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融媒讯(记者 范坤民 曹鸣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2月12日晚,由九龙坡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重庆巴人博物馆、九龙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承办,重庆陆海国际传播公益基金会支持的“‘巳蛇添喜 元宵贺岁’博物馆奇妙夜——2025年九龙坡区传统节日非遗体验活动”在重庆巴人博物馆欢乐登场。活动以“非遗贺新春”和“博物馆里过大年”为主题,20组中国家庭和来自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国家的7名国际青年及众多传统文化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度元宵佳节,体验非遗魅力。
灯火璀璨迎佳节
非遗年味浸满堂
活动当晚,重庆巴人博物馆化身为传统节俗的沉浸式体验空间。步入“微灯会”区域,剪纸展位上红纸翻飞,一幅幅精巧的生肖蛇纹样跃然眼前;糖画艺人手持铜勺,以糖为墨勾勒出灵动的生肖轮廓;渝派插花展台前,腊梅与竹枝相映成趣,趣味花艺诠释着巴渝冬日的清雅意蕴;汉服手工制作技艺展位则引发阵阵惊呼,一盏盏精美的鱼灯再现传统手工的匠心之美。
互动游戏区内,以九龙楹联制作的灯谜彩笺五彩斑斓,是灯谜也是楹联,是趣味更是传统。投壶游戏区箭矢破空声与欢笑声交织,市民在趣味中触摸千年民俗的温度。
7岁的兰维晰小朋友对互动游戏区里的投壶游戏很感兴趣,在妈妈的陪伴下玩了好几轮游戏,赢得不少小礼品。“我很喜欢玩投壶游戏,平时在学校经常跟着老师学,今天还教了外国的哥哥姐姐玩呢,和他们一起过元宵节,真有意思。”兰维晰说。
技艺传承融温情
文化碰撞绽新意
非遗体验环节中,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谭先华以“蛇年元宵”为主题,带领亲子家庭共同制作面塑作品。揉、捏、刻、塑,面团在指尖幻化为萌萌的灵蛇与元宵团子,孩子们屏息凝神的专注与家长会心的微笑,让传统文化在代际互动中焕发新生。活动现场还迎来了自巴基斯坦、缅甸、尼日利亚、赤道几内亚等国家的7名青年,他们身着本国特色服饰,跨越千里在中国相聚过大年,用不太熟练的中文与传承人、中国家庭交流,中西文化的交融为非遗传承注入国际化视野。
“中国文化真的太有意思了,这是我第一次亲自制作面塑作品,更是第一次在博物馆里过元宵节,让我很难忘。”来自巴基斯坦的卡迈尔是西南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尽管去年才来到中国学习,因为自己很喜欢中国,在几年前就开始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
视听盛宴庆团圆
文创好礼寄祝福
表演区内,川剧变脸艺人衣袂翻飞,瞬息间变幻出十余张脸谱,引得观众连连惊叹;少儿武术队拳风飒飒,一招一式尽显少年英气;琴埙合奏《阳关三叠》悠扬婉转,古韵声声叩击心弦,将元宵夜的团圆意境推向高潮。
活动尾声,主办方为参与者端上热气腾腾的汤圆,软糯香甜中饱含“阖家美满”的祈愿。每位参与者还通过猜灯谜、投壶等互动游戏获赠博物馆定制文创书签、重庆非遗美食等纪念品,让传统文化的余韵从馆内延伸至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