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测试栏目 > 全民抗疫 > 正文

从50后到90后,这群热爱文物的志愿者冲在抗疫一线

发布日期:2022-11-16 12:10

来源: 重庆日报客户端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志愿者,应该走在前面,奉献自己的爱心。”11月15日,出生于1953年的重庆文保志愿者刘锡刚说。

重庆活跃着很多热爱文物的文保志愿者、博物馆志愿者,其中,有像刘锡刚一样的50后,还有青春洋溢的90后。眼下,他们纷纷冲向抗疫一线,奉献光和热,传递志愿精神。

上世纪60年代,刘锡刚跟随参加三线建设的父母来到重庆,目前居住在沙坪坝区磁器口街道磁建村社区。这座美丽的山水之城,早已成为他最坚实的依靠。“我党龄30多年了,党员就是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坚定信心、冲锋在前。”他介绍,11月8日至今,他穿着防护服,推着购物车,奔波在各楼层,为居家的市民配送生活物资。谈起志愿服务,他不愿意谈自己的付出,而是谈起抗疫“战友”,“他们都很积极、热情、认真,再苦再累也没怨言。我觉得重庆之所以是英雄的城市,就是因为有英雄的人民!”

文保志愿者彭露是位90后,11月7日至10日在九龙坡区九龙街道杨渡路社区做核酸检测的志愿服务。“我所在的楼栋现在被划定为高风险区了,不能继续做志愿者。看着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那么辛苦,我好想帮他们分担一下啊。”彭露说这话时,语气中带着惋惜。她表示,虽然足不出户,但她还是在线上帮助居民了解防疫政策和购买生活物资的渠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温暖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感到幸福。”

从11月12日起,文保志愿者、民革党员李英在南岸区铜元局街道云满庭社区做志愿者。“我主要负责分发物资、维持秩序,以及给核酸检测的市民扫码,居民们一句句‘辛苦了’‘谢谢你’,让我觉得很温暖。”她介绍,她是60后,退休后从事志愿服务工作让她的生活非常充实、精彩。她说,只要疫情防控需要志愿者,她还会继续做下去。

陈丹丹是70后,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做社教岗志愿者。11月4日至10日,她在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小苑社区家中做信息摸排的志愿服务工作,每天要打近100个电话,一天下来口干舌燥是常态。“这次体验让我感受到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太大了,我想,我们居民应该支持防疫工作,对工作人员多一些理解。如果可以的话,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我们深爱的城市早日恢复如常。”她说。

重庆日报客户端 赵迎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