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融媒讯(记者 高晓燕 曹鸣鸥) 2024年的5月20日,不仅是现代“520”表白日,还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气小满,公历和农历的浪漫撞了个满怀,如此美好寓意,引得各路情侣纷纷秀出浪漫“绝技”,而在重庆,有一群人另辟蹊径——到博物馆,去寻找中国爱情的“仪式感”。这天,重庆建川博物馆囍文化主题馆特别策划“520有情人畅游博物馆”活动,面向广大游客免费开放,引得300多名游客前来打卡。
市民参观重庆建川博物馆囍文化主题馆。
在文化主题馆,你可以看到中国从古至今婚俗礼仪的演变,其中最有意思的,当属聘礼(彩礼)的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聘礼”是婚约的信物,也是一段美好姻缘开启的见证。古往今来,“聘礼”反映着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聘礼的礼品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晚清至民国时期,聘礼就包括了9大件:龙凤婚书;过礼大贴;“鹅笼”;“酒海”;绸缎尺头;龙凤喜饼;“喜干”;鸡蛋鸭蛋;茶叶。这些物件被装在红漆描金边的抬盒、酒笼里,由身着绣着红光金囍字私袍的抬夫抬往女方家中。当然,女方的嫁妆也是丰厚得体的。
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聘礼的规格变成了“三转一响”,又称“四大件”,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尤其是收音机,是那个时代普通家庭所能拥有的最高财富,成为大部分女性择偶的重要标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聘礼“四大件”。
改革开放以后,聘礼快速升级,从进口家电,到后来的房子、车子、现金、股票……越来越高的聘礼,充斥着物质的攀比,让原本单纯美好的婚姻开始变了味,备受社会诟病。
有意思的是,早在1928年,蔡元培主持制定《婚礼草案》,其中明确规定:订婚双方交换订婚贴,各种聘礼一律免除;通告订定结婚日期,双方只具名贴,所有礼品一概革除。
重庆建川博物馆囍文化主题馆内景。
中国人的婚俗因地域而异,但总体而言,传统婚俗是繁冗的。远古伏羲时代的嫁娶,除"俪皮之礼"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婚制从此成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广为流传。到清代,婚礼仍行“六礼”,并多出了女家“铺房”一礼,清朝政府还规定了不同官位成婚纳采礼的规格。
我们现代熟悉的婚礼,多为简洁的西式婚礼,部分地区仍有迎亲、闹洞房等环节,但与传统习俗已相去甚远。不少恶俗的游戏,更是遭到公众不齿。年轻人大多不喜繁冗的婚礼,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旅游结婚等时尚方式,尽量“简化”“弱化”婚礼的存在感。
当天,不少年轻的情侣在参观后,对中国几千年的囍文化传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些礼节虽然很复杂,看起让人头痛,但却是我们中国人专属的爱情‘仪式感’,反映的是中国人对婚姻的看重,一纸婚书定终身,婚姻本该是严肃庄重的事情,需要夫妻双方认真对待、诚信经营。”刚刚结婚的游客陈女士说,如今部分人对待婚姻十分儿戏,得来容易,弃之随意。“传统婚姻,也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尤其是看到朱自清、沈从文、丁玲等名人的爱情名言,更让人审视爱情婚姻的真诚与独立。”
重庆建川博物馆囍文化主题馆内景。
博物馆正征集金婚照片
让珍贵爱情被更多人看到
在囍文化主题馆的尾声,两面可四面翻转的照片墙吸引了记者和广大游客的注意。墙上的照片,全部来自结婚50年夫妇的结婚照,白发映着笑容,慢慢诉说着幸福婚姻的甜蜜。
记者从重庆建川博物馆获悉,目前,博物馆正面向大众广泛征集金婚照片。五十年的金婚,承载的已不仅仅是时间,更意味着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走过半生,已然如金子般熠熠生辉,弥足珍贵。“一笔一划的爱有多简单,一生一世的陪伴就有多珍贵。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中国人的爱情,被更多人看到。”如果您或者您的父母,正在或者已经走过了金婚,请将金婚照片或者四世同堂全家福照片,附上照片背后的故事,投稿给博物馆,经审核采用后,将制作纳入囍文化主题馆展陈。照片一经采用,投稿者将获得重庆建川博物馆门票及馆主樊建川先生亲笔签名书各一份。
投稿邮箱:550631898@qq.com;联系电话023-6896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