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西藏昌都芒康,万物葱茏,一派生机。
这里是川藏南线和滇藏线进藏的第一座县城,藏语意为“善妙之地”,平均海拔4300米。
这里距离九龙坡1076公里,隔崇山峻岭、荒原河流,却隔不断浓浓亲情。
一个月前,8月7日,赵静、朱莉、鲁川、郭勇军、刘宗惠,5名九龙坡区支援芒康县教育专业人才逐梦千里育桃李。
一个月后,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追寻这群心怀大爱的援藏老师,倾听他们在雪域高原播撒爱的种子,精心滴灌让山茶格桑共芬芳的故事,遥祝一声:节日快乐,扎西德勒!
▲郭勇军和芒康县二小的学生们。
“输血”变“造血” 培养“带不走的队伍”
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发展中心主任、中学历史教研员赵静
现芒康县中学7年级历史老师 任教6个班 每周15课时
6月的一天,还是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发展中心主任的赵静,接到了重庆市九龙坡区对口支援芒康县专业人才选派工作的通知。没有考虑过多,她便报名了。
提交资料、体检、面试,经过层层筛选,一个月后,赵静接到通知,8月7日启程前往西藏芒康。
赵静记得,自己和其他队友在早上7点前往重庆江北机场,飞机晚点,上午11时许落地昌都邦达机场,接着坐了近7个小时的车,到达芒康县政府为他们安排的宿舍。
这一天,她晕车贴贴了,氧气瓶用了,还是难受,头痛脑胀,妥妥的高原反应。
到芒康前,赵静就和前期援藏的教师了解藏族学生学习特点;到芒康后,她主动和当地教师交流,了解到许多藏族学生学习基础很弱,有的学生的汉语听写能力只能达到内地小学五六年级的水平。
“必须定一个目标,无论多差的孩子,一个也不能放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有进步、有提高,哪怕是让孩子们多认一个字,多会一道题,成绩多提高一分。”多年的教学经验让赵静明白打牢基础,提升汉语学习兴趣是当前的教学关键。
她主动找到汉语学习有明显薄弱点的学生,带他们从零开始一点点把漏洞补全,渐渐地师生之间有了学习上的良性互动。
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赵静和其他4名援藏老师还肩负着县教育局教研中心的职责,从“输血”转变成“造血”,从而真正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
▲九龙坡区援藏教师作为县教育局教研中心成员到措瓦乡小学调研,右为赵静。
作为九龙坡援芒教师领队,赵静协助县教育局制定了教研中心教学常规视导暨下乡开展教研活动工作方案,从9月4日至9日、11日至16日,她将实地深入芒康县6所学校,组织教师开展听评课等教研活动。
赵静说,我们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把九龙坡教育的先进管理经验,与当地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优化管理模式;做好教育科研,促进老师个体发展和学校长远发展实现双赢;把援藏老师与在藏老师“师徒结对”工作做实,“传帮带”相互促进,为芒康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只要舍得花功夫教 学生成绩就能提高
九龙坡区锦苑小学校英语教师刘宗惠
现芒康县第二小学英语老师 任教3个班 每周6课时
“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快到50岁就要‘躺平’或休息。我热爱教育,这些年来一直在教育第一线。选择教育援藏,教一群不一样的学生,对我来讲既是挑战,也是驱动。”得知此次教育援藏的年龄要求为50岁以下,今年48岁的刘宗惠“一冲动”就报名了。
她说,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希望在退休前来西藏,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更多孩子的教育尽一份力,这是她从事教育26年来的梦想。
如今,终于“圆梦”了。然而初来乍到,刘宗惠发现藏区的小学生在藏语、汉语之间切换都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英语作为孩子们的第三语言,似乎成了一个“难啃的硬骨头”。
▲刘宗惠正在辅导孩子学习。
“只要舍得花工夫教,学生的英语成绩就能提高。”刘宗惠迎难而上,摸清学情,因材施教。她从字母、发音、拼写入手,手把手一个一个教,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坚持用简单的英语配合手势,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地说,然后再用汉语佐以解释,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开学半个多月,孩子们学习英语兴趣愈加浓厚,甚至只要课间看见刘宗惠拿着教具前往教室,孩子们就会主动上前帮忙,这让她倍感欣慰,入藏教学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重庆,刘宗惠每周都会回到铜罐驿老家陪伴父母。在芒康,闲时思乡之情常上心头,告知父亲自己要去援藏的情景历历在目:
7月底的周末,刘宗惠回家吃着父亲种的玉米,笑说:“老汉,今天我吃了就要去西藏教书了,明年的玉米你就给我冻在冰箱里,等我回来吃哦。”
“要得,你去嘛,想我们了就打视频。”父亲干脆的回答,让刘宗惠略感意外。
