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注意,‘分割’应该这样唱,‘一刻也不能分割’,对,这样吐词更舒缓,更有感情。”
……
六月的重庆,春夏之交,既有春天的和风拂面,也有夏日的暑气炎炎。在九龙坡区杨家坪步行街的舞台上,来自西彭镇的“重庆巴人乐团”的歌手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着,迎接即将举办的文艺大赛。
群众的舞台上传出优美的歌声,广阔的步行街上飘扬着动听的旋律,吸引了过往的市民驻足观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而文化惠民和精神富足正在重庆市九龙坡区的西彭镇,上演着精彩的“百姓故事”。
农民企业家的歌手梦
他在西彭组建了一支民间乐团
71岁的童正夫,是西彭当地人。
这位从小生活在西彭的当地人,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青年和中年,如今,他带着一群和他差不多年纪的老年人,用文艺“唱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童正夫告诉记者,他就是一位地道的农民,但他也是一名成功的农民企业家。
2004年,童正夫带着发明创造前往广州实现发展的机会,在广州那几年,童正夫白天忙忙碌碌,晚上就会去社区周边和当地村民、打工人一起,唱唱跳跳。
20年前的广州,唱跳的形式已经非常丰富,在公园里,甚至有人拉二胡、弹扬琴、琵琶等,一时兴起,跳舞的爱好者就在这里围成一圈情不自禁地唱唱跳跳起来,好不热闹。
50来岁的童正夫也加入到其中,从小就喜欢音乐,尤其是会二胡的他,在广州奔波事业的日子因为有了这段“唱享”的经历,变得丰富多彩。
2007年,童正夫离开广州回到重庆后,他一边继续忙着自己的事业,一边构思着在西彭组建一个民间的乐团。
2008年下半年开始,这个在他内心构思很久的蓝图开始一点一点地呈现:招人、买乐器、找地方练歌。
以及西彭、白市驿镇的音乐爱好者,带着陈旧不齐的乐器试组团,取名“巴人乐团”,意欲将巴人的音乐文化传承带到全世界。所有人都以为他是搞着玩,直到2009年他为乐队申请了营业执照,巴人乐团成为重庆第一家正规的民营乐团!
他的乐团走过的路
正是百姓的精神富裕之路
乐团成立之初,很多老百姓凭着一时的兴趣,都来参加。
但学习乐器、练嗓都是很困难的。最初,乐团大多是自娱自乐,加之对乐团的管理难度很大,童正夫处处碰壁,抱怨声响太大、说乐手不守规矩、嫌弃他们没带来效益。
而这些困难并没有打倒他,在历经黄泥磅、石马河、九龙坡区图书馆、重庆市群众艺术馆等多个地方后,乐团最终在九龙坡区文化馆“定居”。
在乐团士气最低沉时,童正夫又做了一件“疯狂”的事:自费8万余元在南岸区文化艺术中心搞了一场专场公益音乐会!2011年底,音乐会成功上演,受到《重庆日报》、《重庆晨报》、重庆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称巴人乐团是“重庆非职业文艺队伍中的一支奇葩”。这次演出不仅收获了无数赞誉,更重要的是,团员们看到了老童的执着和纯粹的音乐情怀,全情投入到这份“弘扬民族音乐,快乐天下大众”的事业中。
有了这些共同的经历,乐团里的成员们开始理解这位“老顽童”的心态,也有更多的人支持他。
专业师资加持
这支民间乐团成为万众瞩目的“今日之星”
在乐团的发展过程中,专业师资的加持,是必不可少的。
为此,童正夫还邀请了专业的教师团队来给乐团的管弦乐演奏者上课。
“成年人学乐器,难度要大一些,为了让大家学得有趣,我们经常学了一首曲子,回去就抓紧时间训练。”童正夫打趣地说,当时晚上路过那些乐队成员的家门口,分不清楚到底是在练琴还是家里的鸡鸭在叫。
从“农民哪里能学会乐器”的质疑中走来,童正夫和这群乐器爱好的小伙伴们不但找到了晚年的乐趣,也重拾了孩提时期的梦想,在这条属于他们独特的梦想的星光大道上,越走越有趣。
乐团的舞台监督向明贵也是一位地道的农民,年轻时当过兵的他,在部队也受过音乐的熏陶,他和童正夫一样对乐器有着爱好,刚进乐团时,向明贵不懂乐器,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他学会了二胡,成为乐团里重要的成员之一。
如今,乐团走过全国不少的城市。
童正夫和“巴人乐团”也在一次次蜕变中收获了可喜的成绩:童正夫原创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巴渝春》获得首届重庆市职工艺术节创作特等奖、演出一等奖;二胡演绎《二泉映月》获第四届香港国际民乐大赛成人组银奖。
乐团也吸引了更多专业人士的加入,其中包括重庆管乐协会会长谢高祥、国家一级指挥家曾庆铣、国家二级指挥家陈继生(常任指挥)、重庆知名青年女指挥兼创作家唐晓等,乐团规模扩大到60余人,还特邀到中国东方歌舞团作曲家、指挥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吴华担任艺术总顾问。
精神富足是根本要求
看西彭镇如何让文化浸润百姓的心田
这种对文艺的爱好,还在不断蔓延。
西彭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廖洪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西彭镇有10余万常住人口,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变成居民后,应该如何丰富自身的文化娱乐,让精神世界变得充盈,是党和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西彭当地,文化娱乐成为当地老百姓最有兴趣参与的民间活动,除了“巴人乐团”外,还有舞蹈队,西彭镇下辖的28个村居、村居委会都有老体协,针对老人锻炼身体的需要,老体协还专门研发了适合本地居民的体操、羽毛球等。
学了练了,自然还要有展示的平台。
在西彭当地,流动文化进村也是一种特色,当地每年每个村都会举行两场文艺活动,不仅有本村的表演,还有来自其他村的表演,群众的舞台上,群众的表演,为群众带来无穷的欢乐,而“送文化下乡”则成为西彭镇当地的民生实事,承载着老百姓对他的无限向往。
除了乡村舞台,还有更高的舞台。
今年,是西彭镇“春满铝都”大型春晚举办的第20个年头,来自当地企业、乡镇、乐团等呈现的各种形式的表演也为这个大型的群众春晚注入了群众的力量。
文艺表演只是形式展现的一方面,事实上,西彭每年还会开展铝都文苑培训、舞蹈队联欢、老年大学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从政府的层面提升了广大文化爱好者学习的渠道。
每半年,西彭还将举行火锅节以及“感动西彭”人物的颁奖仪式,这些深藏于西彭人民内心深处的文化娱乐活动,已经成为他们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记者手记:
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共同富裕的“硬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精神的力量,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涵盖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方方面面,既追求物质生活富裕,又追求精神生活富裕,而精神生活富裕则是更高层次的追求。精神生活的追求实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文明程度的提升,这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文化富民是城乡融合,更是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重要支撑。
在九龙坡区西彭镇,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尤其是西南铝在当地根植多年积攒下的文化底蕴,唱歌跳舞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不是偶然,而是生活的新常态。
在当地,也通过文化富民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渠道。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交融,为各族群众所接受、所喜闻乐见,不仅丰富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如今,政府通过加大文化投入、完善扶持政策等方式,让西彭的文化成为一种软实力在当地着陆,并引领着一群对美好生活有着憧憬的老百姓,朝着梦想的目标在奋进。
生活在西彭,幸福而美好。
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