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看九龙 > 正文

重庆第1眼 | 园区开发区改革:执锐攻坚启新程

发布日期:2024-02-08 11:31

image.png

来源: 第1眼-重庆广电

“三攻坚一盘活”,是近来重庆舆论场上的高频词。2023年12月26日闭幕的市委六届四次全会,吹响了“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的“冲锋号”。紧接着,新年第一会,又进行了再动员和部署。“三攻坚一盘活”,即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园区开发区、政企分离改革攻坚,全力推动国有资产盘活。其目的是让全市国企“瘦身健体”,让园区开发区“亩均论英雄”,让政企全面脱钩,把存量的国有资产用起来,让沉睡的国有资产动起来。这其中,园区开发区改革攻坚是重要的突破口、发力点,直接关系到“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的成色,备受关注。各个区县,以管理体系重塑为重要突破口,“动真碰硬”,动作频频。

精干高效

管理体系重塑是重要突破口

在璧山高新区,由全区各部门抽调来的精兵强将,已组建7个产业专班,进驻办公。以规上企业培育专班为例,经过扎实调研,出炉了一份翔实的企业档案,产业图谱清晰呈现。除了构建“一产一策一专班”模式,相关部门还从厘清财政税收关系等环节入手,进一步理顺管委会职能边界,为加快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修炼“高效精干”的内功。

“在管理体系重塑、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市场化运营等方面精准发力,加快实现园区精干高效,产业招大引强,亩均效益大幅提升,力争今年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达到1100亿元以上。”璧山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工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陈沂说。

前些年,包括重庆在内的全国各地,大量园区开发区如雨后春笋,接连出现。不少存在管理机构过于庞大、层级繁多,管理与服务部门职责不清,管理模式跟不上发展形势变化等问题。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是当前深化园区开发区改革攻坚的首要任务。

大渡口区的建桥工业园,重新组建了运营公司,正以“去行政化”为关键词,持续提升市场化专业化运营能力。合川高新区,改革前有南溪、天顶、草街3个组团。改革后,当地管委会统筹行使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等职能,并将社会事务移交属地镇街承担,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优服务、提质效。而体制机制顺了,人心齐、事业兴,则更顺理成章。最明显的,是各园区开发区的招商引资成效在持续提升。

瞄准赛道 整合资源 聚链成群

在永川高新区,近日又一个10亿级新能源汽摩项目完成厂房平场。按照合约,去年四月签约的这个项目,将在18个月内建成投产,实现年产新能源摩托车整车50万辆、减震器900万套,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按照全市的产业布局和招商图谱,永川高新区动态完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摩托车、智能装备等17条重点产业链“一图四表”,开展挂图作战。2023年全区引进产业链项目101个,占招商项目总数的80.8%。

在招大引强的同时, 招商部门还深挖楼宇厂房、工业用地等资源,形成资源载体清单,向投资主体推荐,开展精准招商。1月3日,由闲置写字楼经特色定位打造而成的成渝双城国际数字贸易港,在九龙坡区启用,吸引了16家大宗商品贸易企业入驻。对签约项目,九龙坡区采取“五问两算”,即问行业、问技术、问团队、问实力、问市场、算投入、算回报的方法,充分考量亩均效益,引导产业培育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九龙坡区招商投资局党组书记、局长蒋小飞透露,“捡进篮子都是菜”已经不是九龙坡的招商逻辑,“五问两算”是全区招商系统项目评审唯一标准,确保赛道有引领,靶心有示范。

园区开发区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主战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言自明,但也面临“小、散、弱”等“成长烦恼”。招商思路的改变,有深层次的逻辑:重庆正瞄准赛道,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聚集,优化园区开发区布局。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2023年,全市持续推进整零协同发展布局,发布产业链资源图谱,渝西启动一体化招商,强化政策协同和招商联动,招商引资水平进一步提升。观一隅而知全貌。2023年1-11月,全市在招大引强方面共签约项目2565个,其中,投资10亿元及以上的项目就有418个。而在园区开发区精干高效、产业招大引强的同时,亩均效益如何大幅提升,则是更重要的考量。

“亩均论英雄”

推动园区开发区质效双升

位于江北区的重庆港城工业园,是重庆最早建成的工业园区之一。不到6000亩工业用地,集聚了910户企业 ,其中规上工业企业就有63户。 寸土寸金的老牌园区通过输入“数字化密码”,来催生发展新动能。 走进重庆登康口腔,刚刚完成改造升级的数字化产线正高效运转, 制膏、灌装、打包,主要生产工序全部交由机械手臂和AGV小车完成 ,企业产能提升了 30%。

重庆港城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董晓云告诉记者,除了增强企业内生动力,他们还大力解决久供未建等“五未”土地的问题,大力“腾笼换鸟”招商引资先进的制造业。2023年全年,港城工业园总产值预计突破310亿元,在工业园区提质增效的带动下,江北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10%,连续16个月居中心城区第一。

从全市来看,围绕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先后起草完成 《制造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办法》 等重要文件13个,共清理处置闲置工业用地113宗、6038亩。2024年是推动“亩均论英雄”改革落地见效的关键之年,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铺开,一系列改革举措正在各园区开发区展开,成效如何,值得期待。当然,园区开发区改革攻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在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副院长易淼教授看来,2024年是改革攻坚突破的奋斗之年,重庆如何紧扣服务国家战略、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实现园区开发区发展质效双升,是关键。他说,园区开发区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产业集聚的主阵地、协同创新的主力军,对重庆而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结合“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的整体部署,把园区开发区改革攻坚与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盘活等改革任务有效统筹起来,进一步引导各园区开发区找准细分赛道、优势领域,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亩均效益,而且要推动园区开发区结构性改革,在园区开发区优化整合、管理体系重构、开发运营市场化等方面下足功夫,不断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园区开发区改革攻坚,是“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要啃的“硬骨头”之一。今天,我们再来看新年第一会上的部署,“止损治亏”、“瘦身健体”、“下决心敢闯‘深水区’、敢啃‘硬骨头’”……依然掷地有声。号角声声,催征人,我们唯有迎难而上、凝心聚力,一起去执锐攻坚。

(第1眼-重庆广电 吴春春 陈越 吴静 尹力 丁琳 李艺 陈力)

a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