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漂,百度上的一个专属词条。
打开百度,搜索“黄漂”,百度百科里一个关于艺术流派的专属词条解释跃然眼前:“黄漂”,是一个和“北漂”相对应的名称——指的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伊始,在四川美术学院所在地黄桷坪出现的一个新艺术创作群体。这些艺术家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却几乎没有固定社会工作和收入,并顶着各种压力坚持“漂泊”在黄桷坪,执着地寻找着自己的艺术语言,不懈地实践着自己的艺术理想。
30多年过去,“黄漂”迎来了五湖四海一代又一代人。他们在小小的工作室里,留下了宝贵的青春年华。《黄漂生活实录》将分享工作生活在黄桷坪这片土地上的艺术家故事,或许在艺术史上并没有写下“传奇”,但他们的存在,只因为心中关于艺术的梦想。他们坚信,梦想总有实现的那一天。
黄桷坪涂鸦艺术街。
无论是纽约、巴黎还是柏林,这些被称作国际艺术之都的城市,一个显著的共同点是,都能源源不断地吸引并滋养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成为他们艺术的精神故乡。
今天的黄桷坪,越来越多的外国艺术家,无论有所成就还是初出茅庐,都不再只是匆匆过客,而是选择在这座城市稍作停留,在这里开始全新的生活、全新的创作。他们用异乡人的方式去观察、倾听、触摸和创造这座城市。
康斯坦丁,一名来自德国东部莱比锡市的34岁青年艺术家。他等待了近5年,于5月16日终于成为一名“黄漂”,开始了为期2个月驻留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官家林十方艺术中心的生活。
他说,驻留期间想创作一张音乐专辑,灵感来源于阿拉伯音乐使用的马卡姆音调系统,通过“拼贴画”(一种法国艺术技法)把欧洲古典音乐、现代电子音乐与在重庆现场录音制作的音效相结合,用“重庆制造”表达世界语言。
康斯坦丁。
等待五年 终成行
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官家林190号,十方艺术中心就在这座有些年代感的三层小楼里。雨后的阳光洒在灰色外墙上,小楼犹如镀上了一层金色的柔和光晕,显得异常温暖。
进入楼内,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狭长的廊道,走到尽头上三楼,十几间工作室穿插其间,有的开放,有的虚掩,有的紧闭,每扇门上都标注着艺术家信息。
康斯坦丁的工作室位于三楼西端,30平方米附带起居室,里面没有豪华的装修和精致的设备,只有简单的桌椅、空调、衣橱等日常生活基本设施,以及艺术中心帮忙借来的电子钢琴和立体音响,还有康斯坦丁随心所欲的创作。
康斯坦丁直言,他是做“声音”的。这次只带了一个行李箱和一个装着笔记本电脑、电子音乐合成器的小包,跨越欧亚大陆11000多公里,“拎包”来到黄桷坪留驻。“不是来旅游的,而是来工作和生活的,相比于一个‘很好的房间’,更看重这里的艺术氛围和生活气息。”
在国外,驻留是艺术创作工作中一个普遍的环节,其价值在于脱离原有的环境与系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文化体系或工作环境中体验、尝试并且创造。
康斯坦丁曾先后留驻法国巴黎、德国伯恩,谈起此次留驻黄桷坪,他伸出五个指头,“It's been about five years(大约五年了)。”
原来早在2019年,康斯坦丁就向十方艺术中心发出了留驻黄桷坪的申请。然而即将成行的2020年遇上了疫情,导致留驻计划搁置。2023年,他重新申请留驻,很快就得到了回复。
“12年前我第一次到中国,去了北京和上海,与中国音乐制作人接触了很多关于戏剧相关的文化。梅兰芳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中国艺术家。”康斯坦丁说,5年的等待让他对留驻黄桷坪进行艺术创作,充满了期待。
因为,在康斯坦丁看来,相比之前留驻官方机构,十方艺术中心作为民办社会组织,吸引的留驻艺术家更多元。这种大家成天“裹”在一起,跨领域、跨媒体、跨学科的艺术交流碰撞,与重庆特有的文化气质、生活气息相融,会产生什么新的艺术“火花”,一切皆有可能。
康斯坦丁无数次按下快门或录音按钮,去捕捉这座城里的一道光、一条裂缝、一片纹理、一点声音。 受访者供图
爱上重庆 仅一瞬
