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8日,九龙坡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简称“区老科协”)成立。目前,区老科协有团体会员14个、个人会员193个,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个人会员85人,联系全区4万多名离退休科技工作者。不断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举措,做好科普宣传工作,既是区老科协的职责,也是区老科协的强项。
十年来,区老科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老有所为、积极作为充分发挥人才济济、专家众多的优势,协助党委政府在科普宣传方面多出力、多办事、多作贡献。为经济发展助力,一直是区老科协的工作重点。区老科协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组织老科技工作者中对应的专家学者,成立课题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有质量、有深度、有借鉴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为区委、区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区老科协农业专委会主任向华辉:
坚守土肥研究近四十年 把热情与守护根植在九龙坡的土壤

▲向华辉。
今年67岁的向华辉与九龙坡区的土壤打交道已经37年,在这37年时间里,他走遍了九龙坡的各个村,凡是有耕地的地方,就有向华辉躬身的影子,他一直致力于推广农业农村土壤相关技术。尽管已经退休,但他还是闲不下来,主动承担起我区化肥减量增效工作,帮助农民优化耕地土壤,提高种植效率,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助推化肥减量增效 改善土壤质量
“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有机肥,大家知道如何选择正确的肥料使用吗?施肥的方法用对了吗?大家对自家耕地土壤的肥力情况了解吗?”10月13日,区老科协农业专委会来到西彭镇树民村11组,开展“科技下乡 服务农业 喜迎二十大 科普添光彩”活动,农业专委会主任向华辉给村民开展了新技术和新物质等技术培训。
向华辉告诉记者,尽管种植户对种植很有经验,但大多不懂得如何科学种植,有病虫害就治理,到了施肥的时候就施肥,这种见招拆招的方式,往往只能解决表面问题,土壤的问题却很少被发现。由于地理位置和天气以及种植户不科学施肥等原因,农用地土壤或多或少出现了土壤酸化的情况。在这次培训中,向华辉针对土壤酸化治理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补施锌肥、品种调整、水分调控、叶面喷施阻隔、有机肥替代技术6个方面作了讲解。
在村民王万云的花椒地里,向华辉发现了土壤酸化的问题。他一边给花椒地施用土壤调理剂,一边给村民们介绍土壤调理剂的好处及方法。王万云说:“我们村种植花椒的很多,大家都不懂得种植技术,还是按照老方法来种。这下给我们培训了,才晓得以后该怎么治理土壤问题,这次培训太有用了。”
“许多农民发现蔬果长虫,就进行驱虫,但往往不会想到是土壤的问题。”向华辉说,土壤肥料相关技术推广还任重道远,这也是为什么他退休了还一直与土壤打交道的原因,他希望能做更多技术推广,让农民科学种植。
以前,有种植蔬菜的农户向向华辉反映,他们家的农田种植蔬菜5年之后,作物的产量越来越少,蔬菜病害越来越严重,就算施了更多的化肥,作物的产量也并没有好转,而且土壤还变得更加板结,布满青苔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向华辉实地走访后发现,这些农户大多都是施用鸡粪作为肥料。虽然价格便宜,富含有机质和较多的氮磷钾成分,但是长期使用就会引发各种病虫害,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那时候大家都还没意识到,这些其实都是长期施用鸡粪导致的土壤酸化问题,过量施用化肥甚至会危害农田周边的水源。”向华辉说,农民对于肥料的使用也存在不正确的认识,并不是量越多效果越好,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生长需求科学施肥。”
为此,向华辉积极向农户科普科学的施肥技术,推广使用优质的有机肥,如油饼等有机肥,来代替传统的鸡粪,同时制定了我区主要农作物推荐施肥配方建议卡,向广大农户发放,指导他们科学高效施肥。
而长期使用鸡粪导致的板结、酸化的土壤又该如何改良?向华辉用了4年时间,做了大量的田间试验,在对比了9种调理剂的实际效果后,最终选出了其中一款在农户中推广。尽管一开始推广的时候,遭到了一些农户的质疑,但令向华辉欣慰的是,大家使用后,都很满意效果,这也证明他这些年做田间实验所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
在他的带领下,我区化肥用量逐年减少(从2015年2329吨减少到2020年1864吨),仅2020年,就采集检测土壤样品60个,印制发放推荐配方卡2万余份,开展化肥减量试验10个,培训相关技术人员330余人次。完成12户农户施肥调查分析和肥料生产企业年度生产销售情况调度;各项化肥减量相关技术指标完成情况通过专家审核,实现我区化肥减量0.5%的目标任务。
这些年,向华辉已在15万亩耕地上采集土样3100个,分析化验数据3万次,把全区的土壤养分绘制成24张土壤养分分布图,哪个区域的土质呈现什么状态,都十分清晰明了,其中包括首次完成了区级耕地地力等级图。
致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农户受益良多
“我的工作其实很简单,就是从田间采集土样,做田间试验,分析化验土壤养分,再将化验报告送到农户手中,指导农户根据土壤养分、作物特性,科学施肥。”向华辉轻描淡写地说。但事实上,从采样到结果出来,需要花费至少一个星期的时间。就采样而言,要在一块地里多次采样,再进行晒制、筛选,然后才能拿到实验室进行检测。
