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龙坡区盘龙新城记念咖啡店铺里,摆着一块由九龙街道颁发“爱心商户”的荣誉牌匾,以表彰企业为慈善“消费捐”作出的贡献。
2024年1月18日下午,九龙街道与九龙商会代表签订消费捐合作协议,标志着九龙街道慈善公益基金龙基金“消费捐”启动,九龙街道爱心基金池“扩容”。
记念咖啡店只是“消费捐”爱心商家的一员,截至今年12月中旬,共有5批爱心企业、107家商户签约,捐款汇入街道龙基金,积极探索资源整合与公益慈善融合发展的社区基层治理新路径,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为推动基层特色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记念咖啡的“爱心商家”牌匾。
“益”路探索
让慈善走近每个人身边
“消费捐,简单来说,就是顾客在商家消费一次,就为九龙街道龙基金公益项目捐赠善款。目的是让商家的爱心被公众看到,也让公益走进每个人身边,让更多人参与。”九龙街道社区事务服务中心负责人庄华敏介绍。
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弘扬慈善公益文化,构建良好的慈善公益氛围,近年来,九龙街道开启了探索,专门成立了“龙基金”,梳理了13项筹款方式,充分利用城市空间置换服务、爱心商家助捐、上线筹款项目等方式,鼓励市民和企业积极探索慈善捐赠新模式,营造浓厚的慈善公益氛围,同时加强社区造血功能。
消费捐作为其中的一种创新模式,将慈善与消费场景相结合,依托辖区的爱心企业,消费者购买的一杯咖啡、每吃一碗小面,就有0.1元或一定金额的善款被捐入街道的龙基金,用于辖区基层治理项目。
目前,消费捐筹款有三种方式:一是根据顾客消费的单数,每单以一定金额捐赠,具体以商家自愿原则,如有餐饮行业,消费一桌捐赠1元、0.5元、0.2元等,各个标准不等,每月根据商家提供的顾客消费单数捐进龙基金;二是商家不方便计算顾客单数的,可以每月定额捐,如养芳集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每月定期捐赠500元,乐乐欣口腔每月定期捐赠200元;三是联系爱心商家定期在辖区开展户外宣传,每月定期捐赠。
爱心不分大小,善举不分先后,在今年签约的107家爱心商户中,既有十几个平方米的小店,也有综合体量8万方的商业体,都在为街道的慈善公益事业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
与此同时,九龙街道还对这些参与消费捐的爱心企业进行授牌。“这不仅是对热心商家积极投身慈善活动的认可,也是对所有慈善企业和个人的呼应,期望他们持续为慈善事业添砖加瓦,携手促进地区慈善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九龙街道慈善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益”企多赢
将慈善与消费场景相结合
“消费捐的模式,其实是多赢的模式,对于街道而言,不仅能凝聚慈善公益能量,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对于企业而言,收获美誉度,聚集更多人气,也能为消费者带来参与慈善、回馈社会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九龙街道慈善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说,顾客在爱心商家的每一笔的消费支付,都会有一个公益慈善的理念在传递和传播。
在记念咖啡店,顾客购买咖啡时,会注意到店里摆着一块“爱心商家”“参与九龙街道龙基金‘消费捐’,每一笔消费都将为‘关注一老一小、扶贫济困与基层治理’作出贡献”的展示板。“自己喝咖啡还能帮助更多人,这样很不错。”看到的顾客表示,在点咖啡的同时,还献了爱心,感受到公益的温暖。
“目前每个月捐得不多,但这也是我的一份心意。”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面馆老板说,“看见街道有消费捐的活动,当时就决定参加,其实日常也想做公益,现在每卖一碗面就能做好事,每天煮面更有动力了。”
“可以说,消费捐也是慈善公益的传播和蔓延的一个口子,很多爱心行为都是从这里打开的。”九龙街道慈善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说。九龙街道梳理今年以来的捐赠情况,发现一个趋势:刚开始更多的是大企业捐赠,靠的是宣传动员,如今,源自微店的小额捐赠越来越多,慈善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常态化,而且有的商家联系附近的商家“组团”参加消费捐活动,有的商家除了加入消费捐爱心商家的行业,还捐赠了物资给辖区有需要的市民。
与此同时,“企业反哺社会,社会回馈企业”的良性循环也正在逐渐形成。今年9月,一场主题为“助企纾困 为企赋能”的电商培训活动在九龙街道巴国城举办,为辖区参会商户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电商盛宴”。
这是九龙街道从龙基金拿出专项资金,通过引入社工项目的方式,实施“九龙企航家”社会企业家培育计划项目,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企业需求痛点,为辖区企业解锁新技能、创造新契机、提供新思路。
同时,更多的企业通过这个项目参与消费捐,通过月捐或固定捐等方式支持龙基金的发展,从而构建“企业反哺社会,社会回馈企业”的良性循环,营造企业、社区、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发展的蓬勃社会氛围。
“益起来 创未来”九龙街道第三届社会公益项目创意大赛。
基层“善”治
开发慈善项目回应居民需求
如何规范使用消费捐募集到的善款,更好地服务居民?
