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保持高强度、大马力、快节奏
全面紧起来、动起来、干起来
——全区推进数字重庆建设工作会议发言摘登
1月26日,全区推进数字重庆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区大数据发展局、区治理中心、区委政法委、区政府办公室、区城市管理局、区住房城乡建委、谢家湾街道等负责人作现场交流发言。以下为发言摘登。
前三个月,一体化平台基本能力全面推进,累计接入感知资源43.6万个;数据归集3944类,数据治理率100%,数据归集治理位居全市第一;完成8个能力组件上架,管线矢量化率达96%以上;清退13个僵尸应用;完成数据编目6544类,建立部门仓、镇街仓等12个,上架3个行业模型。三级治理中心基本能力加快形成,全量承接市八大板块、70个跑道、255个子跑道,梳理区级特色子跑道19条,上屏体征指标5634个,关键绩效指标825个;完成139个市级应用承接贯通,新配置智能预案124个,累计完成40类4508个风险点全量落图。六大系统基本能力持续增强,全区29个单位已编目核心业务161项、业务事项11872项、多跨事项373项,新增4个区级自主谋划应用纳入区县“一本账”,“社区矫正一件事”获评2024年第四季度数字重庆建设典型案例,打造“空地联动城市综合巡检平台”。基层智治基本能力明显提升,制发18项基本能力提升要点,动态调整1575个网格党组织,延伸8861个微网格到楼栋院落,协同处置跨区域跨层级事件1.5万件,网格矛盾纠纷化解率提高至99.5%。
下一步,将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数字资源汇聚,全面提升应用贯通实战能力,加强“一件事”谋划上线,率先形成“9+2”中心城区一体化基本能力,基层智治一体化能力持续提升,打造一批具有九龙坡辨识度的首创性标志性成果。
发挥三级治理中心主轴作用
推动四个方面完善迭代
前三个月,以市区应用为基础的多跨实战能力稳步提升,新增贯通应用86个,6个专题组应用贯通覆盖率均保持100%;45个牵头部门累计贯通应用139个;5个应用实现多跨事件上线运行,“渝医智付”在全市推广运用,“文明骑行”在20个区县技术性贯通;50个存量应用完成全量接入、综合集成。以板块跑道为支撑的数字履职能力稳步提升,迭代完善板块跑道体系架构,重点推动825个KPI、5634个体征指标全上跑道,持续强化智能预案多跨协同,“九龙·企业·家”真实流转20余家企业诉求,可联动30余个部门协同处置。以预警调度为重点的安全运行能力稳步提升,实现34个重点点位与周边感知设备、风险预案、管控责任人逐一关联,累计完成40类4508个风险点全量落图,动态形成风险提示228条;整合重点应急部门单兵设备100台,无人机17架,高空鹰眼AR标注点3个,实现现场设备实时调用、事态信息实时回传;联合开展数字化指挥调度演练20余次。以区带镇街为关键的服务基层能力稳步提升,建立镇街上报事件闭环处置机制,试点推进镇街“点上突破”智慧场景,强化资源下沉和两级联动,协调解决镇街治理中心反馈运行问题56个。
下一步将紧扣“9+2”中心城区一体化基本能力建设,发挥三级治理中心主轴作用,聚力推动本地数据资源统筹管理运用、市区两级应用上线贯通实战、赋能城市治理特色场景打造、数字履职支撑体系完善迭代走在前列,打造标志性成果。
有效解决数字化与核心业务“两张皮”问题
前三个月,区数字法治专题组深化落实系统板块融合对应,优化调整4条跑道、18条子跑道,新增接入体征指标186项,新增关键绩效指标(KPI)53个,优化业务流程图30张,推动核心业务全覆盖、全上跑道。全面推进应用上线贯通实战。“社矫监督一件事”已打通全市司法监管数据,累计汇集数据17.8万条,入选《2024年第四季度数字重庆建设典型案例》,新增贯通市级应用12个,累计贯通19个。强化数字法治基本能力建设,区内应用“数字枫桥·易联调”小程序创建“线上纠纷调解室”,注册用户6.3万余名,接受法律咨询3610余次,成功调解矛盾1200余件,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精品案例;“治噪者-AI融盒”噪声治理系统已部署设备57套,噪声类警情月均下降83.6%;“电子集约送达”累计送达完结3.14万件案件,送达成功率86.02%,平均用时1.73天,有效提高了文书送达的准确性和效率。
下一步,将加快打造数字法治标志性成果,推动“社矫监督一件事”纳入“三个一批”全市推广应用清单,重点打造“认罪认罚案件管理一件事”,力争3月中旬区内实战运行,6月全市推广应用。加快应用开发上线贯通实战,加快推动已入“一本账”应用上线运行,力争2个谋划中“一件事”纳入区县“一本账”,积极对接市级部门,争取更多市级应用试点。深入开展新一轮核心业务梳理,厘清核心业务与数字化应用支撑关系,有效解决数字化与核心业务“两张皮”问题。
先行先试、创新增效建模型、增算力
