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于2月6日逝世,享年99岁。
黄旭华生于1926年3月,1949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有档案显示,这位“中国核潜艇之父”1945年曾在九龙坡黄桷坪求学。
曾在九龙坡求学
“由于抗战时大后方急需大量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1940年秋,设在重庆小龙坎的国立交通大学分校开学,1942年8月,九龙坡校舍建成,同月扩建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本部,10月由小龙坎迁至九龙坡新校址。”区档案馆副馆长孙小磊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九龙坡人文历史,其中抗战期间曾在九龙坡办学的国立交通大学校史也是他关注的一部分。
▲国立交通大学渝校旧址。 受访单位供图
据档案记载,内迁来渝的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在抗战期间从小到大,发展成为电机、机械、土木、航空、造船等9个系、2个专修科、1个电信研究所,囊括“陆海空”学科门类齐全的工科大学,师生将近2000人。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国际著名流体力学家吴耀祖、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庄逢甘等20多位院士,都曾在国立交通大学渝校求学。
“黄旭华1944年随着疏散人流来到重庆,进入位于江津白沙的大学先修班学习。1945年,黄旭华来到国立交通大学九龙坡校园内参加了招生考试。”孙小磊查阅到当年8月16日的报纸上,刊登了国立交通大学录取新生名单,“造船系录取新生33名,黄旭华不仅榜上有名,而且名列前茅。”
孙小磊还找到了黄旭华当年的《国立交通大学三十四年度招生报名单》,上面显示,报考志愿一栏为“造船系”和“航空系”。同时,他在《誓言无声铸重器:黄旭华传》中也找到了黄旭华在渝生活片段——“(1945年)9月初,入当时位于重庆九龙坡的校区国立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学习。在渝校期间结识同届交大航海工程系学生于锡堃,从于锡堃处接触到许多进步思想。”
“1946年春天,黄旭华随交大分批复员的师生离开了九龙坡,走陆路经宝鸡、西安来到上海徐家汇校园。”孙小磊说。
激励后人勇攀高峰
“黄旭华所考入的‘造船工程系’是抗战期间(1943年)在重庆初办,其前身是重庆商船专科学校的造船科,并入交大后充实课程,改为四年制的造船工程系。”孙小磊介绍,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前身又是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抗战中校舍被日寇摧毁,不得已停办。之后在大后方另建重庆商船专科学校,于1939年开学。
据档案记载,国立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系主任为叶在馥教授,以“培养造船及造机两项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学生在四年中除学习规定课程外,还要用相当时间从事船舶设计训练,并利用寒暑假分赴造船工厂及轮船进行实习。
九龙坡区档案馆还有一组拍摄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黄桷坪老照片、信件以及史料等国立交通大学渝校档案资料。这批档案共100余份,有一批珍贵的老照片,其中有一张是当时交通大学在抗战大后方重庆培养的首批毕业生合影,有九龙坡交大校园的老校舍照片,校舍是穿斗式结构的瓦房,周围都是农田。
在1945年发行的一本名为《学生杂志》的流行刊物上,笔名为“宝聂”的学子写的《九龙坡游——交大素描生活》还原了当年九龙坡黄桷坪的读书生活。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当时的九龙坡是一个“安静和沉默的地方,伴着五龙庙的暮鼓晨钟过着日子”,当时到九龙坡黄桷坪,有三种方式。在两路口车站乘坐公交车,从望龙门赶船,虽然车子只走40分钟,船走一个半钟头,但是非得要等半天。还有最便当的是步行,需要三个钟头,“可是谁也不想走路,省些脚力和皮鞋”。
孙小磊经常去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那里还有着国立交通大学渝校旧址纪念碑和交通大学九龙坡办学旧址。
纪念碑为上海交大、西安交大与川美共建,于2015年12月落成,由川美原院长罗中立担纲整体设计,著名雕塑家叶毓山教授题字。在交大办学旧址上,还建立了一座“饮水思源”碑。
国之功勋,精神永存。黄旭华先生在九龙坡的足迹虽然短暂,但其铸就的核潜艇精神,如不灭的灯塔,将永远照亮,激励着这片土地上的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勇攀高峰。
记者 邬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