“消费捐募集到的善款将汇入龙基金。首先,利用街道政务平台和九龙社工微信公众号,定期公开财务收支情况,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保证龙基金运行情况的公开、透明,提升公信力,树立诚信形象。其次,街道通过龙基金分配,依托社区基金,把公益资源流转到社区,对接居民需求。”九龙街道慈善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解释,具体来说,有三项措施规范使用“龙基金”直接对辖区“一老一小一困”开展慈善关怀。
首先,公益项目专业化,按照街道管大管难、社区细“治”入“微”原则,分类分级保障,广泛创设“居民自治金”“金点子”“益起来创未来”三项大赛,涵盖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科普教育、未成年保护等多个类别的公益活动,实现居民“所需”和慈善公益“所能”有效对接;其次,直接帮扶精准化,主要针对辖区申请个人救助、纾困援助等对象实施临时救助,确保政府的关心保障到每个需要帮助的人,同时针对当前政策保障不了的特殊困难群体,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落实救助措施;再次,工程援助便民化。发挥辖区爱心企业共驻共建的优势,链接资源建设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小型工程,如老旧小区停车场建设、党群服务中心设施维修、紧急抢险救援等,进行一对一的定点援助,保障资金快速匹配,项目高效实施。
据统计,九龙街道在社区慈善基金方面,通过规范指引、运作培训等方式充实社区慈善基金发起主体力量,推动龙基金实现从“筹起来”到“用起来”的良性闭环运转。
今年以来,在龙基金的“加持”下,水碾社区、马王社区便民停车场等一系列民生项目相继完工,解决群众身边的“小急难”问题。
截至目前,落地慈善公益项目77个,匹配慈善公益资金94.7余万元;开展“一老一小一困”等困难群众帮扶84人次,发放慈善纾困金5.7万元。
转化“善客”
筹建慈善商店探索积分制
九龙街道相关负责人透露,除了消费捐,接下来,还有相关举措拓展慈善公益的内涵和外延,比如筹建慈善商店,发动更多商家加入慈善公益队伍,将资源、资产、资金融合在一起,做大慈善公益。
目前已经初步选址在盘龙新城,并计划引入外地的慈善商店合作,预计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将为辖区提供一个流转闲置的便利场所和公益空间,也能为街道创新自我可持续的公益运营模式。
同时,开发建设数字慈善应用场景,将线下的消费捐转为“线上+线下”,一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提高社会公信力。
“九龙街道常住人口大约为20万人,有2.1万个市场主体,辖区有巴国城、彩云湖公园等景区,每年接待中外游客不计其数。打造消费捐,是慈善与消费融合的探索,丰富并延展‘龙基金’品牌新内涵,还将以公益慈善为纽带,引领更多居民、游客转化为‘善客’,积极参与辖区治理。”九龙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希望发动更多爱心人员和志愿者加入,充分利用慈善商店为载体,探索慈善商店积分兑换系统,形成长效机制。”
2024年1月18日,九龙街道与九龙商会代表签订消费捐合作协议,标志着九龙街道慈善公益基金龙基金“消费捐”启动。截至12月中旬,共有5批爱心企业、107家商户签约。
消费捐筹款有三种方式:一是根据顾客消费的单数,每单以一定金额捐赠,具体以商家自愿原则,如有餐饮行业,消费一桌捐赠1元、0.5元、0.2元等,各个标准不等,每月根据商家提供的顾客消费单数捐进龙基金;二是商家不方便计算顾客单数的,可以每月定额捐,如养芳集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每月定期捐赠500元,乐乐欣口腔每月定期捐赠200元;三是联系爱心商家定期在辖区开展户外宣传,每月定期捐赠。
截至目前,落地慈善公益项目77个,匹配慈善公益资金94.7余万元;开展“一老一小一困”等困难群众帮扶84人次,发放慈善纾困金5.7万元。
记者 邬姜/文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