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罐驿镇,地处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南部,紧靠长江黄金水道,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镇。镇域内分布有中共川渝地区早期领导人周贡植烈士故居,战国巴人船棺葬遗址等历史文物遗迹,柑橘产业延续千年,因品种优良被康熙赐名“大红袍”,历史文化厚重、农业特色鲜明。
2021年,铜罐驿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成为自然资源部部署的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试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以“强村富农”为目标,突出“规划引领”“系统整治”“乡村制度改革”“共建共享”4大重点工作,统筹全域资源、资金实施5大类12个子项目,有效改善了乡村环境、保护了历史文化风貌、发展了特色产业、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铜罐驿镇先后获评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生态文明示范镇,该镇英雄湾村也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治理示范村、文明示范村。
美丽乡村
一张蓝图,优化和美乡村格局
近年来,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融合进程中,铜罐驿镇面临乡村生态环境差、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乡村空间格局无序,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要素相互穿插破碎,人居散乱、环境差,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历史文物和传统院落败落,亟须规划引领绘制和美乡村蓝图。
为此,试点高质量编制“生态修复、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三位一体实用性村庄规划,统筹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系统保护修复乡村生态与人文环境,实现了生产空间集聚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文化空间独具魅力。
在绘制村庄规划蓝图的过程中,试点基于“城郊野、山水田、古村落”本底特色,针对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动能不足、资源闲置率高、设施短板明显等问题,统筹乡村田水林村及产业发展要素,打破村域限制,联合编制英雄湾等4个村村庄规划,盘活3处闲置资产、7个大院落整治提升区域及保障产业发展用地区域,优化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农村社区服务设施用地等空间布局,新增布局产业用地13.52公顷。科学谋划“重庆城乡融合典范、带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后花园”总体定位;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建设用地上限、河湖水系“蓝线”、历史文物“紫线”,优化“三生”空间布局。利用全域整治政策红利,调整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倾斜至英雄湾村、新合村133 亩,后期产业运营收益由 4 个村共享,促进项目落地全面开花、乡村风貌全面提升、产业基础全面加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该村庄规划作为全市20个实用性村庄规划示范村之一,获评2021年度重庆市村庄规划编制二等奖。
小微湿地整治后
同时,试点狠抓方案落实。按照3大功能区定位,统筹谋划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历史文化保护、产业布局,编制实施方案落实全域整治,建成智慧高效的产业新村、配套完善的和美乡村、宜居宜业的文化名村。农文旅核心区聚焦传统村落环境差、农房闲置、历史文化“沉睡”、产业落后等突出问题,重点开展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建新、历史文化建筑风貌保护修缮,并适度配置产业用地,让乡村适度集聚、配套更加完善、产业集中孵化,促进建设用地和历史文化价值创新;农文旅拓展区聚焦山水林田与村落系统性、协调性差的问题,按照“山林育水、水润农田、田养聚落”的系统思路,重点开展山林、水系保护修复工程和美丽庭院建设,促进生态资源价值创新;农业生产区聚焦农用地布局散乱、集中度低等问题,实施农用地整理、低效园林地整治,让耕地集中连片、果园集中管理,促进农产品价值提升。
通过试点,铜罐驿镇“三生”空间得到了明显改善提升。试点打造山下连片高产稻田110亩、山上果园经济景观带30亩,新增耕地102亩,区域耕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升、布局更加优化,农用地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实现了农用地由散到聚,生产空间“集聚高效”;美丽乡村民居入住率100%,美丽庭院干净整洁,周边环境大幅度提升,吸引大量游客打卡,群众满意度高,实现了建设用地由乱到治,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白鹭、萤火虫、“青波”鱼等环境指示生物显示区域生态多样性得到显著提升,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实现了生态环境由病到净,生态空间“山青水秀”。
如今,铜罐驿镇正在积极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统一,人与文化更加共情共鸣,实现了历史文化资源“由睡到醒”,文化空间“独具魅力”。
三条路径,实现自然资源资产增值
试点区域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农用地闲置撂荒,乡村学校资产荒废未利用,闲置宅基地未处置,亟须系统治理盘活土地资源资产。
