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雨
无论学校大门是在大马路还是小巷子,每逢上下学高峰,校门口往往车多人杂,开车的动不了,走路的心不安,“一锅粥”让人很是烦恼。然而近日,在重庆育才中学校门前,却是另一番情景。
交巡警引导着车辆驶入停车区域即停即走,不得阻碍其他车辆正常行驶;家长们被妥善安排在专设区域等待孩子,不在校门口聚集;学校按照班级分布,错峰上下学;区委教育工委工作人员和学校老师组成服务队,相关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热心志愿者走上街头,维持周边秩序、护送学生出入;区城市管理局检修、更换、加装LED路灯,修剪遮挡灯光的树枝,提升道路照明效果;区交通运输委优化调整公交线路,满足学生上下学需求……
曾经,龙腾大道上下学,乱停车、路不畅,如今,部门街道齐上阵,因地制宜、见招拆招,路不堵、人心畅。家长不再因为接送孩子而感到焦虑,学生也能更安全、更快捷地到达学校。
改观令人欣慰,但与全区广大家长们的期待还有差距。客观地说,在九龙坡的东部城区中,许多学校地处巷陌一隅,天然的空间局限,确实为人流车流的疏导制造了许多不便,另外,上下学和上下班时间重叠,交通安全隐患陡然增加。
城市现代化治理就是这样,很多课题是随着社会发展之变、民生诉求之变而涌现的。直面困难、全力求解,是治理主体的使命和职责。更何况学校周边交通治理,是一项复杂工程,牵扯到数个部门。
可喜的是,上述重庆育才中学校门口的治堵成效也证明,办法总比困难多。比如,挖掘学校内部潜力,分年级、分时段,科学安排上下学放学时间;合理规划家长接送点位;优化调整公交线路;亮化校园周边道路等,通过各个部门、相关街道和学校齐心协力,大家拧成一股绳,不推诿、不敷衍、不拖延,主动为校园周边交通治理出谋划策,有效提升了校园门前的道路通行效率和安全性,减轻了家长接送学生压力,增强了市民幸福感。
这,就是校门口不堵的小幸福。它告诉我们:通过科学研判、精细化管理,即使看似难以解决的老问题,也能取得显著成效。
我们要将重庆育才中学校门口治堵的有益探索扩展到全区更多中小学校,根据每个学校学生人数、家长接送习惯、周边交通状况等,“一校一策”制定个性化治堵方案,通过多方协同配合,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共筑一道“从家门到校门”无缝衔接的安全屏障,让校门口不堵的小幸福长长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