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通讯员 龚芸 李可 徐江 ) 2018年11月,在市教委、市经信委、市大数据管理局、九龙坡区人民政府的指导下,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与重庆华龙网按照“政府指导、多元参与、育人为本、依法办学、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原则,面向重庆市数字创意产业,校企共建重庆数字创意职业教育集团。职教集团成立初期由有38家行业协会,本科、高职、中职院校,行业知名企业组成。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与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整体优势,与成员单位共同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新模式。学院发展与公司发展同频;职业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的国家贡献同步,开启校企“利益共同体”新型态。
针对产教融合中协同育人找不到共同利益点,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需求协同不足、校企双方供需匹配性不够,校企融合不足,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不够完善,师资队伍不适应人才培养需要,不能很好满足企业的技术创新、生产变革,存在产、学、研脱节的现象等教学问题展开研究。具有“互联网+”的新媒体、数字媒体人才成为双方共同探讨的问题和聚焦点,产与教、企与校,在此找到了双方利益共同诉求。以“二元双制”的制度创新,围绕8个对接,共同构建“246”合作体系,对固有的院校培养模式进行改良,扎实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围绕高质量发展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率先建立西部特色职业。
一、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深层次探索打造校企“利益共同体”
针对校企合作中长期存在的“公益性”和“盈利性”两种体制的冲突,双方以产业发展的共同使命为落脚点,在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借鉴职业教育“二元制”的成熟模式,进行制度创新,提出“二元双制”的合作体制框架,并不断深化其内涵,基本形成了以数字创意专业群为代表的教育教学端和以重庆数字创意职业教育集团为代表的市场经营体制、两个场所、两套师资、两重身份、两类课程、两套评价、两种成效高度互融共生的统一。
(2)建立8个对接合作框架
全面推进校企专业群与产业群、课程群与技术群、业务群与实践教学体系、双创体系与创新链、师资队伍与人才群、就业体系与岗位群、质保体系与质量体系、品牌建设与媒体职能等8个对接融合,以此提升服务质量,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蜕变。
(3)完善“246”互融共生体系
校企双主体。一是代表行业产业端的典型企业整合的重庆数字创意职业教育集团;二是代表教育教学端的典型专业群,数字创意专业群。
合作四平台。一是职教集团,产教资源的整合平台;二是专业共建,紧密对接产业的专业及专业群发展平台;三是产业学院,深化“产业链、教育链和创新链”三链融合平台;四是现代学徒制,着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的教学平台。
合作六要素。一是实践教学;二是协同创新;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四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五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六是学生就业创业。
二、成果的创新点
(一)创新提出“二元双制”的合作体制框架
两种体制实现校长与董事长、学校与企业两种体制的深度融合,充分协调产教合作中价值利益诉求的认同。两个场所实现学校“主阵地”到校企“双课堂”
教室与工场的深度融合。两套师资实现教师与师傅的深度融合。两重身份实现学生与学徒的深度融合。两类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两套评价实现作品与产品的深度融合。两种成效实现招生与招工、育人与增效的深度融合。
(二)创新建立利益共同体七大机制
建立了共管领导机制,校企双方联合成立校企合作实施部门,具体实施品牌推广、实习就业、人才培养、技术与社会服务、市场资源开发等工作。建立了师资互补机制,建立校企“双专业负责人制”,逐步实现了双方的“身份互认、角色互通”。建立了专业共建机制,由集团成员企业调研并提出最新岗位需求和标准,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向和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建立了品牌传播机制,依托华龙网独特的媒体传播优势,打造专业的品牌形象提升美誉度,以此来增强吸引力,提升专业群社会形象和影响力。建立了产学研创新机制,共同搭建产学研资源平台,包括建设合作培训中心、合作研发平台、合作生产项目和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建立了资源互助机制,着力职教集团平台建设,把产业资源支持和专业群设置对接,推动企业资源和学生工作双向“融入”。建立文化交融机制,将校企共同体的文化交融从表层的“相互贴近”,到中端的“相互体验”,再到最后的“相互交融”。
(三)创新构建互融共生育人平台
成功申报重庆市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也是全国首个数字创意产业类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共同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新模式。构建学院首个产业学院试点,培养技术技能型、实用性人才,实施新型师徒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合理优化、转型和调整专业,构建全面支撑校企共建重庆数字创意产业链的专业群。共同申报和建设校企试点现代学徒制,构建了一套独具特色与学徒制相关的制度体系。
三、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提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职教集团成员公司联合各部门和专业教研室,开展市场调研20余次,走访各类企业50多个,聘请专业发展顾问30余名。校企共同完成国家级教改成果1项,市级教改成果2项,实现突破。毕业生服务重庆战略性新兴数字创意产业比例达96%,平均就业率达98%,平均专业对口率达91%,平均企业满意度达94%以上,平均专升本率达23%以上,平均薪酬从2785元提高到3132元。据重庆市高校专业竞争力调查统计,影视动画、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专业排名第一,示范引领作用明显。
(二)优势互补,改善实践教学环境
协同共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仅龙头企业华龙网基地就接纳18级认知实习100人次,17级综合项目实训110人次。近两年承担了合作专业19级学生职业认知活动487人次,17级、18级线上培训和实践指导500余人。生均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生)从3平方米提高到8平方米,学生双证数比例从58%提升到69%,实践教学考核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学生岗位实习合格率从90%提高到95%。
(三)深度融合,共建就业创业辅导、孵化平台
建成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搭建专业相对应的职位云库,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至少3次“一对一”双选岗位推荐。共建“重庆市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众创空间”定期组织6次创新创业活动开展,参与大小项目10个。建立线上线下双选会,为学生提供职业能力培训15余场,引进80余家单位提供毕业生双选会岗位,30余家单位参加线下双选会。建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就业服务资源库,全力开发线上教学资源建设,并成功开展在线课程十余门,共计1500余课时。
(四)互培共进,培养应用型师资队伍
共聘请校内外专家及顾问30人,教师到企业挂职交流30人,共同参与完成项目十余个,企业派出骨干及管理人员50余人次参与到服务各环节,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数(学时)从420增长到2480,兼职教师参与教改工时(小时)从50小时增加到110小时。专任教师证书比例从35%提高到50%,兼职教师职能技能证书获取数从3人增加到13人。
(五)影响持续,开展应用型科技研发
围绕协同育人和专业建设,双方协同开展国家级项目3项,市级4项,校级6项。共建数字创意设计类市级精品在线课程3门,制定专业群核心课程标准13门,开发专业课程43门,编制一体化教材14本。师生共同为企业研发制作各类数字创意产品407部,直接创造产值1293.7万元。师生荣获创意设计类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奖项共5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