹婆婆站起来去握住她的手。


贺明凤:“这是一种双向奔赴的情感”

邹婆婆口中的“贺书记”,是新市场社区的“老书记”贺明凤,她就是我们的团长,这个剧场的策划者。

贺明凤在社区工作了22年,跟这些老人们都很熟,也很了解他们的需求,知道这些老人不缺吃不缺喝,缺少的就是陪伴。

2020年11月退休之后,贺明凤借着被街道返聘负责志愿服务工作的契机,召集到更多的人参与到服务空巢老人的活动中来,带着他们做起了剧场,也就是我的存在。

最开始,我们只在邮电支路社区进行演出,成员也只是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银发志愿者团队的阿姨们自己编排舞蹈上门。一次偶然的机会,团长带着孙子也去到了演出的现场,小孙子随意的一个表演,老人们的眼睛就亮了起来。从那次开始,团长就明白,小朋友的天真活泼,更能感染老人。于是,银发志愿者加“爱心小天使”上门表演的形式被固定到了节目单上,后来,铁路小学、九龙小学也加入了进来。

慢慢的,我们剧场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如今的几十个人,表演的范围也从邮电支路社区扩展到黄桷坪街道全域。

街道范围大,哪些老人需要上门演出,需要什么样的陪伴?在这个问题上,剧场的成员“三姐”袁心敏清楚。袁心敏今年66岁,是银发志愿者的一员,在她身上,随时都揣着一个小本本,不管是特意安排的上门走访,还是茶余饭后随性的散步,只要看到上了年纪的老人,她都会走上前去,将老人们的基本情况、需求记录下来,然后再针对性地上门。

有些老人喜欢京剧,我们如果不能唱,就会提前录好京剧选段,有些老人反映眼睛不好不能剪指甲,那我们下次去的时候就会把剪头发、剪指甲这种事也一并做了。

袁心敏在我们剧场也是身兼数职,编舞,独舞、双人舞、群舞,每一场演出都不重样,在演出现场,袁心敏会提醒同伴涂上口红,一点不会因为只有一个观众而敷衍含糊。

从2021年开演到如今,我们剧场已经开了三年了,保持着每月15户的记录,2024年为区域内的老人们送去超过150场演出。

“你心中有老人,老人心中就有你,这是一种双向奔赴的情感。”贺明凤经常跟我们说,至少可以通过这些形式,让老人有快乐和幸福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到没有被社会忘记。


黄仲先:“这么多人关心我,我一定要好好活”

81岁的黄仲先,也是我们剧场的观众。黄仲先独自居住在黄桷坪街道黄桷花园社区搬运东村10号4年了。

黄爷爷年轻的时候,曾是空军地勤人员,长期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工作,留下了气管炎的老毛病,不能爬坡上坎,稍稍走一会就要“歇歇气”。如果黄爷爷想从自己租住的4楼房间走到大街上逛逛,需要经过四折楼梯。所以,大多数时间,黄爷爷都只在房间里跟电视作伴。可喜的是,从黄爷爷的房间出来,有一块平整的坝子,经过社区改造,种上了不少植物,还被居民们取名“天空花园”,春天的时候,这个坝子会开满鲜花。尽管黄爷爷不怎么出街,但是外面的精彩和快乐,我们一样会传到他的身边。

当我们剧场的成员上门表演时,黄爷爷满脸笑容,孩子们进门的一声声“爷爷”,配上活力满满的背景音乐,感觉黄爷爷的内心跟着都年轻了。

黄爷爷说:“剧场的演员们是我的快乐和期待,这么多人都在关心我,我一定要好好活。”


罗开孝:“过一天,就开心一天”

94岁的罗开孝爷爷思维已经开始有些混乱,不记得很多事,但是只要提起“表演”,罗爷爷就知道是我们剧场的。

罗爷爷年轻时,是九龙坡码头上的搬运工人,沉重的工作和日复一日的日晒风吹,没有压弯他宽阔的肩膀,即使已经94岁高龄,他仍旧能够自己做饭、收拾房屋。在他的房间里,摆了很多老照片,和一些年画娃娃贴画。我们上门表演的时候,罗爷爷就会指着照片给我们介绍:“这是我妹妹和妹夫,这是她。”

罗爷爷口中的“她”,是他的老伴朱婆婆。遗憾的是,朱婆婆在前年就因病去世了,但罗爷爷的记忆似乎还停留在她还在的时候,也一直在等着朱婆婆病愈回家。“你看嘛,家里的家务事都是我做,她的东西我都收捡好了的,等她出院回来也是干干净净的。”罗爷爷一直重复着这句话,可见两人情深。

可惜的是朱婆婆永远不会回来了,罗爷爷一个人的生活更显孤寂,做一日三餐是最简单的事,除去这些时候,罗爷爷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是发呆,也偶尔出门坐坐,但因为听力退化,他与人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因为对话全靠“吼”,也不一定在一个频道上。

“过一天就要开心一天嘛。”当我们剧场的银发志愿者们带着孩子们载歌载舞表演的时候,罗爷爷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这是一种不用语言也能形容的快慰。或许,忘记老伴过世,对罗爷爷来说,是件好事。


记者手记

这个记录可能比较零散和琐碎。我们的剧场——一个观众的剧场,从2021年开始,给像罗爷爷、黄爷爷、邹婆婆以及许许多多的独居老人演出,他们在经济上或许不存在困境,但是因为子女不在身边,精神世界则需要更多的关怀,上门陪他们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故事,给他们带去一场演出。希望更多的人像贺明凤和三姐那样,以爱之名,温暖岁月。


记者 范坤民/文 周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