也许在旁人看来,为蔬菜、果树施肥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向华辉却把这项平实的工作研究了近40年。1982年,向华辉从大学农业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国林科院工作,从那时起,他就开启了与土地打交道的日子。在林科院基层工作2年后,向华辉回到了家乡九龙坡,而他的梦想,也在九龙坡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向华辉近年来着力推广的一项现代农业技术。同时,在市级部门的帮助下,区科协和区农林水利局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这是一项将灌溉(滴灌)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这项技术的优点是灌溉(滴灌)施肥的速度快,有利于‘少吃多餐’的施肥模式,养分利用率提高,节省人工等,节约化肥,节约用水等,可以避免肥料施在较干的表土层易引起的挥发损失、溶解慢,最终肥效发挥慢的问题。”向华辉介绍,自2013年启动水肥一体技术推广以来,目前我区发展面积1610亩,其中葡萄900亩,草莓210亩,蔬菜500亩。而承担该技术推广的主要技术人员就是向华辉。
但这项技术的推广,并非易事。一些农户花了不少钱安装水肥一体化设备,但是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管道堵塞、漏水,首部系统配置不齐等,甚至是爆管,而且施肥量也不均匀,种种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户只好搁置不用。
针对农户反映的问题,向华辉都一一到现场查看设备使用情况,找出问题症结并逐一破解。
工作中的向华辉从来都是一丝不苟,“我的工作不允许自己粗心,如果试验失误,采样方法不对,数据分析错了,技术方案就会错,就会造成农户的损失,也就失去了农技推广的意义。”向华辉说。三十多年的辛勤工作,孜孜不倦地执着追求,让向华辉在平凡的事业中闪耀着不平凡的颜色,收获了属于他的沉甸甸的赞扬和荣誉。圆满完成了水肥一体化技术、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蔬菜中微量元素,蔬菜无公害施肥技术等科技项目17项,发表论文20篇,技术推广应用100万亩,惠及农户10万户,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亿元。先后获得国家级先进个人、重庆市级先进工作者、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奖等十多项荣誉称号。
“我的梦想不是想收获什么,而是能为老百姓奉献什么。”近40年里,向华辉执着耕耘,潜心研究,用坚韧的行动展示了一名优秀基层农技推广者的专业素养和精神追求,诠释了一名优秀基层农技推广者的精彩人生。
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新跃:
科研路上的追梦人 育人育己育未来
▲程新跃。
“伴随着你们事业上的追求,你们会遇到许多挑战和困难,你们可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失败、挫折,甚至磨难。但是,无论如何,这不应是你们放弃努力和奋斗的理由。我的人生经历告诉我:磨难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经历,也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经历风雨磨砺的人,人生才会变得更加厚重和博大。”这是程新跃作为校友在重庆文理学院2021届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正如他所说,在40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生涯中,他一直将奋斗精神根植其中,不断推动事业向前。
恢复高考后 考入大学改变人生轨迹
“磨难”二字,程新跃在很小的时候就体会到了,也因此影响了他一生的行事作风。“磨难对于我来说,就是我从小坎坷的读书经历。”程新跃告诉记者,1958年他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和父亲都是教师,但由于某些原因,他的读书经历并不顺利,甚至还差点没能读上高中。尽管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总是会受到“不怀好意”同学的欺压。
虽然如此,程新跃依然没有被困难打倒,仍然坚持学习,每天放学回家后,程新跃帮着家里干完农活后,便开始复习当天的功课,预习第二天的内容和做练习题。程新跃从小就喜欢阅读,舅舅给了他许多课外读物,在那个年代,这些书非常难得,程新跃将此视若珍宝,每天翻看这些课外读物成为他童年中最惬意的事。
1976年7月,程新跃高中毕业,由于数学成绩好,他被大队分配做会计工作。就在他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会在农村度过时,1977年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我想上大学,我要去参加高考”的声音,在程新跃心中呐喊。
每天干完活儿,程新跃都跟村里的青年们聚在一起看书,晚上没有电,就在煤油灯下看,大家相互讨论交流,常常因为一道习题的解法争得面红耳赤,但大家的心是雀跃的。当年冬天,经过短短2个月的复习,程新跃跟全国570多万人一起参加了高考。他被当时的江津师专(如今的重庆文理学院前身)录取。他选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数学。由于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程新跃留校成为了一名数学教师。