康斯坦丁在德国东部城市莱比锡长大,魏塞埃尔斯特河与普莱塞河在这里交汇,是著名的音乐之城。
巴赫曾在这里的教堂工作,首演《圣乐》和《耶稣受难曲》。门德尔松在这里创办了音乐学院,并亲自担任院长。
康斯坦丁说,莱比锡的居民十分酷爱音乐,差不多都会拉小提琴等乐器,他也不例外——五岁开始学习钢琴弹奏,随后加入摇滚乐队,进入大学后专修古典音乐编曲,结果毕业后爱上了电子音乐。
这一做,就是15年。他前往德国的罗斯托克、斯图加特和荷兰海牙学习,从古典主义文学、文艺复兴、巴洛克、马卡姆等艺术文化中汲取营养,专研泛音纯律和混合音频融合之道。他还花了近一年时间,潜心在法国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参加青年作曲家课程Cursus项目,并于2012年成为唯一获得荷兰Gaudeamus Price奖项的年轻音乐先锋。
“我想走一条与众不同的音乐道路,介于古典与现代之间,融合东西文化元素。”康斯坦丁说,重庆是他实现音乐理想,无论怎样也绕不开的一座城市。
他说,这里有大江大山的波澜壮阔,有现代摩天大楼与传统老街老巷相融于同一个空间,互不干涉又相映成趣的美丽风景,还有街坊邻居一把蒲扇、一张凳子凑在一起谈天说地的温馨场面,这些在生活节奏不断变快的现代都市里很难觅见。
刚到重庆,康斯坦丁就受到一种强烈的文化和情感的冲击。工作之余,他会带着相机和录音设备在城市里漫游,捕捉那些打动他的地点、面孔、情景和声音。
他喜欢吃黄桷坪的蹄花、豆花、老火锅儿,逛军哥书屋、交通茶馆、四川美术学院,看重庆动物园的“网红”大熊猫,或坐在居民楼前的黄桷树下,倾听大爷大妈摆着他听不懂的龙门阵。
康斯坦丁无数次按下快门或录音按钮,去捕捉一道光、一条裂缝、一片纹理、一点声音。一个个瞬间的发现,让他意识到美是无处不在的,取决于你看待事物的方式。于是他反复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邮电支路、民主村、戴家巷、十八梯、长嘉汇,在每一个街区迂回曲折中,在无数声音交织中发现这座8D城市独特的美。
“爱上一座城市,只需要一眼就够了。”康斯坦丁认为,重庆有传统、有现代、有文化、有艺术、有美食、有生活,是一个多面的城市,只要那么一眼、一瞬间,便能让你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对这个城市所有的爱,他都将融入到此次留驻黄桷坪创作的音乐专辑中。
康斯坦丁闲暇之余也会“串门”。图为他到同楼层的艺术家房间,享受“咖啡时间”。图片除署名外由记者 肖雨 摄
中西融合 重庆造
重庆、黄桷坪带给康斯坦丁的,是一种全然陌生的环境、文化和创作欲望和灵感。而康斯坦丁赋予重庆和黄桷坪的,是一种兴许只有异乡人才能赋予的美。
在十方艺术中心驻留期间,康斯坦丁要创作一张这样的音乐专辑:将他的器乐作品中的古典音乐和声与他的化名tsimtsum做的电子音乐专辑结合起来,融入古老的伊斯兰音乐风格马卡姆音阶系统,通过“拼贴画”把欧洲古典音乐、现代电子音乐与在重庆录制的中国传统乐器、环境音效相融合,实现中西融合表达世界语言。
“这些天我录了好多新的声音,我希望可以把这些声音放在我的音乐里面。这是为什么我想来到这样的地方,因为我可以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康斯坦丁录制的“声音”清单里,有船夫的号子,川剧的吹打,火锅的翻滚,地铁的飞驰,江水的涛涛,黄桷树下的评书、龙门阵、欢笑声……
下一步,康斯坦丁将使用电子音乐合成器,去掉中国传统乐器的五声调式和西方的七声调式乐器特性,让音乐跨越文化界限。这一想法,来自于康斯坦丁在重庆这座城市感受到人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包容开放、和谐共处的人文精神。他认为,音乐亦是如此。
康斯坦丁说,音乐作品完全是个人的表达,它和重庆之间唯一的联系是他本人,并不是这两件事物之间存在什么直接的联系。在他的音乐作品里,重庆元素、重庆“味道”的体现也许并不会直接呈现在表面,但一定是在更深层次地方。
因为在这里的两个月创作和生活,重庆已然住进他的心里。这里的人情味、包容性对他本人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将所有的音乐想法和生活感受融合在一起进行创造,相信这首“重庆制造”的音乐会带给世界一种独有的视听享受。
记者 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