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龙新商圈是我区顺应经济大区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着眼服务业发展瓶颈、潜力和机遇,策划布局的发展新平台、新空间。”区政协委员汪少飞代表区知联会提交了《关于创新路径打造九龙新商圈的建议》的集体提案。
他建议,“两坪联动”以文筑城。整合全区文旅资源,结合城市更新赋能九龙新商圈,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关键是按照年轻人的兴趣,进行“定制策划、定制更新”。民主村更新已从“点”上引爆,建议我区在“线”上下功夫,试点推动杨家坪、黄桷坪“两坪联动”,以文筑城、以旅塑城,打造大美城区“网红打卡带”,形成“人看景、景在城、城引人”的良性循环,为九龙新商圈添人气、添活力。
“两极联动”以城聚人。通过“大美九龙、商圈先美”的路径筑城引流后,还需配套提升九龙新商圈及周边区域“青和力”,把“流量”变“留量”。写字楼是生产力,留住年轻精英的“单身公寓”更是生产力。建议我区在推动“杨万极核”更新时,借鉴上海、深圳等地经验,充分利用更新政策、房地产政策,在民主村、文化村等片区收储改建人才公寓、青年公寓,打造年轻人向往的中心城区生活圈。
“两业联动”以人兴商。当代年轻人有强烈的圈层意识,他们会因为各种爱好而形成联系紧密的“小圈子”,这种特点和杨家坪片区小空间居多的特征高度契合,建议杨家坪区域业态转型的主攻方向是:生活性服务业进圈,即着眼小空间、小众化,大力引进圈层、社群、网红、非标等业态,通过一个人、一个店吸附一个社群、一个圈层到九龙新商圈。同时,我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已突破700亿元,成为整个服务业的“半壁江山”。渝州路、石桥铺、二郎片区,楼宇资源富集,建议前述区域业态转型的主攻方向是:生产性服务业上楼,即围绕楼、街、园三大空间载体,重点发展产业金融、工业设计、软件信息、数据服务等产业,放大“制造+服务”耦合效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快于经济、快于服务业”增长速度,努力跨过占服务业比重60%的目标线,进一步赋能全区新质生产力发展。
记者 邬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