前三个月工作,抓好边学边干,增强数字履职,开展新一轮核心业务梳理并完成132项核心业务在线编目,政务系统新编目接入感知资源9160个、累计完成15.8万个。抓紧高效承接,加速应用贯通,新承接贯通市级应用34个、累计达56个,累计接入区级存量应用21个。抓实一地创新,推进自主谋划,“数字生态大脑”新接入水质监测站、工地监控点379个,拓展感知点位2071个,推送环境预警事件9456条、处置率100%,污染溯源精准性和时效性提升70%以上;依托“国资国企数字化监管平台”完成数据归集10万余条;上线垃圾分类“数字管家”,对全区36个垃圾站、200余辆收运车辆及巡检执法人员全量纳入视频AI分析和线上管控,问题处置周期平均缩短57%;扎实推进“智慧河长”贯通试点,新布设前端感知设备3类29项,升级完善中小河流预警预报系统。抓细便民惠民,提档政务服务,持续深化“九办”服务模式,顺利承接“川渝通办”事项298项,24小时自助服务点可办事项增至761个,“民呼我为”办理综合满意率达90.5%、平均办理时长3.85天。
下一步,将细化梳理、补齐短板,持续提高承接能力、高标准做好贯通测试。齐头并进、整体提升,靠前开展自主谋划或争取赋权试点,形成全闭环政务服务新能力。先行先试、创新增效,紧盯围绕城市运行、应急响应、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推动现有平台建模型、增算力,尽早形成1—2个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AI赋能城市治理示范场景。
AI赋能提升城市治理效率和治理精度
前三个月,融入市区一体建设,提升整体协同力,贯通3个市级典型应用,4个“三个一批”区县复制推广应用,开展新一轮感知与数据资源编目与接入工作,864个物联感知设备接入IRS平台。迭代优化指标体系,提升数据支撑力,全量梳理并上屏KPI指标27个,梳理并优化9大跑道中城市体征指标541个,全量认领市级下发风险点11个,梳理编目并上屏风险点531个,实现了“单一设施数据”向“城市综合指标”的转变。创新探索应用场景,提升惠民服务力,探索“九龙城运通”城市规划咨询建议流转多跨场景、AI赋能垃圾转运预警场景、AI赋能人行地通积水预警场景,有效提升了市、区、镇街三级高效协同联动能力。
下一步将持续优化指标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指标体系实时性、预警性和评价性;持续承接多跨应用贯通,有效推动全域设施运行风险点实时感知和一屏掌控;持续开展感知资源编目与接入,进一步挖掘供水排水领域物联感知资源;持续挖掘AI赋能城市治理场景,有效提升城市治理效率和治理精度。
积极探索“数字住建”实战应用
前三个月,全力筑牢“数字管线”信息化基础底座,在人流密集区加装四类智能管线感知设备431套,高标准完成4类管线5300余公里地下管网数据汇交工作,在中心城区率先实现地下管线数字孪生场景构建。扎实推进“数字住建”拓展延伸,完成智慧工地和城市管廊排污等感知设备编目134个,聚焦7大领域深入开展三次核心业务梳理,承接市级部门核心业务共计一级业务25个,二级业务103个,业务事项2908项。持续探索“数字住建”实战应用,全面打造快速处置通道,有效提升城市地下管线安全管理能力,2024年,管线挖损事故率下降79%;主动承接贯通5个市级应用;自主开发建设物业专项维修资金智慧服务平台,全力谋划房地产开发领域的应用场景建设和智慧管廊数字孪生市级应用子场景试点。
下一步将全力冲刺“数字管线”汇交工作,在4月前实现我区供水、燃气、排水、长输油气等四类管线数据全部达成100%矢量化目标;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照明、交通信号等5类管线的矢量化70%以上工作目标;不断完善我区城市地下管线数字孪生基础模型。全面梳理“数字住建”编目工作,积极探索“数字住建”实战应用,贡献数字智慧,展现住建担当。
坚持“干中学、学中干”不断细化工作颗粒度
前三个月,注重机制全方位迭代,推动智治体系向“深”拓展,推动支部建在网格上,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员楼栋长—党员中心户”五级体系,设置网格党组织168个;迭代升级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机制,通过联合办件,谢家湾街道袁家岗社区与大坪街道袁家岗社区交界处排污管道堵塞问题实现3天办结;科学划分168个网格,充实1344名“1+3+N”网格治理力量,街道《“线上+线下”双网格助力基层社会治理》获选市级“双网格”镇街优秀案例。突出实战全方位增效,推动智治体系向“细”落地,四季度办理网格任务33649件、上报事件4642件,完成率均为100%;编目智能感知设备316个,线上“进圈入群”372个,发现并消除潜在安全隐患14起;用“数”治城,累计执法100余次,开具执法文书43份,执法人员工作效率提高30%以上,案件处理周期缩短50%,处理“九龙城运通”投诉意见建议387条。深耕考评全方位完善,推动智治体系向“优”进阶,承接24项核心业务、细分68个二级业务,接入城市体征指标57个,运用“V”模型方法梳理核心业务事项223个,挂接上屏KPI指标214个,共性目标事件完成335项;完善监督强化考核,复盘总结强化运用,多跨事件处置时间减少20%,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30%,累计复盘典型案例324件。
下一步,将坚持“干中学、学中干”,不断细化工作颗粒度,锚定“大综合一体化运营管理”治理目标,继续提升实战实效水平,加快推动“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实现新的突破。
记者 肖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