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融媒讯(记者 邬姜 通讯员 陈蒙)几个月前,九龙坡区陶家镇九龙村新建的养殖基地,13万只蟹苗从江苏“坐”冷链车,跨越1600公里“迁居”九龙坡,这是阳澄湖大闸蟹首次“安家”重庆。
今年夏季,连续高温天气,这些生在阳澄湖的“小家伙”蟹塘里的大闸蟹正在进入蜕壳的关键时期,遭遇了高温的“烤”验 ,好在九龙坡的养殖基地有“凉”策。
九龙坡大闸蟹养殖示范基地。受访单位供图
为了让远道而来的大闸蟹更好适应重庆的气候,在大闸蟹养殖项目引进前,负责项目实施的蟹财庄(重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便通过一系列合理规划,严密防控环境风险。
为确保大闸蟹拥有最优质的生长条件,养殖基地负责人及团队进行了详尽的调研与技术创新,特邀第三方权威机构对九龙村的自然环境进行全面评估,科学制定养殖标准与操作规范。
蜕壳的关键时期,就是每一次脱壳,蟹都将长大一圈,只有顺利完成了这次蜕壳,才算成蟹。
而近期的高温天气不仅加剧了水分的迅速蒸发,更促使流域内浮藻类异常繁殖,形成“富营养化”现象,对其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如何帮助大闸蟹顺利完成脱壳?
大闸蟹属寒性,喜欢凉凉的体感,但温度高却能让它长得更快。在蟹塘蓄水前,基地就把伊乐藻移植在了塘底。“这种水藻不仅是大闸蟹的食物,还可以净化水质、调节水温,不仅丰富了大闸蟹的生活空间,如果温度很高,还是大闸蟹的避暑空间和蜕壳场所,可以降低了病害风险,提升幼蟹的存活率与整体养殖效益。”养殖基地负责人介绍。
并不是任何地方都适合阳澄湖大闸蟹养殖。按照阳澄湖大闸蟹协会的养殖标准,其中非常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水质,维护良好的养殖环境对大闸蟹的生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对此,九龙村大闸蟹养殖基地秉持精细化管理,定期清理池塘,清除废物和杂草,保持水体的质量和卫生。在水温控制方面,养殖基地通过加深水位、使用遮阳网或种植水生植物等方式来降低水温,同时加强水体流动,使用益生菌提高溶氧量,避免因高温缺氧导致大闸蟹死亡。
同时,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氨氮、亚硝酸盐等,使用增氧机或保持水体流动,提高溶氧量,保持水质清新,注意保持水质清洁,定期使用环保型益生菌消毒剂对养殖池进行消毒和改善水质,益生菌的使用减少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减少疾病发生。
养殖基地里的大闸蟹。
日常管理作为保障大闸蟹茁壮成长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养殖基地办公室电脑上的一份表格,详细记录了阳澄湖大闸蟹养殖技术规程,具体到每天的时间段,都有相应的技术要求以及出现疫病后的应急预案。
其中,当地实施严格的日常巡查制度,每日至少两次深入塘边:04:00-06:00清晨时分,细致检查剩余饵料情况,确保投喂量合理,避免浪费与污染;12:00-15:00正午烈日下,精准测量水温并细致观察水质变化,及时调整管理策略;23:00-00:00傍晚时分,则聚焦于大闸蟹的活动状态与食欲表现,一旦发现任何异常迹象,便与基地相关人员联合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此外,在保护大闸蟹免受外界威胁方面,还加强防护措施,警惕鸟类等天敌的侵扰,通过构建物理屏障、设置警报系统等多种手段,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确保大闸蟹能够在一个安全无忧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九龙坡区通过招商在陶家镇九龙村引入大闸蟹养殖项目,此举既优化调整了陶家镇的产业结构,也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大闸蟹的养殖,也将进一步丰富乡村产业的多元化、特色化。
据了解,年初投放的13万只蟹苗,预计将在今年中秋节期间开捕,届时,市民可享受到出自九龙坡区的美味大闸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