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文快讯 > 正文

全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陆续“开花结果” 这些居民的烦心事儿全都办好了

发布日期:2023-10-17 10:53


自8月2日全区首批首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谢家湾街道民主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亮相以来,各镇街、各领域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建设加速跟进,九龙大地遍开“民主之花”,并陆续“开花结果”。各基层单元遵循因地制宜、一镇街一特色原则,建成即用、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聚(凝聚民心)、联(联络民意)、议(协商议事)、督(问政督事)、促(促进治理)、智(数智赋能)的功能作用,聚焦发展大事、督办民生实事,让基层群众获得感满满。今天,记者就带你一起去打卡,看看这些居民的烦心事儿都是如何解决的?

案例1

“最美”实践站 “和谐”好帮手

中梁山街道玉清寺一带以前有名曰“人和场”,取“政通人和”之意,和谐美好,是当地居民共同的愿景。中梁山街道人和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沿用“人和场”之名,肩负聚民意、促和谐的重要使命。其建在美丽的跳磴河畔,是全区唯一一个建在公园内、景观带上的实践站,被称为“最美”实践站——不仅景美,办的事儿也“美”。

家门口找到新工作,心情美!

今年8月,驻站区人大代表杨君在下网格走访居民时了解到,居民田捍东因为文化水平不高、工作经验很少,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类似现象,在辖区内的老旧小区挺普遍。

杨君又进一步调研了解到,今年以来,本地企业用工需求旺,居民就近就业需求迫切,促进“双本”就业,是现阶段最大的“和谐”驱动力。

中梁山街道人和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

他将问题反映到了街道层面。街道迅速响应,把人和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作为发动代表参与、组织群众协商议事的重要阵地,充分调动社会各界资源,随即启动打造“就在中梁•业享幸福”品牌,推动形成“中梁驿站”“华龙家政”“华龙街市”三个就业载体。

田捍东很快在“中梁驿站”,通过就近信息匹配,顺利与社区达成就业意向。国庆节后第一天,作为环卫工人的田捍东,在自己最爱的跳磴河流域走上岗位。“没有杨代表和实践站,我可能还在家里发愁呢……以后有困难,我还找杨代表!”

据悉,今年以来,中梁山街道城镇新增就业4371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48人,重点群体帮扶91人,累计帮助380余名本地群众在庆铃、隆鑫、志成等本地企业实现就业,为1780名群众提供了专业的职业指导。

400多棵大树齐“理发”,环境美!

树枝撑破墙、高压电线和枯枝掉落砸到车和人、常年不见天日、路灯被遮只能摸黑……因为密集的老树野蛮生长,中梁山街道多个老旧小区的居民多年深受其害。

“那天雷一打,噼噼啪啪,窗子外面就燃起来了,当时好吓人哦……”半山一村67栋居民万荣芳回忆半年前窗外因打雷引燃枯枝失火的场景,至今心有余悸。“树枝都长到窗子里面来了,主要是不安全,那么多电线。”住在华岩南村的刘厚兰也感受很深。今年夏天,两位街坊把居民的共同心声,反映给了驻站代表盛莉。

没想到,她们很快就收到了“协商议事”通知——实践站组织城市管理局、街道等单位负责人与人大代表、居民代表围坐一堂,共商解决办法。

“这在以前还没体验过,说明我们老百姓说话,有分量!”刘厚兰笑着说,其后他们10多位居民代表一共参加了2次协商会,方案敲定后很快进入实施,仅1个月,家门口的大树就焕然一新了。

最令人满意的是,这次整治不仅仅针对居民反映的几十棵树,而是上升到整个中梁山街道全域的安全隐患集中整治行动,共有464棵大树全部得以“理发”或清理,“悬在群众头顶”的安全隐患被彻底清除。

案例2

现场直击:民主村的“民主茶桌”太忙啦

谢家湾街道民主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是首个亮相的实践站,一经亮相便得到高度关注,“一号信箱”等特色载体为媒体争相报道。如今已运行2个月,情况如何?记者在现场看到,实践站里的“民主茶桌”,可谓相当抢手!

“民主茶桌”虽是一张简单朴素的会客茶桌,却充分彰显和激发着居民“主人翁”意识。实践站特设党支部,会定期针对居民集中反映的城市更新、基层治理问题进行研究,最后确定主题,组织驻站人大代表、居民代表、部门代表、企业代表、人大智库专家等围坐一桌,共饮一杯茶、共商一件事,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中,共同推进基层治理,惠及发展民生。

▲民主茶桌

10月16日下午,正值实践站的代表接待日。驻站代表伍成莉、杨威便与来自民主村社区和渝中花园社区的居民代表,在“民主茶桌”共同探讨城市更新中容易忽略的问题。

“伍代表,我们老房子的阳台落水管出现倒灌有一阵了,最厉害的时候堵到了8楼。”民主村的几位居民代表纷纷摇头。

“杨代表,渝中花园明年就要启动更新了,希望相关部门多关注下管网线路太乱、路面破损严重的问题,我们老年人很多,太不安全了!”渝中花园的老居民们既期待又担忧。

“还有还有,民主村和西城天街连接的地方没有残疾人通道,应该考虑下哦。”又有居民不断补充。

一下午,两位代表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民意”。“大家放心,我们会把这些问题都反映给城市更新公司,到时候再请大家一起商量解决方案。”

记者了解到,实践站目前通过“一号信箱”“民主茶桌”等多个载体共收到1000余条意见建议,其中不少问题已经解决。如针对居民因没有阳台无法晾晒衣物的问题,增设便民晾衣杆来提供晾衣场地;针对大家配钥匙、缝补衣物等便民诉求,打造了“惠民巧匠坊”,为居民提供修、换、开、缝等一站式便利服务等。

案例3

创业路上遇难题 实践站里开良方

渝州路街道军创园成立于2020年,是全市闻名的退役军人创业“孵化仓”,也是助推周边企业发展和居民就业再就业的“宝地”。一群退役老兵抱团创业,为退役军人服务、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初衷,为其打造成为极具特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奠定了基础。

军创园为全区4个社会建设工作基层联系点之一,助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早在今年4月,区人大常委会在创新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中,就将军创园定为全区4个社会建设工作基层联系点之一,助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今年8月,渝州路街道军创园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正式亮相,其中设置代表接待交流区、协商议事区、会务区、陈列展示区、工匠和企业协会工作室等功能性区域,精致独特。

驻站代表通过“一进三联”(代表进网格联系企业、居民代表、困难群众)联系服务制度,迅速发挥优势,让不少创业者得到及时帮助。

“如果当初没有田丰代表和军创园战友们的帮助,我们现在哪里能发展得这么好!”重庆钢盾建材公司负责人陈红激动地说。

原来,驻站代表田丰拥有多年创业及退役军人再就业帮扶经验。在了解到陈红的创业困惑后,他带着几名创业者开展市场调研,鼓励他们要克服退役军人的“心理不适应”,迅速融入市场。经过扎实的市场分析,他们最终确定了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项目,组建了重庆钢盾建材公司。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田丰随时指导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帮助企业成功贷款500余万元,筹建了技术研究院,拓宽了下游产业链,甚至还协助企业追回欠款200余万元,如今,企业有望实现年营收3000万元,员工达到44人。

这,只是驻站代表联系帮扶企业的一个缩影。目前军创园在园企业42家,成功培育壮大“走出去”的企业16家,带动就业累计超过1000人。近2个月来,实践站已经召开协商议事会4次,协商办理军创园培训资质、场地拓展、企业业态和业务拓展等事项5件,累计联系服务企业46家。

记者 高晓燕 周邦静

a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