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文快讯 > 正文

学生、居民、三角道、老旧小区,他们在这里探寻公共艺术和社区营造

发布日期:2023-11-08 10:56


九龙融媒讯(记者 肖雨)“三角道名字的由来还得追溯到蒸汽火车时代,先有道口,再有扳道房,扳道员在这里执行铁路调度室发出的指令,操作扳道机,让火车在这里掉头……”

11月6日下午,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工作坊的师生走进黄桷坪街道三角道社区军哥书屋,与社区居民面对面交流,听铁路故事、做创意手工、聊未来生活。

老人讲铁路那些事儿

站台、三角道、机车头、货场、养路工、工务段……在军哥书屋里,来自三角道社区的“铁路老人”黄雅琴、孔令华,向川美师生讲述铁路那些事儿。

“三角道名字的由来还得追溯到蒸汽火车时代,因为那时的蒸汽机车不能掉头,而重庆南站作为当时重要的货物运输站点,每天大量进站、出站、转运的货物,都需要火车头不停转换车道,以便挂靠各类车厢,才能实现火车的顺利通行。而道旁还得有个扳道房,扳道员在这里执行铁路调度室发出的指令,操作扳道机,让火车在这里掉头。”

“铁路工务段主要从事铁路线路及桥隧设备的保养与维修工作。”

老人们讲得眉飞色舞,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提问环节,大家对老人们的退休生活十分感兴趣,询问起娱乐活动和活动场地。

“我的娱乐活动可丰富啦!”85岁的黄雅琴老人爽朗回应,引得同学们一阵欢笑和羡慕:我喜欢跳舞打腰鼓,早上还会打拳舞剑。

“我退休了是社区文艺队的,唱歌、跳舞都会,还参加了时装表演队。”孔令华老人说,只不过现在年龄大了,参加这类活动少了,“只有一边观看的份”。

听着老人们的回答,同学们有的若有所思,有的默默拿笔记下。

三角道社区党委书记胡英说,此次社区联合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工作坊开展的讲述活动,旨在通过学生与老人的交流,深入挖掘社区历史和铁路文化,为他们下一步艺术改造和社区营造,提供富有区域特点的精神元素和内涵,让艺术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唤醒大家的集体记忆。

学生话未来社区生活

交流中,大学生王芯拿出手机里拍摄的铁路旁一些类似塑料瓦片和木头的照片,问起它们的名字和用途。

两位老人认真端详,辨别出是铁轨的垫片和枕木,讲出了各自用途后,王芯对自己改造社区里的艺术装置,有了新打算。

“垫片有工业风的元素,我准备用它来制作牌匾,记录生活在三角道的铁路人语录,枕木比较结实,可以利用起来制作座椅或其他艺术装置。”王芯说,这样就可以真正让铁路文化和艺术都融入社区生活。

在随后开展的手工体验活动中,同学们为社区居民们带来了一盒“小礼品”《指尖造艺——社区美育新体验》,大家两两一组指导老人们做起手工活来。

“张老,您尽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您看这只‘公鸡’的眼睛是活动的,您看放哪里更活泼。”“李阿姨,我帮您把‘鸡脚’粘上去了,‘鸡冠’你就自己粘。”……

活动中,老人们在同学们的耐心指导下,通过眼睛看、脑子想、用手做,来感受艺术美,同时发挥想象力,制作自己心中的“小公鸡”。

很快,年轻人和老年人熟稔起来,纷纷请教对社区艺术营造的意见建议。

“买菜回家有一段梯坎,提着推车很费劲,可以帮我们想办法改造一下?”

“‘我爱重庆’网红打卡点旁的涂鸦‘乱七八糟’,没有美感,而且打卡排队人太多,路过时很打挤。”

大学生周祥对“搭档”黄嬢的建议十分上心,与同组的同学商量后决定做一个“我爱重庆”打卡点周边艺术装置的设计。

她说,初步考虑到“我爱重庆”打开点位于今后地铁口附近,想利用地铁出入口通道和周边的三角梅藤蔓架打造“公共留言厅”,让一些“乱涂鸦”通过摆放“便利贴”等艺术装置,让大家在此驻足观赏或留言,让周边“乱涂鸦”现象少一点,也能够“分流”排队打卡人群,让道于民。同时,对于梯坎出行不便的问题,计划尝试建艺术坡道的方案进行解决。

据了解

本次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工作坊活动于11月1日启动后,70多名来自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2021级城市形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课程导师的带领下对三角道社区、黄正街社区开展了实地调研,深度进行文脉梳理、功能分析及设计理念的构思。下一步,师生们将通过课堂讲授、学术沙龙等形式对设计方案进行推进,让艺术不仅展现给游客,更要融入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a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