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直通车 > 正文

趁新春 探新城

发布日期:2025-02-06 10:26


2月5日,蛇年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区领导集中调研重庆枢纽港产业园九龙新城建设发展和复工复产情况。

当前九龙新城建设发展取得了哪些新成效?让我们趁着新春时节,跟随区领导脚步,一起来打探。

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速

布局现代化基础设施重大项目70个,总投资约723.7亿元,2025年计划完成投资100亿元。目前,8个在建项目进展顺利,14个一季度拟新开工项目稳步推进。

典型案例:①高位推动科学大道九龙坡段(一期)项目建设

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位统筹、高频调度,相关部门高效联动、高质推进,有效解决项目资金、征拆等难点卡点问题,力争早日完工,助推形成九龙新城“66211”交通网络新格局。

②陶家隧道项目确保年内通车

我区945亩征拆土地提前完成移交工作。市区联动、多方协同,解决隧道主线开口、道路优化调整等问题。项目年内通车后,东西区通勤距离将缩短至半小时内,东西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现代化产业持续提能

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750亿元

完成工业投资超60亿元、同比增长31.5%
进出口总值实现45亿元、同比增长20%
规上(限上)服务业营收突破150亿
冬春百日攻坚以来,新签约产业项目13个、协议总投资额15.5亿元
枢纽港产业园4季度集中签约开工活动中签约开工项目10个,协议总投资50亿元
加快建设西南铝“1+4”提档升级、国鸿氢能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
润泽西南大数据创新应用中心通过竣工验收
九龙现代园区公用型保税仓正式开仓
典型案例:九龙坡首个公用型保税仓开仓。依托黄磏港交通优势、先进制造业集聚产业优势,为汽摩、电子材料、氢燃料电池等零部件提供进口原材料保税功能,实现枢纽港产业园九龙新城对外开放平台“零突破”。

现代化公共服务持续提档

迭代完善“四张清单”,新增润泽职业技术学校、枢纽港九龙物流交易中心等重大项目、重大政策7项,更新打造政务服务惠企服务E站重大平台。

紧扣优质均衡总目标,围绕就业、教育、医疗等九大领域三年指标,细化任务55条,明确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建立专班办公室及9个专项组日常联络机制。
坚持重点项目实施与谋划同步、推进与迭代同频,积极推动城西家园、九港人才公寓开工时间从27年12月提前至25年2月。2025年实施的17个重大项目, 5个项目按序时进度推进, 12个项目正开展前期工作。
典型案例:“双就近”就业服务改革在九龙新城落地见效。自九龙新城启动建设以来,突破性创建“星级家门口就业驿站”4个、重庆市高质量充分就业村社2个,积极用好“就近帮”数字就业平台、助推全年新增城镇就业0.9万人,同比增长 29%;启动实施西彭镇“港城数字人社服务站”建设,预计3月建成投用。

现代化基层治理持续提质

建立健全九龙新城“镇—村(社区)—网格”三级基层党组织体系

西彭镇试点编制镇街履职事项“三张清单”,落实村(社区)“四清单一目录”

铜罐驿镇英雄湾村获评2024年清廉村居建设最佳案例,西彭镇入选镇街常态化制度化议 事协商机制改革试点

推动使用“渝邻汇数智社区”应用,实现村居信息、队伍人员信息录入100%

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9.91%

推出3条农旅精品线路

典型案例:“党建链”赋能“产业链”。围绕九龙新城主导产业,在铝材料产业链党委基础上,新建氢能源、软件信息产业链党委,聚集西南铝、国鸿氢能等40 个企业党组织、约 2200 名党员。将组织建在“链”上、资源聚在“链”上、服务融在“链”上,成功举办产业链供应链供需对接展会等36场主题活动,定期协商议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提效

有序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实施污水“零直排园区”建设
推动“露天焚烧”一件事进入区城运中心流转
推进愉秒充全液冷超充站建设,打造100亿级“愉秒充”品牌,全市率先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创建巴渝和美示范镇1个、示范村2个
全市率先建立“数字生态大脑”系统,入选全国生态环境智慧执法和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试点,成为全国唯一“双试点”,九龙新城园区作为全市唯一园区成功入选重庆市首批近零碳公共机构建设试点
典型案例:积极推进园区低碳转型。围绕可再生能源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应用场景、企业节能降碳改造等重点方向,探索建立铝产业全生命周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的新型产业体系。综合能耗、碳排放强度实现双下降,先后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重庆市第一批近零碳园区试点,2024年12月,作为全市唯一受邀区县参加生态环境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并作主题交流发言。

现代化投融资持续提优

召开投融资体系工作推进会,深入挖掘九龙新城投融资项目,形成储备项目清单。

目前已谋划储备项目124个,总投资1400亿元,全年计划投资293亿元
典型案例:助力保障某企业新材料研发制造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项目采用“产业导入+厂房定制以租代售”模式投资建设,撬动社会企业生产设备投资1.4亿元,拉动国家级基金投资1.05亿元,中芯国际等“国家队”产业投资1亿元,多方参与、共同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记者 肖雨 王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