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 人生之路,忍一时风平浪静。但人体的消化道,忍一时,却可能会埋下肿瘤的“祸根”!消化系统作为人体摄取和营养吸收的场所,重要性不言而喻。近日,重庆西区医院消化疾病中心就收到了一位“忍”出疾病的患者黄女士(化名)。
腹痛两年竟是肿瘤“作怪”
黄女士在两年前就开始出现间断性上腹部隐痛,但因为每次疼痛时间较短,约10秒左右,且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就没有引起重视。
一直忍到了今年8月,黄女士才来重庆西区医院内镜中心做胃镜检查。胃镜检查发现胃体下端有一个粘膜下隆起病变,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对症治疗,遂安排黄女士入院完善相关检查。
在进一步进行超声胃镜和CT检查后,发现病变是位于胃壁第四层的肿瘤,且同时向胃腔内及腔外凸起,血供丰富。
“瘤体位置较深,瘤体较大,考虑间质瘤可能性大。”据内镜中心樊丽琳主任介绍,这个位置如果直接进行内镜下切除,需要确定肿瘤包膜的完整性,术中会进行胃壁全层切除,胃壁缺损较大,术中出血风险也会比较大。
考虑到医院消化疾病中心设有肝胆外科、普通外科 ( 胃肠外科与甲状腺乳腺外科 )、消化内科、内镜介入中心及综合外科(九龙坡区二院),具有系统治疗疾病的优势,取消了内科与外科之间的壁垒。经过普外科专家程应东主任、李仕强副主任、内镜中心樊丽琳主任团队、消化内科唐雯副主任认真严谨讨论后,决定为患者行“内镜下胃粘膜剥离术+腹腔镜胃修补术”,这就需要内镜中心团队与胃肠外科团队密切配合,通力协作。
消化内镜团队先从胃镜下胃腔内沿瘤体边缘完整剥离,完整切除瘤体,部分行胃壁全层切除后,再由李仕强副主任行腹腔镜胃缝扎修补术。
“双镜联合”精准定位
手术中,软镜在胃腔内,硬镜在胃腔外,“里应外合”,在显示屏幕上可清晰显示出病灶部位、大小、形态、生长方式等重要结构的距离,这保证了术中解剖清晰,充分暴露术中情况,无死角彻底探查内部情况,减少瘤体浆膜面大出血风险,从而让手术方案得到更加精准化的实施。
这种手术模式切除较大的间质瘤,既精准又能保留健康的胃肠组织,确保瘤体包膜不受破坏、完整切除瘤体。
内镜中心和胃肠外科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默契配合,“双镜联合”技术除了可治疗黏膜下肿瘤外,还在消化道癌的精准定位、淋巴结清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患者解除了病痛,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双镜联合的精准化、微创化治疗,让患者赞不绝口!
消化道肿瘤不容小觑
目前我国癌症发病率前五中,消化道肿瘤就占了三个,消化道癌症是食管癌、胃癌、肠癌等较为常见的癌症类型统称。
在大家的印象中,恶性肿瘤基本上等同于不治之症。其实,消化道恶性肿瘤治疗效果取决于发现的时机,早期胃癌手术后5年存活率超过90%,II期为66%,晚期仅为14%。因此,消化道肿瘤防治的关键就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消化道早期肿瘤往往是无特异性的症状,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就要注意:
1.早期肿瘤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腹痛,但常出现腹胀等腹部不适;
2.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乏力、疲惫等;
3.短期内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
4.进食不畅,有受阻的感觉,尤其是进食硬食后明显;
5.经常腹泻或者便秘,大便颜色改变,出现黑便、便中带血。一旦出现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梗阻,就已经是比较严重的阶段了。
哪些因素容易导致消化道肿瘤?
1.遗传因素
有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家族史的成员比一般人群发病率更高。
2.感染因素
幽门螺杆菌(HP)感染,这种细菌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我国常见的饮食方式多为共餐制,可造成幽门螺杆菌的交叉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不及时根除有可能会引起胃癌。
3.不良习惯
长期吃腌制、油炸类、过咸或者霉变食物;吸烟酗酒;工作压力大、长期熬夜;久坐等,都会导致胃肠道功能的紊乱,进而诱发消化道肿瘤。
如何更好地早期检出?
消化内镜检查是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检查手段,也被称为消化道肿瘤的“侦查眼”和“探雷器”。
近年来,消化道肿瘤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樊丽琳主任提醒大家定期做胃肠镜筛查,健康体检不要忘记做胃肠镜,在最佳治疗时间内早治疗,在癌细胞还没有进一步病变之前就将肿瘤扼杀在摇篮里。
患者获益最大化是重庆西区医院消化疾病中心不变的追求。接下来,科室将继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秉承“患者需求至上”的服务理念,让更多患者享受到更好的医疗资源和服务,成为辖区居民坚实的“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