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被选为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
如何给建筑装上“最强大脑”
8月22日,一场由重庆市建筑业协会和重庆市市政工程协会主办的建筑业智能建造创新发展大会暨项目现场观摩会在中冶建工集团承建的九龙坡区人民医院迁建项目举行。
观摩展馆面积2000平方米,涵盖12项先进工艺、6种新型材料、11台智能设备等多个建筑领域29个应用场景,哪些工地有哪些“高科技”?智能建造如何助力项目建设?如何让数字建造助推建筑工业化?记者前往展馆现场打探“创新驱动 智建未来”的生动场景。
步入观摩展馆,一排排智能设备整齐摆放着非常显眼。据介绍,馆内共展出12项先进工艺,6种新型材料,11台智能设备,这些都是已经投用或者即将投用于九龙坡区人民医院迁建项目。
工作人员一手拿着话筒一样的仪器,另外一只手上所持手机屏幕显示出所到之处的建筑模型——这是一款高集成轻量化的手持三维实景重建扫描设备,通过激光雷达,探测物理空间,结合创新技术团队自研的三维实时重建算法,实时形成点云数据模型,轻松高效完成环境的三维扫描建模。
传统的建筑测量方法都是采用全站仪或者激光测距仪等单点测量方式,外业工作量大,而且对于一些异型建筑很难以开展测量。随着三维激光技术的发展,三维激光扫描仪改变了传统的测量模式,具有实景三维复制能力,大大提升了数据采集效率。
“这款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核心作用是把空间的结构复刻出来做逆向建模,和BIM的正向模型做比对。其最大的实用价值在于及时纠偏,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建模,节约原材料和人工。”
工作人员进一步解释,大型项目是由很多的结构件组装,需要从工厂端运到现场拼接。如果结构件尺寸不对,拼接难度就很大,需要调回去改造。有了这个设备后,在出厂时通过设备扫描,得到数据模型,和现场数据模型拼接对比,不合格的结构件现场直接“出局”。
该设备还可以用在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项目上,一般情况下,10万方的城市更新项目,人工做测绘建模需要两三个月,而通过该设备建模只需两三天。
九龙坡区人民医院迁建项目总工程师尤超莹告诉记者,区人民医院迁建项目不断在科技创新、智能化上发力,现已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目前,虽然智能制造设备不能完全取代人工作业,但是能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人工作业,是该项目加快推广智能建造的生动例证。
塔机是建筑工地上常用的一种起重设备,在“广联达塔机监测”应用场景,通过在塔机上内置的语音和人脸识别图像采集系统,能够快速识别非监管作业人员进入轿厢作业等危险行为,并发出报警。
该系统应用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数据采集和融合技术、5G无线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实现对塔机的全过程远程监控管理。塔机安全监测系统等智慧工地举措在塔机安全施工项目上的推广应用,能够有效解决施工工地存在的人员管理混乱、对大型塔机设备结构安全监管困难的难题。
在展馆中,还展示了智能作业“工地三件套”四轮激光地面整平机、履带抹平机、四盘地面抹光机。
在新材料的运用上,一款复合风管引发观展者的围观,传统上风管是镀锌铁皮和玻璃棉防火包裹的,而这款新产品采用了镁晶材质,组装流程少了很多步骤,运用后,项目每平米效能提升30%。
如何让数字建造助推建筑工业化?大力推广BIM技术的应用是一条可行路径。项目技术主管吴昌莅告诉记者,该项目使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施工方案制定前期,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人员介入模拟施工方案,提前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施工的高效进行提供了技术基础,同时也避免了材料的浪费。
她以钢筋桁架楼板施工工艺为例算了一笔账,该施工技术有效地避免了钢筋桁架楼板的二次加工,节约了工时,避免了材料的浪费,同时有效地规避了因搭接筋绑扎问题引起的返工等,楼板下部无需搭设脚手架支撑,节约了该部分模架支护及租赁的费用,节约钢筋及板材21.2吨,节约直接成本12.72万元。
建筑信息模型,是在传统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技术,即通过将项目建设中的各种信息数字化,形成三维信息模型,并将以前相对独立的各个环节,融合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之下。
记者:邬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