为实现耕地提质增效,试点在农业生产区按照“果园上山、良田下山”“小块并大块”思路,统筹实施农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耕地破碎度从62%降低至38%,土壤质量获得有机认证;配套农村道路、灌溉、水肥一体化等基础设施,灌溉保证率从20%提高至85%、路网密度从每公顷35米提高至每公顷65米、道路通达度从50%提高至93%;村集体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种管销”社会化服务,解决耕地“谁来种、种什么、如何提高效益”等后期管护利用突出问题。
为实现产业扩容提升,试点在农文旅核心区对无保留价值的破旧房屋拆旧复垦25.6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建设美丽乡村民居;对风貌较好的农房由村集体收储36栋,用于与招商企业联营开展文旅产业;盘活国有闲置资产15亩,变为乡村振兴学院培训基地;打造美丽庭院7个、改造提升民居195户;保护修缮周贡植故居、百年天主教堂、明诚中学等历史文物,发展红色文化教育、农文旅研学产业,传承历史文脉;延续壮大柑橘产业,建设智慧果园1200亩。
为实现乡村生态宜居,试点在农文旅拓展区按照“山林育水、水润农田、田养聚落”系统修复思路,实施大溪河干流、支流及水库周边林地修复、苗木补植补造、河道修复,构建2.1公里植被缓冲带,水体富营养化全面消除,水质由劣Ⅴ类提升为Ⅳ类,乡村整体环境全面改善。
英雄湾乡村研学营地改造前(上)后(下)
三篇文章,共建共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面对乡村产业落后,单一柑橘产业无法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试点积极转变传统乡村发展格局,大力发挥千年古镇优势,强村富农做好乡村振兴文章。
做强“金色”文章,激发乡村改革活力。探索集成农村“三变”改革、“三社”融合发展等改革政策,盘活农村闲地、闲房、闲钱等闲置资源,镇政府在英雄湾村组建“一心四部联合社”,成立由镇农业服务中心、村“两委”班子参加的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孵化组建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下设房宅合作部、土地合作部、信用合作部、消费合作部四个部门,分别探索闲置农房利用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村域内置金融改革、农村供销改革。运营以来,土地合作部流转运营闲置土地1200余亩,房宅合作部收储运营农房36栋,信用合作部入社社员46人、募集股金100万元、累计内置金融互助243万元、分红10万余元,消费合作部与村集体合办消费超市,统购统销农副产品、农技服务、消费产品,减少农民生产生活刚性支出。
做好“红色”文章,擦亮历史文化名镇名片。深度挖掘铜罐驿镇抗战文化、名人文化、古镇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等历史文物和文化资源,保留周贡植烈士故居和周贡植墓等重庆市级文保单位、历史文物建筑,建设乡村振兴学院、英雄湾村史馆、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甜甜虎”成长实践基地等4个文化阵地,启动文化惠民10项工程,吸引大量游客和团队开展教育研学。近年来,周贡植故居累计接待游客24万余人次,并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等栏目宣传报道,已成为川渝两地党史联系阵地和共同精神堡垒。
做实“绿色”文章,焕发乡村持续发展生命力。持续注入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乡村发展持续向好,村规民约形成共识,乡村生命力蓬勃向上。资金方面,由政府主导人居环境整治、社会资本运作和美田园和文旅产业、村集体和村民共投共建民宿,发挥资金带动效益优势;人才方面,重视“引育用留”专业人才,吸引人才组建专家库,培育村民作为历史文化讲师,为留用人才颁发新村民证,确保人才“留得住、用得好”;技术方面,搭建“141”基层智治平台,数字化治理乡村,推动智慧果园、果树认领、有机认证,提升乡村治理科技水平。
通过试点,铜罐驿镇农文旅融合开启了新篇新局。发展特色柑橘产业300亩,年产值300万元。开通“绿皮火车”旅游线路,接待游客24万余人次。引进中汉教育集团等社会资源,打造“城市近郊一站式研学旅居”实践基地,“甜甜虎”成长基地已承接2万余名青少年研学活动。2023年,英雄湾村集体收入141万元,每户村民增收约2000元,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英雄湾:英雄精神代代传》,累计观看量超过900万次。
产业发展引来了返乡创业潮。英雄湾乡村振兴学院建立本土人才库,弹性引进高科技专家20人,自2021年建成以来开班40余期,培训全市农业农村干部8000余人左右,吸引年轻劳动力返乡创业约120人。
铜罐驿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坚持“村民参与、共建共享”,盘活利用自然资源资产,引入社会企业共谋乡村发展,“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不断激发本土年轻人返乡创业激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该试点是传统乡村向共建共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转变的典型代表,可在有以下条件的区域进行推广应用:
一是有明确的战略定位,铜罐驿镇作为全区乡村振兴示范镇、全市历史文化名镇,具有强有力的组织、资金、项目保障,能够确保试点落地成效;二是乡村发展有优势,在镇域或更大的区域内具有明显的区位、产业、交通、历史文化等优势,能够作为核心区先行先试并有带动作用,促进周边村集体和村民传统思想转变;三是村集体和村民改革意愿强烈,能够促进闲置资产盘活,主动谋划与参与乡村建设发展,促进共建共享和乡村全面振兴;四是闲置资源资产亟须盘活利用,可以与区属平台公司合作,搭建乡村振兴知识技能、人才培训平台,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和“自我造血”。
来源:重庆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