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问题,关乎民生,关系民声。
9月25日,重庆市九龙坡区生态环境局举行第三季度“生态智治 创新引领”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九龙坡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邬伯昌介绍九龙坡区在推进“数字生态大脑”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显著成效。九龙坡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彦主持发布会,通报九龙坡区近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并共同回答了记者提问。
九龙坡区生态环境局牢牢把握数字重庆建设契机,积极推进“数字生态大脑”建设。这一创新之举,不仅提升了环境监管的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水平,更为该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佳智慧环保创新案例;今年9月,九龙坡区获生态环境部批准,作为全国唯一的智慧执法试点单位。
发布会上,邬伯昌详细介绍了九龙坡区“数字生态大脑”的建设成果。具体而言,一是初步构建一体化感知网络。目前,该系统已初步构建起一体化感知网络,整合了历年来分布建设的10余个感知系统,全量化接入水、气、声、危废等感知点位2078 个,其中包括大气环境感知点位1098个、水环境感知点位 135个、危废监管感知点位67个等。在本轮建设中,还新安装了“红外热成像 + 双光谱”AI视频监控 3 套,有效识别昼、夜间露天焚烧1795 件,并扩展了 VOCs走航、颗粒物激光雷达、超光谱分析等辅助监测设备,移动感知并实时互联,推送预警事件45 件,拓展鸟声纹识别、卫星遥感,补齐了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等感知领域短板,实现了对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实时感知和对重点领域、区域的实时非现场监管。二是有效支撑全量化数据归集。该系统有效支撑全量化数据归集,对感知数据进行清洗、治理,全面汇集大气、水、声等环境自动监测实时数据,并通过系统回流或录入导入等方式形成有效数据,还融跨接入其他部门建设的用电监控等数据,形成数据资源“一本账”。目前已归集9500万条,平均每日新增约 50万条,且数据、算力集中储存到电子政务“一朵云”,实现了“数字生态大脑”10个应用板块之间的数据共享,以及与区人大应用大屏和区城运中心的数据流转。生态环境感知数据镇街共享,为基层赋能,使“非现场执法”的服务效能提升50%,基层巡查减负70%。三是扎实推动多场景实战实效。“数字生态大脑”扎实推动多场景实战实效,作为全市首个生态智治一体化平台,基本实现了AI 智能识别、自动预警、在线巡查等数字化监管,并接入“渝快政”。该平台聚焦生态环境核心业务,汇聚数智蓝天、数智碧水、数智执法等10个应用板块,深入推进业务重构和流程再造。按照闭环工作体系,生态环境污染溯源的精准性和时效性提升70%,感知设备在线率、数据传输率均在95%以上,已生成预警事件6261件,事件处置率为99.5%。同时,该系统持续创新运用,在全市率先创新智慧蓝天“活性炭监管”场景应用,拓展“环境质量在线”“生态慢直播”功能,提升了公众的生态环境知晓权、参与权、监督权。“数字生态大脑”的实战实效体现在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上,截9月23日,九龙坡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42天,同比增加5天,和尚山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四是积极推进跨层级应用贯通。在跨层级应用贯通方面,九龙坡区也取得了积极进展。2024年9月9日,生态环境部同意将九龙坡区作为全国唯一的智慧执法试点,将用接近一年的试点时间,紧盯堵点难点,拓展执法取证、案审、处罚、稽查等应用场景。从市级层面看,九龙坡区纳入了“巴渝治水”“巴渝治气”“巴渝治废” 3个市级应用区县试点,是全市唯一列入水环境、空气环境跑道建设市局双专班单位。其中,“巴渝治气”的 “道路扬尘”“施工扬尘”正申请区县赋权试点,“巴渝治水”的多个问题处置已实现三级贯通,“巴渝治废”的相关工作正在配合市局完成联调测试工作。
九龙坡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彦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进展情况。截至9月23日,已高效办结(含阶段性办结)中央督察组交办的群众举报件162件,仅余1件正在积极处理中。其中,“谢家湾街道万佳苑垃圾中转站”改建为“城市驿站”;石坪桥街道妥善解决群众楼顶养殖污染问题;五一新村居民纷纷写感谢信等。这些成绩,不仅体现了九龙坡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该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坚定决心。
据介绍,九龙坡区在推进“九治一体、九龙九美”的过程中,全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城乡大美整体格局初显雏形,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生态载体开发创新聚力。截至9月23日,九龙坡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42天,同比增加5天;其中歇台子国控站优良天数239天,同比增加10天,在中心城区排名第1。水环境质量方面,长江和尚山国考断面连续7年保持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入江入河排口整治完成率100%,饮用水源地划定13年以来,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在全市率先完成16条农村黑臭水体清零整治,累计治理水域面积7770平方米,清淤4295立方米,生态修复面积约3000平方米;九龙新城园区西区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名单,九龙新城园区管委会成功入选首批重庆市近零碳公共机构试点名单。
九龙坡,这片曾以工业重镇著称的土地,如今正悄然蜕变,绘就出一幅动人的绿色画卷。九龙坡区生态环境局将锚定“九治一体,九龙九美”发展定位,构建全域整体大美格局,力争在全市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中勇挑重担、走在前列,让九龙坡“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产业长兴”。
“数字生态大脑”典型案例
案例一:2024年3月17日14时24分,九龙坡区“数字生态大脑·数智蓝天”系统AI视频监控自动抓拍发现西彭镇黄磏村村委会西南侧440米附近生物质燃烧,系统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至西彭镇网格员。14时43分,网格员通过系统推送事发地点经纬度,立即赶赴现场开展处置。14时52分,处置结果、图片通过“数字生态大脑”手机端及时上传。今年以来,AI视频监控成功处置多起夜间生物质燃烧、春节期间禁放区燃放烟花爆竹等事件,实现大气环境实时监控、智能分析、自动推送、指挥调度和闭环处置。整个处理过程仅耗时28分钟,极大的推动了环境质量的改善。
案例二:2023年6月8日17时,九龙坡区“数字生态大脑·数智碧水”应用AI监控视频自动抓拍发现长江某回水湾疑似零星油污漂浮,系统智能识别紧急等级,将预警信息同步推送至水科和执法支队。“数智碧水”应用入河排口“云地图”智能锁定排污口,通过排污口一口一图智能溯源分析,快速推送疑似污染源清单。“数智应急”应用自动触发应急响应,一组人员在入江口迅速构筑拦截防线,另一组根据疑似污染源清单快速锁定并切断污染源头,成功保障了长江水生态环境安全。区生态环境局通过“数智执法应用启动立案,实施行政处罚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处罚款40余万元,追偿生态修复金3万余元。
案例三:生态智治为环境监管赋能,为企业服务。一是探索实施“五全四规范”制度。从9方面569个事项开展环境规范化诊断,帮助企业明确“管什么”“如何管”。推行“码上看环保”,覆盖140家重点排污单位,企业可随时查看,助力企业自我诊断环境问题。同时,推行入河排口“一口一码”数字化监管,覆盖85个重点入河排口,实现入河排口监管一码通览。二是初步建成“活性炭数字化监管”系统。实现全区233家企业活性炭“购买、使用、更换、处置”全流程动态管理,帮助企业定期、规范更换优质活性炭和开展危险废物处置,实现活性炭治理设施“非现场监管”,自动推送预警提醒,帮助企业减少违法风险。三是积极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对134家企业570个点位的污染治理设施开展实时用能监控。通过总量减排、碳排放关联分析,指导天泰铝业公司实施节能技术和烟气脱硫改造,年节电2300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万吨、二氧化硫500吨,被中央电视台作为正面典型案例报道。
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