“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里好好工作,干出成绩,让家人为我感到骄傲自豪。”
缺氧不缺精神 付出都值得
渝高中学体育教师郭勇军
现芒康县第二小学体育老师 任教2个班 每周6课时
高寒、缺氧、艰苦、神秘……这是许多人对西藏的印象。对于郭勇军而言,他前往西藏只有一个目的:让那里的学生享受更好的教育,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
任职芒康县第二小学后,高原反应和变化莫测的气候让44岁的郭勇军每天都要克服超乎想象的困难。高原缺氧,气压低,晚上睡觉上不来气,制氧机和血氧仪成了“标配”;每晚都会失眠,睡着了也会憋醒;空气干燥,鼻腔内总有血丝,嘴唇也干裂脱皮……
身体素质一直不错的郭勇军并没有被高原反应吓住,他一遍遍鼓励自己,“缺氧不能缺精神,坚持就是胜利。”
为了克服干燥,他自制“加湿器”放在屋内。饮食不习惯,他用高压锅煮粥喝;为了不让缺氧影响课堂效果,他放慢语速,将长句换成短句,简化示范动作,更多地去指导学生。
然而,开学第一天连续两堂课后,他还与同学们打了半小时篮球,结果就是曾经轻轻松松跑一万米、爬楼不觉得累,被师生称为渝高中学“累得擂得”的郭勇军手脚发软。离学校只有800米的宿舍,在他看来是那么的“遥远”,爬上四层楼梯,让他不得不休息四次。
如今,经过一个月的“历练”,郭勇军逐渐适应了高原生活。
在教学中,他发现藏族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很喜欢运动,但在专业知识方面比较欠缺,技术动作也不是很规范。
比如说跑,跑步中的技术动作定形是孩子们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各种摆臂动作经常让人哭笑不得,于是他在室内课中放视频给他们观摩正确摆臂姿势,在室外课中做示范动作他们模仿,原地摆臂练习,直到每个学生的动作接近规范。
“藏族孩子十分懂礼貌,很尊重老师,每次看到我,不管是不是我教的学生,都会尊敬地鞠躬。”郭勇军说,这让他很感动,觉得每天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得到家人支持 可以沉浸式教学
铁路中学体育教师鲁川
现芒康县中学7年级体育老师 任教6个班 每周18课时
“同学们,你们知道足球的起源地是哪里吗?”8月30日,重庆第十批援芒队首批组团式教育援藏教研展示活动中,鲁川在初一(2)班执教体育室内课《足球—脚内侧传球技术》,到堂听课的老师有芒康县中学体育教研组、芒康县二小综合组以及其他学科的老师共计二十余人。
上室内体育展示课,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鲁川结合自己在足球方面的教学实践,精心设计,出色地展示了一堂室内体育课应有的样子。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踊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鲁川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在课后进行集体评课中,听课老师一致认为此次示范课结构思路清晰,适应当地学生学情;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用我们日常的语速去交流,本地的孩子是听不懂的,所以上课时必须放慢节奏,必须不厌其烦地重复。”鲁川说,当刚到昌都邦达机场戴上哈达的那一刻,真的觉得不一样了,虽然哈达很轻,但身上还是觉得沉甸甸的,我就告诉自己,我们背负着大家的期望,肩负着责任和使命,不能让大家失望。
9月7日,离家刚好一个月,谈起在芒康的感受,鲁川说,除了工作之外,就是想家。
“孩子有姥爷照顾,媳妇也支持我援藏,让我感到挺心安的。”鲁川笑着说,这样也好,可以沉浸式教学。每天,鲁川都会和孩子们打打篮球,虽然一场球下来,缺氧,胸闷,常人无法忍受。但正因为篮球,孩子们更加愿意亲近他,生活学习上的很多难题也愿意和他沟通、交流。
打开孩子眼界 多教一点是一点
渝高中学政治教师朱莉
现芒康县中学7年级道德与法治老师 任教4个班 每周15课时
“我叫昂旺色巴。我喜欢打篮球,因为它能让我开心快乐。我最喜欢爸爸,他教育我,还教会我藏文。”
为增进对藏族学生的了解,8月15日开学第一课,朱莉向孩子提出三问:你的名字?你最喜欢干什么?最喜欢谁?请说明理由。
别开生面的课堂,朱莉带头自答,孩子们踊跃参与,师与生距离亲近不少。
▲朱莉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她说,我在芒康工作的时间是有限的,想在有限的时间中尽可能帮助孩子们。一有时间,我就想陪陪孩子,解决他们学习中生活中的问题。
喜欢陪他们上早自习,虽然读的是藏语,一句也没听懂,但特别好听,跟唱歌一样。
喜欢陪他们聊天谈心,从孩子们淳朴、天真、善良、真诚、热情的眼睛里,看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企盼。
然而,藏区的孩子底子薄,过去学知识只靠死记硬背,导致现在课本里的有些理论无法理解,所以朱莉尽可能把现实生活中的时政与课本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也尽量告诉学生们课本之外的知识,比如热点新闻,流行网络语言之类,鼓励学生们扩大视野,和孩子们交流一些感兴趣的话题。
在朱莉看来,教育援藏不仅是将优质的教学资源送到藏区,也通过老师将外面先进的理念、新鲜的信息带到学生身边,打开他们的眼界,鼓励他们走出大山,收获别有天地的人生。
记者 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