“大学里浓厚的学术氛围,推动着我不断学习。”程新跃说,1983年至1985年,他进入武汉大学学习微分几何研究生课程,在数学领域继续深造。也就是在两年的研究生课程学习中,程新跃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
获名师指点 科研道路越走越深入
程新跃一边认真教学一边潜心科研,取得了不俗的科研成果。1991年,他被破格提升为学校的副教授。程新跃在科研方面的提升,除了自身的努力奋斗外,还遇到一位影响他科研生涯一生的导师——整体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
1985年10月17日,南开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陈省身随即以南开为基地,亲自举办学术活动。1986年,程新跃在一次学术活动中,认识了陈省身,而陈省身的学术理念也深深吸引了程新跃。在那次学术活动之后,程新跃将科研方向瞄准了微分几何。1993年,作为国际数学大师的陈省身,鼓励青年学者研究更多数学领域,其中一个就是黎曼-芬斯勒几何。程新跃对这一数学细分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成为了国内第一批介入该领域研究的学者。也正因为该研究,让程新跃在重庆高校的“数学教学圈”里有了名气。
为了提升自己,程新跃组织有兴趣的同行一同参与到科研中来,并开设了学术讨论班,与志同道合的同行们一起交流讨论。为了让自己入门更快,程新跃每次都作为讨论的主讲人,每次都会进行一次学术报告,以此来敦促自己加紧进入研究领域。或许当初他并不知道,多年后的今天,他的付出得到了收获,如今他已成为国内该科研领域领头人之一。
经过两年的研究,1995年,程新跃的科研有了成果,完成了关于黎曼-芬斯勒几何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在这一年,重庆理工大学的前身——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向程新跃抛出了橄榄枝,开启了他与九龙坡的缘分。
与九龙坡结缘 推动重理工数学与统计学院发展
进入位于九龙坡区的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后,程新跃也定居在九龙坡。在他到学院工作之初,该学院的数学专业规模并不大,数学系的教师只有三四十名。1998年,经过三年的努力,程新跃成为基础科学系副主任。2003年,程新跃牵头成立了数学与统计学院,并担任院长。学院成立后,程新跃重点关注学科发展与人才拓展。在学科发展上,他一方面狠抓本科专业建设,另一方面积极申报硕士点。2005年,重庆工学院(1999年重庆工业管理学院更名为重庆工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被授权为应用数学硕士二级学科,实现了该校数学硕士零的突破。2009年,重庆工学院更名为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该学院被授权为数学硕士一级学科。2011年,该学院被授权为统计学硕士一级学科。至此,重庆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获得了两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
在对人才的发展上,2003年,程新跃为学院引进了该校数学专业的第一名博士人才,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同时,他鼓励教师积极攻读博士学位,在他的引导下,学院的博士教师比例大幅提升。在程新跃的带领下,数学与统计学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到他2017年离开重庆理工大学的时候,该学院的教师队伍已经发展到90余人,本科学科也从曾经的一门扩大至5门。
扎根科研一线不停歇 育人育己育未来
2017年,受到重庆师范大学的邀请,程新跃离开了工作23年的重庆理工大学。谈到为何会离开“舒适圈”,到重庆师范大学工作,程新跃坦言,当他得知重师数学科学学院正在努力申报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后,他想为申博尽一份力,同时也希望有更广阔的平台推动自身发展。尽管当时他已经59岁,但他在求知的道路上仍然保持着少年时期的初心。
在数学科学院申博工作中,程新跃负责其中一个方向的工作,2021年,通过该院全院齐心协力的努力,数学科学院终于成功获批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程新跃继2009年成为上海大学、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2019年成为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后,又成为了重庆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在数学教育领域深耕40多年的程新跃,不论是在教学上还是科研上都获得了颇多收获。截至目前,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由德国Springer出版公司和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学术专著一部(英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研究生教材一部。作为项目负责人的研究成果曾获2010年度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已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近50人。
今年已经64岁的程新跃,并没有想停下来的意思,学海无涯,在无止境的知识海洋里无止境地学习,不断教书育人充实自己,不断突破科研难题,服务未来。
记者 廖婉廷
